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4 动物的行为 一、先天性行为 1、动物的行为 (1)概念:动物的行为是指人们观察到的动物的活动状态和对环境作出的各种反应。 (2)表现:不仅包括动物的各种活动,还包括身体的姿态、鸣叫、散发出来的气味和所有外部可以识别的变化。 (3)动物的行为是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和激素分泌活动共同协调后完成的。 2、先天性行为 (1)概念:动物生来就具有的、由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也称为本能。 (2)特点: ①与生俱来、有固定模式的行为; ②不需要经过后天的训练就能形成反射性活动; ③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④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固定下来,对个体和种群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3)举例:繁殖行为(如求偶行为、筑巢行为、育雏行为)、摄食行为、攻击行为、洄游行为、节律行为、通讯行为、迁徙行为等。 3、社会行为 (1)特征:动物的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会形成不同的等级。 (2)如一个蜂群中有蜂王、雄蜂、工蜂之分,外出“侦察”的工蜂可通过舞蹈的方式将有关蜜源的信息告诉同伴。 二、后天学习行为 1、后天学习行为: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2、特点: (1)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2)通过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3)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4)是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一种重要反应方式。 3、举例:人的学习行为、黑猩猩的模仿学习行为等。 (1)如幼狮向母狮学习捕食技能时,往往先模仿母狮的动作,动作正确时它能得到母狮的鼓励或能捕捉到食物,经过一段时间,它就能掌握捕食的技能。 (2)如我们在教室里听课、记笔记等学习活动 就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后天学习行为主要与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有关,大脑皮层越发达,学习能力就越强。 (3)马戏团里的动物们的精彩表演技能都是在驯 兽师长期的训练后形成的。在训练中,每当动物按要求完成动作时,黑猩猩的模仿学习行为驯兽师就会给予食物奖励,使得动物能重复这个动作,直至熟练。 4、人的学习行为更复杂。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5、先天性行为与后天学习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先天性行为 后天学习行为 概念 与生俱来的,是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 实例 蜜蜂采蜜 马戏团动物的表演 行为方式 简单 复杂 适应性 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适应不断变化的复杂环境 时间性 常伴随动物一生 暂时性,可建立或消退 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 大脑皮层 【例1】(2018湖南湘潭中考)下列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D ) A. 大山雀学着偷喝牛奶 B. 黑猩猩用树枝钓取白蚁 C. 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 D. 失去雏鸟的红雀喂鱼 1、黄鼬在遇到敌害追击时会释放一种“臭气”,利用这种气体将舌害“击退”或“击晕”。该行为属于( B ) A. 先天性、攻击行为 B. 先天性、防御行为 C. 后天性、攻击行为 D. 后天性、防御行为 2、动物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来适应所生活的环境。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动物的动作、声音、气味等都可以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B.先天性行为是动物体内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C.学习行为是动物后天学习所得,与遗传因素无关 D.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次数越少 【例2】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下列动物行为属于学习行为的是( A ) A.马随着音乐的节奏踏起优美的舞步 B.乌贼遇到敌害时能迅速喷出大量墨汁 C.失去蛋的企鹅把鹅卵石当企鹅蛋孵化 D.刚出生的小羊碰到母羊乳头时吮吸乳汁 1、乌鸦会衔住坚果驻足在红绿灯杆上,当汽车来时扔下坚果,让汽车将坚果碾碎,等红灯亮时,再飞落地面享受美味。这种行为属于( A ) A.学习行为 B.领域行为 C.社会行为 D.先天性行为 2、在蚯蚓走“T”形迷宫的实验中,蚯蚓要经过约200次尝试,遭受多次电击后才能学会直接爬向潮湿的暗室;成年黑猩猩会利用经验来解决问题,当香蕉被挂在高处够不到时,黑猩猩会把几个木箱子叠起来,然后爬到木箱顶上去摘香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不同动物的学习能力有差别 B. 动物越高等,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也越强 C.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D. 以上三项说法都对 1、下列关于动物行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B ) A.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B. 学习行为与遗传因素无关 C. 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成员间有明确分工 D. 信息交流对种群繁衍有重要意义 2、音像店的老板养了一只狗,天天听着腾格尔的《天堂》这首歌,渐渐地狗也会“唱”这首歌了,只要音乐响起就会仰起头,跟着节律高声嚎叫。狗的这种行为属于( A ) A. 防御行为 B. 社会行为 C. 先天性行为 D. 学习行为 3、下列动物行为中属于社会行为的是( A ) A. 狼群合围捕猎一头鹿 B. 乌贼喷出墨汁 C. 母袋鼠哺育幼袋鼠 D. 狗为了食物而争斗 4、下列各项神经活动中,不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 B ) A. 听到开饭铃响就分泌唾液 B. 突然看见一只苍蝇飞到眼前,就会眨眼睛 C. 学生听到铃声就进入教室 D. 骑车的人看到红灯就停止前进 5、导盲犬懂得很多口令,可以带领盲人安全地出行,当盲人遇到障碍和需要拐弯时,它会引导主人停下以免发生危险,下列有关导盲犬主要特征和行为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体温恒定; ②变温动物; ③胎生、哺乳; ④体表被毛; ⑤导盲行为属于先天性行为; ⑥导盲行为属于学习行为 A. ②③⑤ B. ①③④⑤ C. ①③④⑥ D. ②③④⑥ 6、(2019浙江杭州校级测试)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根据获得的途径可以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学习行为的特征( B ) A. 生来就有的行为 B. 通过后天的学习形成的行为 C. 能适应相对稳定的环境 D. 越低等的动物学习行为越复杂 7、如图刚出生的小袋鼠只有人的手指那么大,眼睛还睁不开。它出生时掉在母袋鼠的尾巴根部,靠本能爬向母袋鼠的尾尖,再从尾尖爬到母袋鼠腹部的育儿袋中吃奶。小袋鼠的这种行为是属于( B ) A. 先天性行为,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才能完成 B. 先天性行为,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 C. 后天学习行为,靠学习得来 D. 后天学习行为,靠大脑皮层的神经中枢完成 8、如表及图所示,生物小组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并获取了实验数据,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多选)( AD ) A. 小鼠“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多,用时就越多 B. 在A、B、C三处放置食物,小鼠走迷宫的用时会减少 C. 小鼠用时越来越少,说明其学习能力越来越强 D. 小鼠一旦学会走迷宫,就不会忘记 9、雄麋鹿个体之间经常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这种行为属于( B ) A. 繁殖行为 B. 攻击行为 C. 防御行为 D. 社群行为 10、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死后被葬在微山岛上,他生前曾利用生物学知识设计让项羽乌江自刎。他用白糖汁在乌江边书写了“项羽死于此”五个大字,然后将收集的大量蚂蚁放于其上。项羽逃至乌江边,误以为天意如此,随后拔剑自勿。题干中张良利用了蚂蚁的( C ) A. 学习行为 B. 社会行为 C. 觅食行为 D. 繁殖行为 11、印度曾经有过关于“狼孩”的报道:一只失去幼仔的母狼,疯狂闯进了主人不在家的一户农舍,对院里的鸡群大肆扑咬。此时,留在家中的婴儿受到惊吓而大声啼哭起来,于是母狼循着哭声便跃窗进入了屋内……闻讯赶回家的主人,看到衔着婴儿的母狼进了山林。十余年后,人们终于在山林里发现了被母狼哺育长大的孩子:一个赤身裸体、不懂人言、嚎叫、追随着母狼、用四肢爬行,且用牙撕咬生肉的“狼孩”。 试据这一报道分析: (1)对于狼哺育婴儿长大的行为,从行为的获得途径来看是 行为,从功能来看是 行为。这一行为的产生与母狼体内的 调节有直接的关系。 (2)“狼孩”的表现说明了人的行为是通过 和建立起来的 行为,主要是在 的调控下产生的。 【答案】(1)先天性 繁殖 激素;(2)生活经验 学习 后天学习 神经系统 12、马戏团的小猴,在驯养员发出指令后,会做出倒立、翻筋斗等复杂动作,这是条件反射的一个例子。条件反射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用鸡、哨子和米作为实验材料来研究一下吧。 (1)假设在一段时间内将给鸡喂米与吹哨的信号结合起来,鸡将形成对哨声刺激的反射。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一个狗建立条件反射的实例来支持这一假设: 。 (2)将喂米与哨声结合时,是先给予哨声,还是先给予食物? 。 (3)将用于实验的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给予哨声刺激的是 组。 (4)训练完成后,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混养在一起,给予哨声刺激,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表现会怎样? 。 (5)在实验开始之前,哨声对鸡来说属于 刺激,它与能够引发某种非条件反射的刺激多次结合,就会使鸡形成条件反射。 (6)上述过程所建立的反射,是在 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 的参与下形成的一种 行为。 【答案】(1)马戏团的小狗算算术(狗听到主人的指令取物、狗定点大小便等);(2)先给予哨声;(3)实验;(4)实验组的鸡听到哨声会作出取食反应,对照组无反应;(5)无关;(6)非条件反射 大脑皮层 后天学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