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Ⅰ知识与技能: ①能记住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和性质。 ②能够利用蛋白质的一些特性解释和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③认识蛋白质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体会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Ⅱ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生实验完成蛋白质性质知识的形成,强化“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的认识。 ②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③通过实验活动,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及学习成果展示逐步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和生活实际经历来获得知识结果的过程,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感受成功的喜悦,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唯物主义教育。 通过介绍我国科学家首先合成有生命活力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等事例,唤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和探索的强烈兴趣。 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在必修2教材中,有“基本营养物质”一节,已经简单介绍了蛋白质的性质,学生已经学习羧基的有关性质, 在本书的第一、第二节中对糖类、油脂等基本营养物质有了初步了解。通过对以往高中化学课的学习初步具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本节教学可在这些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 学习方法方面: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及应用所学知识对身边生活问题进行解释的能力。学生对探究性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精确表达实验结果有待进一步引导提高,需要在教学中加强培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氨基酸、蛋白质的组成和性质 教学难点:蛋白质的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板块一: 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 板块二: 蛋白质组成与人体健康 播放视频(三鹿毒奶粉事件),从而拉近了学生与本课主题的亲近感,产生求知欲望。 倾听、观看:学生通过课前微课学习氨基酸的结构和性质的成果展示 ? 观看视频 ? 小组代表展示学习成果,解答课前案上的问题,其他学生质疑,评价。 认真观看,了解蛋白质的组成和结构,体会其与生命的意义 创设情境 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通过学生自学,展示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观看微视频,让学生体会到: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生命,以及合适膳食的意义! 组织学生观看微视频 板块三: 蛋白质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根据蛋白质的结构推测蛋白质的两性和水解的性质。 完成学案 体会结构决定性质在化学分析中的重要意义。 蛋白质还具有哪些化学性质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研究。 完成实验1,全面观察,并在学案上记录实验现象 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得出结论:蛋白质具有盐析的性质,是可逆的。 着重培养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是不是所有的盐都能使蛋白质盐析呢?加入硫酸铜会如何? 得出蛋白质的化学性质:变性。 且,加热、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加压、搅拌、紫外线照射等都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完成实验2、3,全面观察,并在学案上记录实验现象 如果向鸡蛋清溶液中加点浓硝酸会出现什么现象? 完成实验4,全面观察,并在学案上记录实验现象 化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小组讨论、展示、点评。 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板块四: 蛋白质的用途 蛋白质在食用、纺织业、皮革业、医药业、化工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派小组代表展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 交流分享 归纳小结 辩证思考 整理收获:将本节所学内容进行整理,归纳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呢?(知识、技能、思维方法、观点等),并与大家交流。 整理、归纳、交流 养成善于将所学知识进行阶段性归纳整理的良好学习习惯。 板书设计: 1.3生命的基础——蛋白质 一、氨基酸 1.结构 2.性质 二.蛋白质 1.定义: 2.结构: 3.化学性质:盐析:可逆 变性:不可逆 颜色反应:变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