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第一课 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学案一、阶梯训练(一)基础知识达标训练1.下列国家中,发源于两河流域的是(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 2.世界第一长河所孕育的文明古国是( )。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3.公元前6世纪,灭亡古代埃及的是( )。 A.古巴比伦 B.古代印度 C.波斯 D.雅利安人4.佛教产生于( )。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5.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 )统一了两河流域,定都( )。6.公元前3世纪,统一印度半岛的是摩揭陀国的国王( )。7.约公元前2070年,( )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朝。8.约公元前1600年,中国的( )朝建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二)综合能力训练9.下列选项中,最早建立统一国家的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中国 C.古巴比伦 D.古代印度10.下列关于四大文明古国描述最适合的一项是( )。① 都起源于大河流域② 气候适宜,有利于农业生产③ 地势平坦,土地相对肥沃④ 都位于北半球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11.看下面两图,回答问题。 图A、图B分别反映的是哪两个文明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试分析这两个文明古国在地理上有哪些共同的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特征。 (3)世界上还有哪些与之特点相近的文明古国?通过比较,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12.看图回答问题。(1)图中弧形的狭长地带被称作什么?(2)两河流域的早期居民都有哪些? (3)对照现在的世界地图,看一看,上图中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这片土地,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哪个国家?试比较这个国家和古巴比伦赖以生存的主要地理因素。第二单元 第二课 早期国家的形成学案一、阶梯训练(一)基础知识达标训练1.“法老”是( )国王的称号。A.古代埃及 B.古巴比伦 C.古代印度 D.古代中国2.下列城市中,位于两河流域的是( )。A.乌尔城 B.摩亨佐·达罗 C.二里头 D.孟斐斯3.在下列等级中,处在古代印度社会最底层的等级是( )。A.刹帝利 B.婆罗门 C.首陀罗 D.吠舍4.禹的儿子启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 )代替了禅让制。A.选举制B.王位世袭制C.种姓制D.氏族制5.下列选项内容,在商朝的军队中已经出现的有( )。① 步兵② 车兵③ 弓箭部队④ 战车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6.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成文法典是( )。A.汉谟拉比法典B.罗马法C.十二表法D.唐律7.下列文物中,能够象征王权的是( )。① 半坡出土的纺轮② 金字塔③ 大盂鼎④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黑陶钵⑤ 法老的金面具A.②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①③④8.下列选项中,属于古代埃及统治阶层的是( )。① 法老② 僧侣③ 贵族④ 刹帝利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①③④9.中国的商王朝,社会的主体是( )。A.奴隶 B.贵族C.平民 D.王室(二)综合能力训练10.下列传说,与大禹有直接关系的是( )。① 在涂山召见各部落首领② 发明陶器,开辟集市③ 划定“九州”④ 发明养蚕抽丝技术⑤ 诛杀防风氏⑥ 发明车船,制作衣裳⑦ 铸造“九鼎”A.①③④⑦ B.①③④⑥ C.①③⑤⑦ D.①②③⑤11.在古代印度种姓制度中,国王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吠舍 D.首陀罗12.张教授是考古学界著名的学者,他曾到二里头、摩亨佐·达罗等早期城市遗址进行考察,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来看,他在这些早期城市遗址中可能看到的景观有( )。① 城墙② 宫殿③ 神庙④ 公共设施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01年东方网8月10日消息 据新德里媒体报道,印度北方邦日前发生惨剧。一对来自不同种姓的年轻情侣被村里人吊死。这位20岁的青年男子属于地位较高的“婆罗门”种姓,而他18岁的心上人属于较低的种姓。据当地警方称,他们逮捕了这对情侣的亲属,因为他们也参与了将两人吊死的暴行。警方还表示,几乎全村老少都反对这对年轻情侣不同种姓之间的婚姻,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为此导致双方家庭采取了过激行动。新德里舆论指出,由于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目前在印度农村地区,人们对于不同种姓和不同宗教男女之间的婚姻普遍持反对态度。(1)材料中的“婆罗门”种姓,是印度种姓制度中的第几等级?你能说出在种姓制度中,不同等级之间有什么严格的规定吗?(2)材料中,两位年轻人的死因是什么?说明什么问题?(3)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仍然发生这样的惨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呢?谈谈你的想法。二、资料下载 用环境眼光解读中华文明 长期以来,中国的文明发展一直以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这两个区域也是中国农业的两个发源地。中国农业的起源为什么发生在这两个地区而没有出现在其他地方,就是环境在起作用。东北气候寒冷,华南地形较破碎,当时人烟也比较稀少,两者都不可能有发达的农业。此外,环境也包括地理位置在内。在当时的条件下,边缘地区不可能成为发达的区域。长江和黄河中下游区域,都位于中国比较中心的地区,这两个地区的农业发达之后,文化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并远远走在其他地区的前面,而后带动起周围地区。这种格局一直保持了下来。这样,我们就可以解释中华文明的发展为什么长期以来一直是以长江和黄河流域为主体的问题。 中国在历史上内部有许多次战争,其中比较重要的多半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进入黄河流域的农业地区,为了抵御游牧民族的入侵,农业地区的人们还修了长城。北方游牧民族之所以多次进入黄河流域乃至更远的农业地区,也与环境因素有关。每当北方的环境变得恶劣,大批牲畜死亡、生活资源减少,游牧民族就要进入南方的农业地区,农业地区的人们进行抵抗,战争就发生了。这也形成了中国人口流动多半是从北方流向南方的特点。夏朝的宫殿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探索夏代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时间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这座基址丰富了我们对商代历史的认识,同时为研究我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特点,提供了最宝贵的资料。宫殿基址位于二里头遗址中部,高出自然地平以上80厘米。是一个近似方形的黄土夯筑而成的台基。台基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沿台基的四周有一圈回廊,回廊南、北两面有复廊,回廊东、西两侧是单面半开敞式廊子。南廊正中有九开间的缺口,估计是整组建筑群的入口大门。在台基的北端正中部,又有一块长36米,宽25米的长方形台面,这是殿堂的基座,基座上有一圈柱穴,底部都垫有卵石为柱基。根据文献记载可以推测这是一座面阔八间、进深三间,木骨为架,草泥为皮,四坡出檐的大型木构宫殿建筑。在这座建筑的大门外东西两侧,有一圈廊庑式建筑,廊庑采用木骨泥墙的作法,其形状的设置既隔绝宫廷内外,又突出了中间殿堂这一主体建筑。使这座由堂、庑、庭、门等单位建筑合成一组主次分明、分布严谨、颇为壮观的宫殿建筑。二里头宫殿的建造年代据碳14测定和树轮校正,大约在公元前1590~1300年间,相当于夏朝时期。这一遗址的发现,证明了夏朝已进入阶级社会。图A图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