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说明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结构、性能和用途。2.高分子结构对性能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增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自觉性。(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习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关注和爱护自然,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几种常见的合成纤维/橡胶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合成纤维、橡胶”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引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合成塑料的有关知识,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二种合成材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板书】二、合成纤维1.纤维的分类【阅读教材后思考】(1)什么是天然纤维、人造纤维、合成纤维和化学纤维?(2)合成纤维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如何加以改善?【讲解】合成纤维性能优异,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用途广泛,生产不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板书】2.“六大纶”的性能和重要用途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锦纶、腈纶、丙纶、维纶(聚乙烯醇、人造棉花)和氯纶。【投影】涤纶的制备原理。【讲解】“六大纶”都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不发霉、不怕虫蛀、不缩水等优点,而且每一种还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能。它们除了供人类穿着外,在生产和国防上也有很多用途。例如,锦纶可制衣料织品、降落伞绳、轮胎帘子线、缆绳和渔网等。【板书】3.几种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合成纤维芳纶纤维、碳纤维、耐辐射纤维、光导纤维和防火纤维。【板书】三、合成橡胶1.橡胶的分类【投影】【讲解】合成橡胶一般具有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耐低温等性能。【投影】顺丁橡胶的制备原理【板书】2.合成橡胶的性能和主要用途【讲解】相比而言,合成橡胶一般在性能上不如天然橡胶全面,但它具有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低温等性能,因而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板书】3.使用合成材料的负面作用及对策【讲解】一些塑料制品所带来的“白色污染”。目前,治理“白色污染”主要应从减少使用和加强回收开始。从长远来看,可逐步以可降解塑料取代现在普遍使用的塑料,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分类及主要用途。四、板书设计二、合成纤维1.纤维的分类2.“六大纶”的性能和重要用途3.几种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合成纤维三、合成橡胶1.橡胶的分类2.合成橡胶的性能和主要用途3.使用合成材料的负面作用及对策五、教学反思由于课时有限,内容较多,教学策略侧重于使学生了解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分类及主要用途;帮助学生了解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中典型代表物的有关聚合反应、聚合物的结构、性能特点;通过活动课或探究性学习介绍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关注和爱护自然,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六、课堂练习1.一种有机玻璃的结构如图所示。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该有机玻璃是一种线型结构的高分子材料B.该有机玻璃的化学名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可用过滤方法除去CCl4中的少量该有机玻璃D.它在一定条件下发生水解反应时,C—O键发生断裂2.PHB塑料是一种可在微生物作用下降解的环保型塑料,其结构简式为。下面有关PHB说法不正确的是( )A.PHB是一种聚脂B.PHB是单体是CH3CH2CH(OH)COOHC.PHB的降解产物可能有CO2和H2OD.PHB通过加聚反应制得3.奥运吉祥物福娃外材料为纯羊毛线,内充物为无毒的聚酯纤维(),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羊毛与聚酯纤维的化学成分相同B.聚酯纤维和羊毛在一定条件下均能水解C.纯羊毛为纯净物D.羊毛与聚酯纤维不能用燃烧的方法区别4.在人们的印象中,塑料是常见的绝缘材料,但将塑料改造后,其内部的碳原子之间以单键和双键交替时也能导电。由上述分析,下列聚合物经掺杂处理后可以制成“导电塑料”的是( )A.CH2—CH===CH—CH25.PVC是聚氯乙烯的英文缩写,为保证PVC塑料制品的性能,通常需要加入多种有机助剂。下列选项中的事实均能支持“PVC保鲜膜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假设的是( )①PVC塑料属于高分子材料②使用的有机助剂有毒③含氯的化合物不一定有毒④在高温下会分解出有害物质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参考答案】1.C2.D3.B4.B5.C《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教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例,说明合成塑料的结构、性能和用途。2.高分子结构对性能的影响。(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科学知识可以改变人类的生活,增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自觉性。(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习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关注和爱护自然,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几种常见的合成塑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合成塑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三、教学过程【引入】合成材料的品种很多,按用途和性能可分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黏合剂、涂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高分子分离膜、液晶高分子、导电高分子、医用高分子、高吸水性树脂等)和复合材料。其中,被称为“三大合成材料”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应用最广泛。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三大合成材料”中的塑料。【板书】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一、塑料1.塑料的组成:合成树脂、添加剂【讲解】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即合成树脂。在塑料的组成中除了合成树脂外,还有根据需要加入的具有某些特定用途的加工助剂以改进其性能。如提高柔韧性的增塑剂,改进耐热的热稳定性,防止塑料老化的防老化剂,赋予塑料的着色剂等。【讲解】树脂和塑料的关系:树脂就是指还有跟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聚物。【讲解】塑料是由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所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为是树脂。有时这两个名词也混用,因为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树脂所组成的,不含或少含其他添加剂,如有机玻璃、聚乙烯、聚苯乙烯等。塑料的基本性能主要决定于树脂的本性,但添加剂也起着重要作用。【板书】2.塑料的主要性能热塑性:树脂为线型结构,有热塑性。热固性:树脂为体型结构,有热固性。【讲解】聚乙烯塑料无臭、无毒、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最低使用温度可达-100℃,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能优良。【板书】3.几种常见塑料的性能和用途【投影】常见塑料的性能和用途。【演示实验5-1】酚醛树脂的制备及性质。(1)在试管中加入2克苯酚,3mL质量分数为40%的甲醛溶液和3滴浓盐酸,在沸水浴中加热。(2)当试管中反应物接近沸腾时,从沸水浴中取出试管并用玻璃棒搅拌反应物,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3)待试管冷却至室温,向试管中加入适量乙醇,观察树脂是否溶解。(4)再把试管放在热水浴中加热,观察树脂是否溶解。【投影】醋酸树脂的制备原理。【思考与交流】为什么用碱催化生成的酚醛树脂能形成网状结构?你能画出酚醛树脂的部分网状结构吗?【板书】4.几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塑料:工程塑料、增强塑料、改性塑料等。【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线型结构、支链性结构和网状结构(也称为体型结构)。四、板书设计第二节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一、塑料1.塑料的组成:合成树脂、添加剂2.塑料的主要性能热塑性:树脂为线型结构,有热塑性。热固性:树脂为体型结构,有热固性。3.几种常见塑料的性能和用途4.几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塑料:工程塑料、增强塑料、改性塑料等。五、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完高分子基本合成方法和结构特点之后,从“三大合成材料”入手认识合成高分子材料的概貌。“三大合成材料”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常见物质入手。例如,在讲述合成纤维时,可以通过讨论或辩论,列举纯棉织品衣物的优缺点,再举免熨烫的涤纶衬衫的优缺点,进而采用棉-涤纶混纺织物,达到博采众长的目的。总之,充分利用广泛的生活事例,将会使学生感到熟悉、亲切、生动,可增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六、课堂练习1.下列塑料的合成,所发生的化学反应类型与另外三种不同的是( )A.聚乙烯塑料B.聚氯乙烯塑料C.酚醛塑料D.聚苯乙烯塑料2.热固性高分子受热不会熔化,是因为( )A.高分子链中存在着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B.存在着较多的分子间作用力C.它的化学键特别牢固D.网状结构中的高分子链已有化学键相互交联3.生物降解塑料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降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消除废弃塑料对环境的污染,PHB塑料就属于这种塑料,其结构简式为。下面关于PHB说法正确的是( )A.PHB有固定的熔、沸点B.PHB的降解过程不需要氧气参加反应C.合成PHB的单体是CH3CH2CH(OH)COOHD.通过加聚反应可制得PHB4.使用有机材料制成的塑料薄膜,给环境造成的“白色污染”后果十分严重。我国最近研制成功的一类可降解塑料结构如下,该塑料具有良好的生物适应性和分解性,能自然腐烂分解。试回答下列问题:A.B.C.(1)这类可降解塑料中A、B、C的单体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可降解塑料在自然界可通过____________(填反应类型)反应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3)相同的条件下焚烧下列物质,污染大气最严重的是( )a.聚氯乙烯b.可降解塑料c.聚丙烯d.有机玻璃【参考答案】1.C2.D3.C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5.2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第一课时.doc 5.2应用广泛的高分子材料 第二课时.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