【备战中考河南专版】2021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2份打包课件83张PPT+Word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备战中考河南专版】2021年中考化学第一轮复习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2份打包课件83张PPT+Word版)

资源简介

(共83张PPT)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点研读
课堂互动
总纲目录
实验突破
随堂检测
考情探究
河南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一 分子、原子、离子
河南真题
1.(2020河南中考,4,1分)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D
)
A.He  B.NH3  C.C60  D.NaCl
解析 He是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NH3和C60都是由分子构成的;NaCl是由离
子构成的,故选D。
2.(2019河南中考,5,1分)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B
)
A.铁、汞  
B.氨、干冰
C.水、金刚石  D.硫酸铜、氯化钠
解析 铁和汞都是金属单质,都由原子构成,故A错误;氨气和干冰(固体二氧
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B正确;水由分子构成,金刚石由原子构成,故C错
误;硫酸铜和氯化钠都是由离子构成的,故D错误。
3.(2018河南中考,9,1分)室温时将少量干冰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
速鼓起,其原因是?(
C
)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分解变成了原子
C.分子的间隔变大  D.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解析 干冰易升华,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塑料袋
会快速鼓起。
4.(2018河南中考B卷,5,1分)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与构成干冰的微粒种类相同
的是?(
B
)
A.铜  
B.液氧
C.金刚石  D.氯化钠
解析 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题给物质中液氧由分
子构成,铜和金刚石均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故选B。
5.(2016河南中考,7,1分)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A
)
A.NaCl、CuSO4  B.CH4、HCl
C.Si、CO2  
D.Ar、Au
解析 NaCl、CuSO4都是由离子构成的;CH4、HCl都是由分子构成的;Si是由
原子构成的,CO2是由分子构成的;Ar、Au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6.(2016河南中考B卷,6,1分)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分子又含有离子的是?(
B
)
A.医用酒精  B.氯化钠溶液
C.铜锌合金  D.液态氧
解析 A项,医用酒精是酒精水溶液,其中水和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项,氯
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故符合题意;C项,铜锌合金是由原
子构成的;D项,液态氧是由分子构成的。
考点二 微粒结构示意图
7.(2018河南中考,8,1分)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
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硅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B.图中n的值为8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D.硅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解析 硅不是稀有气体元素,A错误;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题图中n的值
为4,B错误;在硅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14,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不
是14,C错误;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因此硅元素位于第三周期,D正确。
8.(2017河南中考,8,1分)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是?(
B
)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图中n的值为10
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解析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故A正确;在原子中,质
子数=核外电子数,故11=2+n+1,n=8,故B错误;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
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C正确;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因此钠元素位
于第三周期,故D正确。
9.(2020河南中考,16,2分)“嫦娥四号”探测到月幔中含橄榄石(主要成分
Mg2SiO4),Mg2SiO4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4????;镁原子(核电荷数为12)的
结构示意图为?????????。
解析 镁元素为+2价,氧元素为-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
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2)×2+x+(-2)×4=0,解得x=+4;镁原子
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因此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考点三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10.(2018河南中考,5,1分)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的
一组是?(
A
)
A.锰、钛  B.氩、金  C.铅、铂  D.氦、汞
解析 锰的元素符号是Mn,钛的元素符号是Ti,第一个字母不相同;氩和金的
元素符号分别是Ar、Au;铅和铂的元素符号分别是Pb、Pt;氦和汞的元素符
号分别是He、Hg。
11.(2017河南中考,2,1分)下列科学家中,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
期表的是?(
B
)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道尔顿  D.阿伏加德罗
解析 拉瓦锡提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
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分别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
说。故本题选B。
12.(2019河南中考,6,1分)稀土元素镝(Dy)常用于制造硬盘驱动器。下列有关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
A.镝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
C.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
D.稀土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
解析 “镝”字含有“钅”,属于金属元素,A错误;镝元素的原子序数是66,
质子数=原子序数=66,B正确;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2.5,C正确;稀土资源蕴
藏量有限,因此应合理利用和保护,D正确。
13.(2020河南中考,15节选,1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或O)????。
解析 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含量最多的是氧元
素。
14.(2019河南中考,15节选,2分)2019年被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
周期表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门捷列
夫????;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或C)????。
解析 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门捷列夫;碳及碳的
化合物是化学世界最庞大的家族,因此碳元素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
素。
15.(2016河南中考,14,3分)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氖的相对原子质量
为????20.18????,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
第二周期的????最右边????(填“最左边”“中间”或“最右边”)。
?
解析 元素周期表的单元格中,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氖的相对原
子质量为20.18;氖是10号元素,其质子数为10,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N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故位于第二周期的最右边。
考点一 分子、原子、离子
考点研读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即①????分子、原子????和离子。如氧气、氨气、
水、二氧化碳等都是由②????分子????构成的;汞、金刚石、铁等都是由③????原
子????构成的;氯化钠、溴化钠、硫酸铜等都是由④????离子????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性质
a.分子、原子的⑤????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分子、原子总是在⑥????不断运动????着,且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
c.分子、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⑦????间隔????,且温度升高,间隔增大。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常见现象
微粒的性质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⑧????很小????
酒香不怕巷子深;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分子总是在⑨????不断运动着????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
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⑩????间隔增大????
6
000
L
O2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时分子间?????间隔减小????
病人发烧时测量体温,体温计的水银柱上升
?????原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增大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间隔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
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分子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常见现象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子
原子
概念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
小粒子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种类可以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
再分,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联系
?
2.离子
(1)定义: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2)分类
?
(3)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
(4)常见的原子团
3.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区别
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原子团在有些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电性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阳离子带正电荷,
阴离子带负电荷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②粒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③都有一定的质量
联系
?
考点二 微粒结构示意图
1.原子的构成
?
注意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
性。
(2)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的质子数=11,中子数=
12。
(4)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H中没有中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
(1)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和原子的种类均
由?????质子数????决定;周期数由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电子层数)。
原子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原子
?????8????(氦为?????2????)个
?????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
?????稳定????
金属原子
一般?????小于????4个
?????易失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原子
一般?????大于????4个
?????易得电子????
不稳定
(2)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把原子分为三类:
3.离子结构示意图
(1)阳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外的电子数<4个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如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变为钠离子,其结构示
意图如下:
?
(2)阴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外的电子数>4个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如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变为氯离子,其结构示
意图如下:
?
(3)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
a.二者质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电子层数不一定相同。
b.在离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电子
数。
c.离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8(电子层数是一层时为2),而原
子结构(除稀有气体外)最外层电子数一定不是8。
d.稀有气体的原子已是?????相对稳定????结构,因此不易得失电子而形成离
子。
4.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国际上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
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易错警示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
(2)计算公式
公式一: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电子质量很小,忽略不计)。
提示 在研究相对原子质量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 张青莲
教授。
考点三 元素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
(1)元素的概念:?????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质子数????不同。
(2)从元素名称可知元素的分类:
?
(3)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
在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由大到小)?????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
多的金属元素为?????铝????,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为?????氧????;人体中含量
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碳????。
2.元素符号
(1)书写规则
a.只有一个字母表示的,一般大写。
b.有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c.常见元素符号的规范书写:
1~20号元素的符号:
?
?
补充元素13种:
?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
失分警示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即表示原子的个数,不能表
示元素的个数。如2H,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不能表示2个氢元素。
3.元素周期表
??
?
小结????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物质
命题点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
课堂互动
例1????(2020山东聊城中考,2,2分)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
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比原子大
B.水遇冷凝结成冰,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C.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解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是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例如:一个水分子大
于一个氢原子,但一个铁原子大于一个氢分子,故A错误;分子在永不停歇地做
无规则运动,水虽然凝结成冰,但冰中的水分子仍然在做无规则运动,没有停
止运动,故B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在
结构上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故C错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
子构成的,故D正确。
归纳总结 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
水、氧气、氨气、二氧化碳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
金刚石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硫酸铜等大部分盐类。
变式1-1????(2020河南洛阳一模,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顺序分别由分子、原
子、离子构成的一组是?(
C
)
A.水、铁、乙醇  
B.干冰、氮气、氯化铜
C.氢气、汞、硫酸铜  D.氮气、甲烷、硝酸钾
解析 A中物质分别由分子、原子、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中物质分别由
分子、分子、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中物质分别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
符合题意;D中物质分别由分子、分子、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命题点二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现象
例2????(2019山东青岛中考,11,1分)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B
)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解析 湿衣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A
正确;水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错误;固体碘和
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故C正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
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D正确。
方法指导 物质的挥发、蒸发、溶解、扩散等现象均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
性质有关;气体的压缩、膨胀,液体互溶体积减小,热胀冷缩等现象均与微粒
之间的间隔有关。
变式2-1????(2020河南开封河大附中月考,7)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错误
的是?(
D
)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D.将空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解析 将空气加压或降温液化,空气中各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体积变
小,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故D错误。
变式2-2????(2019河南焦作一模,21)请用所学习过的微观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室温时将少量的干冰放入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会快速鼓起来,原因是
????分子间有间隔,间隔变大????。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和氧元素组成的,为什么一氧化碳能燃烧,
二氧化碳却不能?
答案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
解析 (1)干冰易升华,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塑料袋
鼓起来;(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因此其化
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命题点三 微粒结构示意图
例3????(2019江苏南京中考,9,2分)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相对稳定结构
的是?(
D
)
?  ?????  ?????  ?????
A      B      C     
 D
解析 A项,核电荷数为1的原子是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为不稳定结构;B
项,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是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
电子,为不稳定结构;C项,核电荷数为11的原子为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
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为不稳定结构;D项,核电荷数为18的原子为氩原
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稳定结构。
归纳总结 微粒的判断方法:
(1)在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若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则该层上有2个电子即稳定
结构;若核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子层,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即稳定结构。
(2)在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表示原子;若质子数>核外
电子数,则表示阳离子;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表示阴离子。
(3)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时,原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
子,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如碳单质具有稳定性)。
变式3-1????(2020河南漯河期中测试,18)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
(1)图中粒子中表示同种元素的是????AE????(填序号)。
(2)找出图中的阳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Mg2+????。
(3)在点燃的条件下,A物质能与D物质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Cl
2
?
2NaCl????。
解析 (1)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等,因此A和E是同种元素;(2)在微粒结构示意
图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表示阳离子,故B图表示阳离子——镁离子,其符
号是Mg2+;(3)A表示氯原子,D表示钠原子,则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
Cl2?
2NaCl。
命题点四 元素和元素周期表
例4????(2020山东临沂中考,23,4分)观察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部
分)。
????????????????
图甲
(1)图甲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Ne????(填元素符号)。
(2)图甲中,属于金属阳离子的是????Na+????(填离子符号)。
(3)图乙中,X的值为????15????。
(4)C和D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2S????。
解析 (1)观察图甲可知,A、B均为稳定结构,但A表示的是原子,B表示的是
阳离子,则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Ne。(2)B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可知该原
子为Na,B中质子数>电子数,表示钠离子(Na+)。(3)图乙中,X为磷的原子序数,
而硫原子序数为16,故X=15。(4)C的核内质子数为11,对应的元素为Na,钠在
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表现出+1价;D的核内质子数为16,对应的元素
为S,硫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表现出-2价;因此C和
D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2S。
归纳总结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
电子层数;对于主族元素(带A的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
为1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最左边;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
表的最右边。
变式4-1????(2020河南实验文博学校月考,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
具,下列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
C
)
?
A.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g
B.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六周期
C.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b=8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S2+
解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其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故A错误;周期
数=电子层数,硫有三个电子层,属于第三周期的元素,故B错误;硫是16号元素,
其质子数为16,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6个电子,故C正确;硫的
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S2-,故D错误。
变式4-2????(2019河南实验中学四模,16)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年。下
边表格是元素周期表一部分。这些元素均位于第????三????周期;铝原子结构示
意图为?????????;现有相等质量的这几种金属元素,则其所含原子个数由
多到少的顺序是????Na、Mg、Al、Si????。
解析 周期数=电子层数,钠、镁、铝、硅均有三个电子层,故均属于第三周
期的元素;其中铝是13号元素,其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3,核外电子排布为2、
8、3,由此可画出铝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当四种元素质量相等时,相对原子质
量越小,所含原子个数越多,因此四种元素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Na、Mg、Al、Si。
实验三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实验突破
实验目的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实验1: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
向盛有20
mL蒸馏水的A烧杯中滴加酚酞溶液
A烧杯中溶液颜色无变化
蒸馏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2: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试管中溶液①????变红????
氨水呈②????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目的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实验3:分子在不断运动(实验1、2为对比实验)
?
将盛有酚酞溶液的A烧杯和盛有浓氨水的B烧杯用另一个大烧杯罩住
A烧杯中溶液③????由无色变成红色????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而扩散,进入A烧杯中形成氨水,????氨水????使酚酞溶液变红
变式装置
?
续表
例5 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
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
的小药瓶固定在橡胶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
瓶上无瓶塞。(提示: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盐酸显酸性,不
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
   图1  
       图2
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④⑤
解析 题图2实验是在密封的小容器内进行的,与题图1相比更环保、更节约,
故①正确;乙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戊试管中滤纸条上的酚酞变成红
色,均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②正确;盐酸不能使无色酚
酞溶液变色,因此该实验中不能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故③错误;如果丁中没
有小药瓶,仍可与戊形成对比实验,故④正确;无论温度高低,构成物质的分子
总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⑤错误。
1.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A
)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酸碱中和反应都能生成水——实质是H+与OH-结合生成了H2O
D.铝制品有抗腐蚀性能——实质是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起保护作用
一、选择题
随堂检测
解析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
大小不变,故A错误;桂花开放时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正确;中
和反应的实质是H++OH-?
H2O,故C正确;铝的金属活动性较强,常温下即可
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起保护作用,因此铝制品有
较好的抗腐蚀性能,故D正确。
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二氧化碳、水、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B.氯化钠、硫酸铜都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C.铁、铜、汞等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D.氧气、白磷、金刚石等非金属单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解析 氧气和白磷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不是由
分子构成的,故D
错误。
3.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离子的是?(
C
)
?  ?????  ?????  ?????
A      B      C 
     D
解析 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核外电子
数。选项C中质子数=11,而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表示的粒
子属于离子。
4.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
D
)
A.H2  B.O  C.C60  D.Cu
解析 H2可以表示一种物质,但不能表示一个原子,也不能表示一种元素,故A
错误;O可表示一个原子、一种元素,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B错误;C60可以
表示一种物质,但不能表示一个原子、一种元素,故C错误;Cu既能表示一个
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故D正确。
5.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
B
)
A.金和金刚石  B.水和氨气
C.汞和氯化钠  D.干冰和硫酸铜
解析 A项,金和金刚石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B项,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氨
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因此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C项,汞是由原子构成
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D项,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
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
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其中A表
示????元素符号????;B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
二、填空题
解析 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
据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因此A表示元素符号,B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7.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名称为????氖????;氟原子
的核外电子数为????9????;等质量的氧气和氟气中,所含原子数较小的是??氟气

解析 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名称是氖;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在原子中,原子
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核外电子数为9;由于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19.00)大于氧元素的(16.00),因此等质量的氟气中所含的原子数小于氧气。
8.下图为A、B、C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同种元素的粒子是?B和C
(填字母);A和B两种粒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所以它们有相似的化学
性质;C微粒的符号是????Cl-????。
?
解析 B、C的质子数均为17,因此属于同种元素;A和B两种微粒的最外层电
子数都是7,所以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微粒的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
个电子,表示阴离子Cl-。
9.为了探究分子的运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
?
三、简答题
(1)滴入2~3滴浓氨水后,在c处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案 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
(2)在小试管中加入2~3粒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吸收浓氨水中的水分,同时放出热量,促进浓氨水的挥发。
解析 (1)浓氨水滴到氢氧化钠固体上,由于氢氧化钠吸收水分并在溶解时放
出大量的热,从而促进了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运动到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上并
与水反应形成氨水,最终使湿润的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2)小试管中氢氧化
钠固体的作用是吸收浓氨水中的水分,同时放出热量,促进浓氨水的挥发。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考情探究
考试要点
中考题型
河南中考示例
备考策略
分子、原子、离子
用微粒的性质解释常见现象
2018河南,9,1分
1.本单元知识较抽象,复习时要善于联想,借助微观模型图,建立宏观与微观的联系。理解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理解“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对应关系,并能利用物质的微粒性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某些现象。
2.预计2021年河南中考在延续往年命题规律的同时,会力求在命题形式上加以创新,以教材为中心深层次挖掘命题点,如利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或将涉及对硅、硒、砷、锂、钛、溴等不常用元素的考查等,难度或许会略微加大。
构成物质微粒的判断
2020河南,4,1分
2019河南,5,1分
微粒的结构
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
2020河南,16,2分
2018河南,8,1分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元素符号及元素周期表
2020河南,15节选,1分
2019河南,6,1分
2019河南,15节选,2分
河南真题
考点一 分子、原子、离子
1.(2020河南中考,4,1分)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D)
A.He
B.NH3
C.C60
D.NaCl
解析 He是稀有气体,由原子构成;NH3和C60都是由分子构成的;NaCl是由离子构成的,故选D。
2.(2019河南中考,5,1分)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B)
A.铁、汞
B.氨、干冰
C.水、金刚石
D.硫酸铜、氯化钠
解析 铁和汞都是金属单质,都由原子构成,故A错误;氨气和干冰(固体二氧化碳)都是由分子构成的,故B正确;水由分子构成,金刚石由原子构成,故C错误;硫酸铜和氯化钠都是由离子构成的,故D错误。
3.(2018河南中考,9,1分)室温时将少量干冰放入塑料袋中并密封,塑料袋会快速鼓起,其原因是(C)
A.分子的体积变大
B.分子分解变成了原子
C.分子的间隔变大
D.分子由静止变为运动
解析 干冰易升华,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塑料袋会快速鼓起。
4.(2018河南中考B卷,5,1分)构成下列物质的微粒与构成干冰的微粒种类相同的是(B)
A.铜
B.液氧
C.金刚石
D.氯化钠
解析 干冰是固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由分子构成的,题给物质中液氧由分子构成,铜和金刚石均由原子构成,氯化钠由离子构成,故选B。
5.(2016河南中考,7,1分)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离子构成的一组是(A)
A.NaCl、CuSO4
B.CH4、HCl
C.Si、CO2
D.Ar、Au
解析 NaCl、CuSO4都是由离子构成的;CH4、HCl都是由分子构成的;Si是由原子构成的,CO2是由分子构成的;Ar、Au都是由原子构成的。
6.(2016河南中考B卷,6,1分)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分子又含有离子的是(B)
A.医用酒精
B.氯化钠溶液
C.铜锌合金
D.液态氧
解析 A项,医用酒精是酒精水溶液,其中水和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B项,氯化钠溶液中含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故符合题意;C项,铜锌合金是由原子构成的;D项,液态氧是由分子构成的。
考点二 微粒结构示意图
7.(2018河南中考,8,1分)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硅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硅属于稀有气体元素
B.图中n的值为8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4
D.硅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解析 硅不是稀有气体元素,A错误;在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题图中n的值为4,B错误;在硅原子中,质子数=电子数=核电荷数=14,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不是14,C错误;周期数=原子的电子层数,因此硅元素位于第三周期,D正确。
8.(2017河南中考,8,1分)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B)
A.钠原子的质子数为11
B.图中n的值为10
C.钠在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D.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
解析 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故A正确;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11=2+n+1,n=8,故B错误;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C正确;钠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因此钠元素位于第三周期,故D正确。
9.(2020河南中考,16,2分)“嫦娥四号”探测到月幔中含橄榄石(主要成分Mg2SiO4),Mg2SiO4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4 ;镁原子(核电荷数为12)的结构示意图为? 。?
解析 镁元素为+2价,氧元素为-2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2)×2+x+(-2)×4=0,解得x=+4;镁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2,因此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考点三 元素及元素周期表
10.(2018河南中考,5,1分)下列各组元素中,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不相同的一组是(A)
A.锰、钛
B.氩、金
C.铅、铂
D.氦、汞
解析 锰的元素符号是Mn,钛的元素符号是Ti,第一个字母不相同;氩和金的元素符号分别是Ar、Au;铅和铂的元素符号分别是Pb、Pt;氦和汞的元素符号分别是He、Hg。
11.(2017河南中考,2,1分)下列科学家中,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的是(B)
A.拉瓦锡
B.门捷列夫
C.道尔顿
D.阿伏加德罗
解析 拉瓦锡提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分别创立了原子论和分子学说。故本题选B。
12.(2019河南中考,6,1分)稀土元素镝(Dy)常用于制造硬盘驱动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镝属于非金属元素
B.镝原子的质子数为66
C.镝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2.5
D.稀土资源需合理利用和保护
解析 “镝”字含有“钅”,属于金属元素,A错误;镝元素的原子序数是66,质子数=原子序数=66,B正确;镝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62.5,C正确;稀土资源蕴藏量有限,因此应合理利用和保护,D正确。
13.(2020河南中考,15节选,1分)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氧(或O) 。?
解析 地壳中含量居前五位的元素:氧、硅、铝、铁、钙,含量最多的是氧元素。
14.(2019河南中考,15节选,2分)2019年被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门捷列夫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 碳(或C) 。?
解析 发现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门捷列夫;碳及碳的化合物是化学世界最庞大的家族,因此碳元素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15.(2016河南中考,14,3分)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0.18 ,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的 最右边 (填“最左边”“中间”或“最右边”)。?
解析 元素周期表的单元格中,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氖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0.18;氖是10号元素,其质子数为10,则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Ne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稀有气体元素,故位于第二周期的最右边。
考点研读
考点一 分子、原子、离子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三种,即① 分子、原子 和离子。如氧气、氨气、水、二氧化碳等都是由② 分子 构成的;汞、金刚石、铁等都是由③ 原子 构成的;氯化钠、溴化钠、硫酸铜等都是由④ 离子 构成的。?
(2)微观粒子的性质
a.分子、原子的⑤ 质量和体积 都很小。?
b.分子、原子总是在⑥ 不断运动 着,且温度升高,运动速率加快。?
c.分子、原子之间都有一定的⑦ 间隔 ,且温度升高,间隔增大。?
d.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常见现象
常见现象
微粒的性质
1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一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
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⑧ 很小
酒香不怕巷子深;香水、汽油要密封保存
分子总是在⑨ 不断运动着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顶起
分子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分子间⑩ 间隔增大
6
000
L
O2加压后可装入容积为40
L的钢瓶中
分子之间有间隔,加压时分子间 间隔减小
病人发烧时测量体温,体温计的水银柱上升
原子 之间有间隔,温度升高,间隔增大
由分子构
成的物质
物理变化
分子本身不发生变化,只是分子间间隔发生改变
化学变化
分子本身发生改变,生成新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分子
原子
概念
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 化学性质 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 化学变化 中的最小粒子?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 可以 再分,种类可以发生变化?
在化学变化中原子 不能 再分,种类不会发生变化?
联系
  2.离子
(1)定义:带电的 原子或原子团 叫做离子。?
(2)分类
离子
(3)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
(4)常见的原子团
S:硫酸根离子 
C:碳酸根离子
N:硝酸根离子 
OH-:氢氧根离子
N:铵根离子
3.分子、原子、离子的比较
分子
原子
离子
区别
化学变化中
可以再分
不能再分
原子团在有些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电性
不显电性
不显电性
阳离子带正电荷,
阴离子带负电荷
相同点
①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②粒子间都有一定的间隔;③都有一定的质量
联系
考点二 微粒结构示意图
1.原子的构成
原子
?注意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因此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电子的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3)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的质子数=11,中子数=12。
(4)不是所有的原子中都有中子,如H中没有中子。
2.原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决定;元素和原子的种类均由 质子数 决定;周期数由电子层数决定(周期数=电子层数)。?
(2)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把原子分为三类:
原子分类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原子
 8 (氦为 2 )个?
 不易得电子,也不易失电子 ?
 稳定 ?
金属原子
一般 小于 4个?
 易失电子 ?
不稳定
非金属原子
一般 大于 4个?
 易得电子 ?
不稳定
  3.离子结构示意图
(1)阳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外的电子数<4个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失去电子 形成阳离子。如钠原子失去一个电子后变为钠离子,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2)阴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核外的电子数>4个时,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到电子 形成阴离子。如氯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后变为氯离子,其结构示意图如下:?
(3)原子和离子结构示意图的比较:
a.二者质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不同;电子层数不一定相同。
b.在离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电子数;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电子数。
c.离子结构示意图中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是8(电子层数是一层时为2),而原子结构(除稀有气体外)最外层电子数一定不是8。
d.稀有气体的原子已是 相对稳定 结构,因此不易得失电子而形成离子。?
4.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国际上以 一种碳原子 (碳12)质量的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易错警示 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不是“g”,通常省略不写。
(2)计算公式
公式一:相对原子质量=
公式二: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电子质量很小,忽略不计)。
?提示 在研究相对原子质量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是 张青莲 教授。?
考点三 元素和元素周期表
1.元素
(1)元素的概念: 质子数 (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注意 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质子数 不同。?
(2)从元素名称可知元素的分类:
元素
(3)元素的含量(质量分数):
在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素(由大到小) 氧、硅、铝、铁 ,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 铝 ,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为 氧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 钙 ;形成化合物最多的元素是 碳 。?
2.元素符号
(1)书写规则
a.只有一个字母表示的,一般大写。
b.有两个字母表示的,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c.常见元素符号的规范书写:
1~20号元素的符号:
补充元素13种:
(2)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
意义
?失分警示 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即表示原子的个数,不能表示元素的个数。如2H,只能表示2个氢原子,不能表示2个氢元素。
3.元素周期表
?小结 自然界中多种多样的物质
课堂互动
命题点一 构成物质的微粒
例1 (2020山东聊城中考,2,2分)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分子由原子构成,分子比原子大
B.水遇冷凝结成冰,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C.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D.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解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但是分子不一定比原子大,例如:一个水分子大于一个氢原子,但一个铁原子大于一个氢分子,故A错误;分子在永不停歇地做无规则运动,水虽然凝结成冰,但冰中的水分子仍然在做无规则运动,没有停止运动,故B错误;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可再分,但在结构上还可以再分为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故C错误;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D正确。
归纳总结 分子、原子、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氧气、氨气、二氧化碳等;由原子构成的物质,如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金刚石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如氯化钠、硫酸铜等大部分盐类。
变式1-1 (2020河南洛阳一模,5)下列各组物质中,按顺序分别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一组是(C)
A.水、铁、乙醇
B.干冰、氮气、氯化铜
C.氢气、汞、硫酸铜
D.氮气、甲烷、硝酸钾
解析 A中物质分别由分子、原子、分子构成,不符合题意;B中物质分别由分子、分子、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C中物质分别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符合题意;D中物质分别由分子、分子、离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命题点二 用微粒的观点解释常见现象
例2 (2019山东青岛中考,11,1分)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B)
A.湿衣服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
B.液态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温度升高,分子体积变大
C.固体碘(I2)和碘蒸气(I2)都能使淀粉溶液变成蓝色——同种分子性质相同
D.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反应中分子发生改变
解析 湿衣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容易干,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故A正确;水变为水蒸气时体积增大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变大,故B错误;固体碘和碘蒸气都是由碘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性质相同,故C正确;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故D正确。
方法指导 物质的挥发、蒸发、溶解、扩散等现象均与微粒在不断运动的性质有关;气体的压缩、膨胀,液体互溶体积减小,热胀冷缩等现象均与微粒之间的间隔有关。
变式2-1 (2020河南开封河大附中月考,7)从分子的角度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D)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1滴水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醋酸是酸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D.将空气液化,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解析 将空气加压或降温液化,空气中各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体积变小,分子本身没有改变,故D错误。
变式2-2 (2019河南焦作一模,21)请用所学习过的微观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1)室温时将少量的干冰放入密封的塑料袋中,塑料袋会快速鼓起来,原因是 分子间有间隔,间隔变大 。?
(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都是由碳和氧元素组成的,为什么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却不能?
答案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不同。
解析 (1)干冰易升华,由固体直接变成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塑料袋鼓起来;(2)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但分子构成不同,因此其化学性质不同,一氧化碳能燃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命题点三 微粒结构示意图
例3 (2019江苏南京中考,9,2分)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D)
A    B      C    
 D
解析 A项,核电荷数为1的原子是氢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为不稳定结构;B项,核电荷数为8的原子是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为不稳定结构;C项,核电荷数为11的原子为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1,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为不稳定结构;D项,核电荷数为18的原子为氩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属于稳定结构。
归纳总结 微粒的判断方法:
(1)在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若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则该层上有2个电子即稳定结构;若核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电子层,则最外层电子数为8时即稳定结构。
(2)在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表示原子;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表示阳离子;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表示阴离子。
(3)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4时,原子既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元素的化学性质相对稳定(如碳单质具有稳定性)。
变式3-1 (2020河南漯河期中测试,18)下面是五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1)图中粒子中表示同种元素的是 AE (填序号)。?
(2)找出图中的阳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Mg2+ 。?
(3)在点燃的条件下,A物质能与D物质反应,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Cl2
2NaCl 。?
解析 (1)同种元素的质子数相等,因此A和E是同种元素;(2)在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时,表示阳离子,故B图表示阳离子——镁离子,其符号是Mg2+;(3)A表示氯原子,D表示钠原子,则二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2
2NaCl。
命题点四 元素和元素周期表
例4 (2020山东临沂中考,23,4分)观察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和元素周期表(部分)。
   
图甲
7 N

14.01
8 O

16.00
X P

30.97
16 S

32.06
图乙
(1)图甲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Ne (填元素符号)。?
(2)图甲中,属于金属阳离子的是 Na+ (填离子符号)。?
  (3)图乙中,X的值为 15 。?
(4)C和D两种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是 Na2S 。?
解析 (1)观察图甲可知,A、B均为稳定结构,但A表示的是原子,B表示的是阳离子,则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是Ne。(2)B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可知该原子为Na,B中质子数>电子数,表示钠离子(Na+)。(3)图乙中,X为磷的原子序数,而硫原子序数为16,故X=15。(4)C的核内质子数为11,对应的元素为Na,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1个电子,表现出+1价;D的核内质子数为16,对应的元素为S,硫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稳定结构,表现出-2价;因此C和D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Na2S。
归纳总结 元素周期表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关系:在元素周期表中,周期数=电子层数;对于主族元素(带A的族),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最左边;最外层电子数为8的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最右边。
变式4-1 (2020河南实验文博学校月考,4)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列从图中获得的信息正确的是(C)
A.硫的相对原子质量是32.06
g
B.硫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六周期
C.在硫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中a=2,b=8
D.硫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S2+
解析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其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故A错误;周期数=电子层数,硫有三个电子层,属于第三周期的元素,故B错误;硫是16号元素,其质子数为16,第一层2个电子,第二层8个电子,第三层6个电子,故C正确;硫的最外层电子数是6,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2个电子,形成S2-,故D错误。
变式4-2 (2019河南实验中学四模,16)2019年是化学元素周期表国际年。下边表格是元素周期表一部分。这些元素均位于第 三 周期;铝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现有相等质量的这几种金属元素,则其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 Na、Mg、Al、Si 。?
11
Na
12
Mg
13
Al
14
Si
22.99
24.31
26.98
28.09
解析 周期数=电子层数,钠、镁、铝、硅均有三个电子层,故均属于第三周期的元素;其中铝是13号元素,其原子核内质子数是13,核外电子排布为2、8、3,由此可画出铝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当四种元素质量相等时,相对原子质量越小,所含原子个数越多,因此四种元素所含原子个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是Na、Mg、Al、Si。
实验突破
实验三 分子运动现象的探究
实验目的
实验装置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解释与结论
实验1: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
向盛有20
mL蒸馏水的A烧杯中滴加酚酞溶液
A烧杯中溶液颜色无变化
蒸馏水呈中性,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2:氨水能使酚酞变红
从烧杯A中取少量溶液置于试管中,向其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试管中溶液① 变红 ?
氨水呈② 碱性 ,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实验3:分子在不断运动
(实验1、2为对比实验)
将盛有酚酞溶液的A烧杯和盛有浓氨水的B烧杯用另一个大烧杯罩住
A烧杯中溶液③ 由无色变成红色 ?
浓氨水挥发出来的氨分子在不断地运动而扩散,进入A烧杯中形成氨水,④ 氨水 使酚酞溶液变红?
变式装置
  



例5 小明同学对探究分子性质的实验(图1)进行了改进。如图2所示,试管丁、戊中各有一张每隔2厘米滴有一滴酚酞溶液的滤纸条,装有适量浓氨水的小药瓶固定在橡胶塞上,试管丁中小药瓶上的瓶塞已塞紧,试管戊中的小药瓶上无瓶塞。(提示: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盐酸显酸性,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
   
图1  
    图2
关于图1、图2中的实验有以下说法:
①图2比图1的实验更环保、更节约;
②图1和图2的实验均能证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③浓盐酸有挥发性,仅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④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图2的实验也可达到实验目的;
⑤若将戊浸入冰水中,滤纸条不会变红。
以上说法中错误的是(C)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④⑤
解析 题图2实验是在密封的小容器内进行的,与题图1相比更环保、更节约,故①正确;乙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戊试管中滤纸条上的酚酞变成红色,均是由于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②正确;盐酸不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色,因此该实验中不能将浓氨水换成浓盐酸,故③错误;如果丁中没有小药瓶,仍可与戊形成对比实验,故④正确;无论温度高低,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故⑤错误。
随堂检测
一、选择题
1.下列事实的结论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
A.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会变大
B.公园的桂花开放时满园飘香——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C.酸碱中和反应都能生成水——实质是H+与OH-结合生成了H2O
D.铝制品有抗腐蚀性能——实质是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起保护作用
解析 水烧开后易把壶盖冲起,说明温度升高,分子间间隔变大,分子本身的大小不变,故A错误;桂花开放时闻到香味,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故B正确;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OH-
H2O,故C正确;铝的金属活动性较强,常温下即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起保护作用,因此铝制品有较好的抗腐蚀性能,故D正确。
2.下列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
A.二氧化碳、水、氨气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B.氯化钠、硫酸铜都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C.铁、铜、汞等金属单质都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D.氧气、白磷、金刚石等非金属单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解析 氧气和白磷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金刚石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不是由分子构成的,故D
错误。
3.下列结构示意图表示的粒子中,属于离子的是(C)
解析 离子是由原子得失电子形成的,离子结构示意图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选项C中质子数=11,而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表示的粒子属于离子。
4.下列符号中,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的是(D)
A.H2
B.O
C.C60
D.Cu
解析 H2可以表示一种物质,但不能表示一个原子,也不能表示一种元素,故A错误;O可表示一个原子、一种元素,但不能表示一种物质,故B错误;C60可以表示一种物质,但不能表示一个原子、一种元素,故C错误;Cu既能表示一个原子,又能表示一种元素,还能表示一种物质,故D正确。
5.下列各组物质中,都由分子构成的一组是(B)
A.金和金刚石
B.水和氨气
C.汞和氯化钠
D.干冰和硫酸铜
解析 A项,金和金刚石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B项,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氨气是由氨分子构成的,因此它们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C项,汞是由原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D项,干冰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
二、填空题
6.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其中A表示 元素符号 ;B表示 相对原子质量 。?
解析 在元素周期表的一个小格中,右上角的符号表示元素符号,正下方的数据表示相对原子质量。因此A表示元素符号,B表示相对原子质量。
7.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名称为 氖 ;氟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9 ;等质量的氧气和氟气中,所含原子数较小的是 氟气 。?
8 O

16.00
9 F

19.00
10 Ne
 ?
20.18
解析 原子序数为10的元素名称是氖;氟元素的原子序数为9,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其核外电子数为9;由于氟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19.00)大于氧元素的(16.00),因此等质量的氟气中所含的原子数小于氧气。
8.下图为A、B、C三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属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B和C (填字母);A和B两种粒子的 最外层电子数 相同,所以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微粒的符号是 Cl- 。?
解析 B、C的质子数均为17,因此属于同种元素;A和B两种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7,所以它们有相似的化学性质;C微粒的核内有17个质子,核外有18个电子,表示阴离子Cl-。
三、简答题
9.为了探究分子的运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实验。
滴入2~3滴浓氨水后,在c处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答案 湿润的酚酞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
(2)在小试管中加入2~3粒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吸收浓氨水中的水分,同时放出热量,促进浓氨水的挥发。
解析 (1)浓氨水滴到氢氧化钠固体上,由于氢氧化钠吸收水分并在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从而促进了浓氨水的挥发,氨分子运动到湿润的酚酞滤纸条上并与水反应形成氨水,最终使湿润的滤纸条自下而上变红。(2)小试管中氢氧化钠固体的作用是吸收浓氨水中的水分,同时放出热量,促进浓氨水的挥发。
夯基提能作业
题组一 分子、原子、离子
A组 基础题组
一、选择题
1.(2020天津中考,9,2分)下列事实的微观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B)
A.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蔗糖放入水中溶解——蔗糖分子分解了
C.氧气和液氧都能支持燃烧——物质的分子相同,其化学性质相同
D.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壶盖被顶起——水分子间的间隔增大
解析 A项,墙内开花墙外可闻到花香,是由于分子在不断运动;B项,蔗糖放入水中后,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的间隔中,分子本身不变;C项,氧气和液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同种分子性质相同;D项,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壶中的水烧开沸腾后产生了水蒸气,水分子间间隔变大,导致壶盖被顶起。故选B。
2.(2020山东潍坊中考,4,2分)下列有关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C)
A.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B.原子得到电子后带正电荷
C.分子、原子和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D.原子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解析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A错误;原子得到电子后带负电荷,故B错误,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故C正确;有一种氢原子的原子核中没有中子,故D错误。
3.(2020河南郑州外国语中学一模,6)下列物质中只含有分子的是(D)
A.食盐水
B.镁铝合金
C.稀硫酸
D.酒精溶液
解析 A项,食盐水中含有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错误;B项,镁铝合金中只含有镁原子和铝原子,错误;C项,稀硫酸中含有氢离子、硫酸根离子和水分子,错误;D项,酒精溶液中含有酒精分子和水分子,正确。
4.(2019河南焦作一模,2)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一组物质是 (B)
A.冰和干冰
B.银和水银
C.纯碱和烧碱
D.金刚石和甲烷
解析 冰和干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银和水银都是由原子构成的金属单质的;纯碱和烧碱都是由离子构成的;金刚石是由原子构成的,甲烷是由分子构成的。
5.(2020江苏苏州中考,4,2分)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C)
A.铜
B.水
C.氯化钠
D.氖气
解析 A项,金属铜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B项,水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C项,氯化钠是由离子构成的物质;D项,氖气是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故选C。
6.(2019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6,2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①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的种类都不发生改变
②冰雪融化的过程中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发生了变化
③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
④2Fe3+和3N中的“3”都表示微粒的个数
⑤碳-14(14C)原子核内含有6个质子和8个中子
⑥、和表示的微粒都带电荷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解析 ①化学变化中,分子种类改变,原子种类不变,错误;②冰雪融化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分子种类不变,只是分子间隔改变,正确;③纯净物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正确;④2Fe3+中的3表示一个铁离子带三个单位正电荷,错误;⑤正确;⑥原子不带电荷而离子带电荷,错误。
二、填空题
7.(2020河南鹤壁期末统考,17)国内5G通信芯片用氮化镓材料制成。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以及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图中氮原子核内中子数是 7 ,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中x= 18 。?
解析 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质子数可知,氮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14.01-7≈7;镓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则核外有31个电子,由此计算出x=31-13=18。
8.(2020河南郑州一模,19)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挤出浓氨水。
(1)实验现象是 酚酞溶液变为红色 。?
(2)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一种主要性质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 。?
解析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挤出后,氨分子不断地运动与湿棉花上的水反应生成氨水,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9.(2020四川攀枝花中考,18,4分)有下列六种微粒的结构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微粒共表示 5 种元素。?
(2)上述六种微粒中,化学性质相似的两种原子是 EF 。?
(3)上述微粒中共有三种离子,由其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分别为 Na2O 、 Al2O3 。?
解析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题述微粒的质子数分别是8、11、13、11、15、33,共表示5种元素。(2)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题述六种微粒中,化学性质相似的两种原子是EF。(3)离子中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题述微粒中共有三种离子是O2-、Na+和Al3+;O元素的化合价是-2,Na元素的化合价是+1,形成的化学式为Na2O;O元素的化合价是-2,Al元素的化合价是+3,形成的化学式为Al2O3。
B组 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2020河南开封一模,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外地返回开封的人员需要居家隔离。隔离期间要定期测量体温。在家测量体温常用水银体温计。下列有关水银体温计的说法正确的是(B)
A.体温计中的汞属于非金属单质
B.体温计中的汞是由原子构成的
C.体温计的原理是温度改变时汞原子大小发生改变
D.当温度升高时汞原子不断运动,温度不变时汞原子静止
解析 汞是呈液态的金属,金属是由原子构成的,体温计的温度改变时,汞原子之间的间隔发生改变,汞原子本身大小不发生改变;当温度升高时,汞原子运动得更剧烈,温度不变时,汞原子也在不停地运动,因此,A、C、D均错误,B正确。
2.(2020河北中考,11,2分)下列事实能够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A)
A.公园里花香四溢
B.春天里柳絮飞扬
C.海面上浪花飞溅
D.天空中乌云翻滚
解析 A项,“公园里花香四溢”是分子在不停地运动造成的,而其他现象都属于宏观现象,不是由分子运动造成的。
3.(2019河南郑州一模,5)通过如图所示的探究活动,不能为下述观点提供例证的是(C)
A.分子间有间隔
B.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C.氨分子与酚酞发生了反应
D.组成空气的物质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解析 使酚酞变红的物质是氨水,不是氨分子,故C错误。
4.(2019河南开封上学期统考,8)下列化学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正确的是(C)
A.F2:两个氟原子
B.2K:2个钾元素
C.Al3+:一个铝离子
D.FeCl2:氯化铁
解析 两个氟原子表示为2F;2K表示2个钾原子,元素不能讲个数;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可表示为Al3+;氯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其化学式为FeCl3;故C表示正确。
5.(2019河南巩义上学期统考,3)手机中使用的是锂离子电池。已知锂离子(Li+)的原子核中质子数为3,中子数为4。下列有关锂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D)
A.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3
B.相对原子质量比锂原子小得多
C.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
D.原子核外的电子数为2
解析 锂原子失去最外层一个电子变为锂离子,因此锂离子原子核外的电子数是2,故A错误,D正确;由于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锂离子与锂原子的质量相差不大,故B错误;锂原子变为锂离子失去的是电子,不是质子,因此锂离子的核电荷数仍为3,故C错误。
6.(2019河南平顶山一模,11)某粒子X2-核外有18个电子,核内有16个中子,下列有关该粒子的说法中正确的是(D)
A.属于金属元素
B.相对原子质量为32
g
C.易得到两个电子
D.性质较稳定
解析 X2-有18个电子,说明是X的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阴离子,则X的质子数是16,为硫元素,硫元素不属于金属元素,故A错误;相对原子质量为32,单位是“1”,常省略不写,故B错误;X2-属于相对稳定结构,不易得到2个电子,故C错误,D正确。
二、填空题
7.(2019山西中考,22,2分)山西的酒文化、醋文化驰名中外。陈年老酒,醇香四溢,从微观角度看,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分子在不断运动(合理即可) 。食醋是餐桌上常见的调味品,它呈酸性,主要是因为食醋中含有的物质是 醋酸(或乙酸或CH3COOH) 。?
解析 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陈年老酒醇香四溢。食醋呈酸性,是因为食醋中含有醋酸或乙酸或CH3COOH。
8.(2019湖南衡阳中考,27,4分)下面是几种微粒结构示意图,请用相应微粒代号填空。
    
(1)属于金属元素原子的是 ① 。?
(2)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是 ④⑤ 。?
(3)属于同种元素的是 ③⑤ 。?
(4)表示离子的是 ⑤ 。?
解析 (1)金属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都少于4个,①②③④都表示原子,其中最外层电子少于4个的只有①,它是钠原子,故①属于金属元素原子。(2)相对稳定结构指最外层有8个电子(只有一层时则为2个电子),图中④⑤具有相对稳定结构。(3)元素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同种元素质子数相同,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圆圈内的数字表示核内质子数,故③⑤为同种元素,均为氯元素。(4)表示离子的是⑤,其核内质子数为17,核外电子数为2+8+8=18,一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因此该离子正、负电荷抵消后,带一个单位负电荷,属于阴离子。
题组二 元素 元素周期表
A组 基础题组
一、选择题
1.(2020河南平顶山一模,6)稀土元素镧(La)
常用于制造镍氢电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镧与钠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在于质子数不同
B.稀土系储氢镧镍合金属于混合物
C.镧镍合金的熔点比镧的熔点高
D.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8.9
解析 合金的熔点比组成它的纯金属低,镧镍合金的熔点比镧的熔点低,故C错误。
2.(2020广东深圳中考,2,1.5分)如图为铕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有关铕的说法正确的是(A)
A.铕原子中的质子数为63
B.铕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52.0
g
C.2Eu2+表示2个铕原子
D.Eu2O3中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
解析 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可知,铕的质子数为63,A正确;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是“1”,通常省略不写,B错误;2Eu2+表示2个铕离子,C错误;Eu2O3中铕元素的化合价为+3,D错误。
3.(2019河南郑州一模,9)如图是某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和对应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该元素为金属元素
B.该原子易失去电子
C.该原子核内中子数为13
D.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解析 原子序数是13的元素是铝,铝属于金属元素,则原子结构示意图中的x=13,y=3,故A正确;该原子易失去电子,故B正确;其核内质子数为13,中子数=26.98-13≈14,故C错误;铝有三个电子层,属于第三周期的元素,故D正确。
4.(2019天津中考,3,2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B.海洋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氯
C.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碳
D.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钙
解析 地壳中含量排前四位的元素依次是氧、硅、铝、铁,故A正确;海洋中含量由高到低的前四种元素依次是氧、氢、氯、钠,故B错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则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故C错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故D错误。
二、填空题
5.(2019河南商丘虞城一模A卷,16)下面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则表中X所示元素的名称是 氟 ;已知某种离子Y2-与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相同,则Y的元素符号是 S ;氖元素与氩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最外层电子数相等(或都是稳定结构) 。?
9 F
X
19.00
10 Ne

20.18
17 Cl

35.45
18 Ar

39.95
解析 X是9号元素,为氟元素;Y得到2个电子后形成Y2-离子,说明Y是16号元素硫,其元素符号是S;氖元素与氩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均为8个,属于稳定结构。
6.(2019河南驻马店期末统考,17)下图中A、B分别是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1)若A表示某种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则该元素的单质的化学式为 Ne 。?
(2)若B表示某元素的原子,则y= 7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容易 得到 (填“失去”或“得到”)电子。?
(3)若A中x=13,则A、B所表示的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名称为 氯化铝 。?
解析 (1)A表示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故x=10,10号元素是氖Ne;(2)若B表示某原子,则质子数=电子数=17,y=7,该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3)若A中x=13,则A表示铝元素,B表示氯元素,由铝和氯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铝。
7.(2020河南郑州一模,15)如图所示是氟元素和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请回答:
(1)氟元素与硅元素最本质的区别是 核内质子数不同 。?
(2)相等质量的氟气和硅单质的原子数目之比是 2
809∶1
900 。?
(3)氟元素和硅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SiF4 。(氟为-1价,硅+4价)?
解析 (1)两种元素的最本质区别是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同;氟元素与硅元素质子数分别是9、14,属于不同元素;(2)相等质量的氟气和硅单质的原子数之比与其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氟原子∶硅原子=28.09∶19.00=2
809∶1
900;(3)氟元素为-1价,硅元素+4价,二者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SiF4。
8.(2020河南信阳一模,18)碘是人体所需的一种 微量 (填“常量”或“微量”)元素,碘离子(I-)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已知某碘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7,则该碘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为 74 ,碘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 五 周期。?
解析 常见的微量元素有铁、锌、碘、硒、氟等;碘离子是碘原子得到一个电子形成的,因此,碘的质子数m=核外电子数=2+8+18+18+8-1=5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该碘原子核内的中子数=127-53=74;碘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有五个电子层,故属于第五周期的元素。
9.(2020浙江绍兴中考,5,4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工具。下表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 B 不同。?
A.相对原子质量
B.质子数
C.中子数
(2)第3号元素属于 金属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
(3)第12号元素和第17号元素组成化合物的化学式 MgCl2 。?
解析 (1)不同种元素之间最本质的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2)第3号元素是锂元素,属于金属元素。(3)第12号元素(镁元素)和第17号元素(氯元素)组成化合物是氯化镁,化学式是MgCl2。
B组 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2020河南洛阳期末统考,9)元素观、微粒观是化学的重要观念。下列有关元素和微粒的说法错误的是(B)
A.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B.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与中子数一定相等
C.元素的原子序数与该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D.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原子种类不变,元素种类也不会改变
解析 同种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相等,但中子数不一定相等,故B错误。
2.(2019河南南阳宛城一模,8)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元素④位于周期表第二周期
B.元素②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
C.①③属于同种元素
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
解析 元素④表示镁离子,镁元素位于周期表第三周期,故A错误。
3.(2019河南信阳二模,5)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X元素信息不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碳的化学性质活泼
B.X表示N2
C.氧原子的质子数是8
D.三种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解析 A项,碳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4,不容易失去电子也不容易得到电子,因此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B项,X表示氮的元素符号,不能表示N2;C项,氧原子是8号元素,其质子数为8;D项,碳、氮、氧三种原子的核外电子数分别为6、7、8,三者不相等。
4.(2020河南三门峡一模,5)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第四周期的局部。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C)
31 Ga

69.72
32 Ge

72.63
33 As

74.92
34 Se

78.96
A.镓原子的核电荷数为31
B.锗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2.63
C.砷和硒均属于金属元素
D.Se2+的核外电子数为32
解析 砷和硒是石字旁,均属于非金属元素,故C错误。
二、填空题
5.(2019河南实验中学一模,16)锶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粒子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则锶原子的中子数为 50 ;锶元素位于第 五 周期;同一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往往相同,则金属元素 Mg(或Ca) (填元素符号)与锶元素属于同一主族。?
解析 根据“质子数+中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可知,锶原子的中子数=87.62-38≈50;电子层数=周期数,锶原子有五个电子层,因此位于第五周期;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因此元素镁、钙与锶位于同一主族(纵列)。
6.(2020河南郑州二模,18)根据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1 Na

22.99
12 Mg

24.31
13 Al

26.98
(1)等质量的三种金属,所含原子数目由多到少依次是 Na、Mg、Al (填元素符号,下同)。?
(2)对于这三种元素来说,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原子半径反而越小。则这三种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为 Al、Mg、Na 。?
(3)等质量的三种金属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由多到少依次是 Al、Mg、Na 。?
解析 (1)当元素的质量相等时,相对原子质量越大其原子数目越少,相对原子质量越小其原子数目越多;Na、Mg、Al三种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约为23、24、27,故所含原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为Na、Mg、Al。(2)钠、镁、铝是同周期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则核内质子数越多,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力越大,故原子半径越小;Na、Mg、Al最外层电子层数分别为1、2、3,故其原子半径从小到大的顺序为Al、Mg、Na。(3)钠是活泼金属,与稀硫酸反应时,先与酸中的水反应产生氢气,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的Na、Mg、Al与足量的酸反应时,产生氢气的质量由多到少的顺序为Al、Mg、Na。
7.(2020重庆中考A卷,18,4分)2019年是门捷列夫发明元素周期表150周年,被确定为“世界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图1是元素周期表的部分内容,图2是这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图1          图2     
(1)Se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11(或110.96) 。?
(2)图2中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是 B (填序号)。?
(3)氧、硫、硒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
(4)画出O2-的结构示意图? 。?
解析 (1)由题图可知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00,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所以SeO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8.96+16.00×2=110.96≈111;(2)硫的原子序数为16,由题图可知选B;(3)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有关,因为三种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6,所以三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4)O2-带有两个单位的负电荷,是氧原子得到2个电子形成的,所以其结构示意图应该是。
8.(2020云南昆明中考,21,6分)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下表为元素周期表中部分元素的相关信息,利用下表回答相关问题。
(1)原子序数为4的元素符号为 Be 。?
(2)C、N、O排在同一周期是因为 电子层数 (填“质子数”“电子层数”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3)He和Mg的化学性质 不相似 (填“相似”或“不相似”)。?
(4)钠离子核外电子排布与 Ne (填元素符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
(5)一个磷原子含有 15 个质子,一个N含有 10 个电子。?
解析 (1)原子序数为4的元素是铍,符号是Be。(2)周期数=电子层数,C、N、O三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中都有两个电子层,因此排在同一周期(第二周期)。(3)氦原子核外有一个电子层,该层上电子数是2,属于稳定结构;镁原子核外有三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也是2,但不是稳定结构,它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故二者化学性质不相似。(4)钠是11号元素,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变为相对稳定结构的离子,具有这种结构的原子是10号元素氖,符号是Ne。(5)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磷是15号元素,则其质子数为15;一个氮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7,4个H原子的电子数为4,N带1个单位正电荷,故其电子数为10。
37
/
3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