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作文题及优秀范文:行以致远(附范文及精评)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模拟作文题及优秀范文:行以致远(附范文及精评)

资源简介

高考模拟作文题及优秀范文:行以致远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荀子》中说:“道虽迩,不行不至。”是的,如果不迈开双腿向前走,即使是很近的路,也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何况,个人成长、事业进步、国家发展、文明延续,都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
这段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以“行以致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合理,书写清晰
优秀范文
行以致远
如果你走到北京的闹市街头,环顾四周,你会发现,人们的脚步仿佛越放越快了。的确,不知不觉中,“行”已成为当今国人的标志性姿态。我们知道为理想而奋斗,我们知道唯行能致远方,可为何不少人似乎愈发活得劳累,却仍觉一无所获呢?“行而无以致远”,问题出在何处?【要想文章有深度,一定要学会多问“为什么”。】
其实,“行”本义为行走,引申为行动、奋斗;“致远”则是到达远方的理想所在。若要使“行”真能“致远”,便要做到“知远笃行”,而这才是“行以致远”实现的命门。【挖掘概念内涵,引出中心论点】
要“致远”,先“知远”,即审时度势,明确方向。(分论点一)据说在南极的暴风雪中无所参照,踽踽独行,最终便会于冰原上打转,“致远”也化为泡影。这启示我们,唯有认清行往何处,实现目标才成为可能。晚清守旧派官僚为抵挡“以夷变夏”耗尽心力,义和团民毁路焚楼以求“大清一统旧江山”,种种行为虽显救国之志,然而方向既错,南辕北辙,终遗笑柄而已。反观中山先生,先识“世界潮流浩浩荡荡”,然后搴旗革命,应时而行,方成一代先行者。知其所“远”,方能行其所行;不知所“远”,其行竟无功矣。
然而现实往往比这更为残酷,“知远”很多时候似乎遥不可及。孔子周游列国,仕哪国?不知道。红军兵败转移,往何处?难辨清。前路迷茫时,便要以“笃行”代替“知远”。头顶没有星辉北斗,心中却要有荧荧火光。于是夫子求仁一世,终于桃李三千,铸成圣贤;红军凭一腔共产主义热血,于无路中开辟前程。由此可见,眼前若不见路途,心中则必存理想。以心中准则引足下之“行”,即便看不清“远”,也能闯出“远”来!【分论点二】
行文至此,我们终于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环顾四周,你会发现,有多少人身陷庸碌,裹挟潮中,虽有“行”之姿态,却宛然空壳一副?而心怀理想之辈,又有多少将目标寄诸外物,忽视心中持守,一朝希冀幻灭,则一蹶不振,切齿扼腕,感叹苍天负我?列位若看清此点,反省自身,做到“知远笃行”,则“致远”之目标可期矣。
推而广之,今天中国踏入新征程,世界面临新威胁。未来我们若想迎来民族复兴,是否也要以“知远”明确方向,以“笃行”应对挑战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知远笃行,勤而施之,诚能如是,夙愿不远!【升华主旨】
名师简评:
这篇文章的优点是思想的深度和语言的精妙。我想同学们可以借鉴这篇文章的语言。问答式表达,把问题引向深入,长短句和整散句的结合使文章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情感饱满。

行以致远
荀子有言:“道虽迩,不行不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即将迈入下一个百年的出发点上,我们会否因前路漫漫、终点遥遥而丧失行走的决心和勇气?而此刻,我们更需谨记:行以致远——当我们勇敢出发、坚毅前行时,远方已在我们的脚下和心中。
到达地理上的远方需要依靠行走,而到达精神的高地、理想的明天与意义的彼岸更需要我们付诸实际行动。何为“行”?我以为“行”绝不仅仅是向前进发的行动那般简单,其中更蕴含了远征者对远方笃定的信念和以实际行动接近远方的渴盼。因此,行从本质上讲或许应为对理想与对自身信仰的合一。
因此,“行”者定然在其征途中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而这正是抵达远方的一苇心航。行者选择用脚步而非空谈去丈量自己的理想,在风雨兼程中毅然遵从远方的召唤。回望北斗团队三十年奋斗史,那最初的起点不过是中关村里一间十余平米的寒素斗室。但这并不妨碍北斗人梦想的实现,只因他们用青丝到白发的生命铺就了一代人的科研道路。“一切伟大的思想和行动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而令理想之璀璨闪耀于空想之尘沙之上的正是追梦者不息的步伐。
然而,或有人言,如果远方过于浩渺,即便用尽全力奔赴也无法抵达,这是否是我们放弃行走的理由?不然。史铁生有一箴言:“彼岸是皈依者的姿态。”当我们用脚步选择内心的方向,当一群人、一代人把生命祭进荒凉的土地,只为蓬勃出下一个花季时,我们已然明白:远方就在心中。
此时,“远”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一个坐标,而是一种高远宏阔的精神境界。常书鸿、樊锦诗等敦煌学者或许穷极一生也无法阅尽洞窟的经卷、破解历史的奥秘,但他们仍选择向那无穷无尽的远方勇毅前行,正是因其心中的广远超越了时空意义上“远方”的局限。反视当下,有多少人借口远方不至而抛弃了基础科研之梦,断绝了从医救世之志,反身扎入时代茫然的洪涛中,随波逐流、浮浮沉沉这是误解了远方,也误解了行走。
胡适之先生有言: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百年,我们都应怀有前行的热忱和决心,在各自的岗位上日拱一卒、日行一寸。让理想不沦于空想,也不让梦想颓唐于幻想。此时此刻,每一片足音都响彻历史的旷野,每一个脚步都通向万里前程。
景行大道,行之则至。行以致远,吾辈当自勉。
名师简评:
这篇文章大家要学习“不是……而是……”这种对概念的阐释方式。

行以致远
荀子有言,道虽迩,不行不致。而当今,时代正向我们振臂高呼:道已遐,不行不致!道路尚短,仍需迈出每一步,在时代坐标轴被拉长、时代发展的函数顶峰被拉高、个人命运与时代高峰紧密相连的今日,长路漫漫,更需每个人迈出这一步。
因此,我认为,发挥每个时代中个体“行”的主动性,个体与时代方能致远。
行,是个体在成长发展中在实现自我卓越与超越过程中主动性的发挥。而远,作为一个抽象指代,既是“行”的终点,也是代代人类追求、为之奉献而尝试达到的理想的总和。
行何以致远?当到达理想总和的目的地成为发挥主动性的目的地,而“行”又成为了“致远”的途径,在这份时代出给征人的漫长答卷中,一切行为都有了可预而不可触的终点。当个体明确目标时,即便终点并不明晰,他也有了前进的方向。因此,“行”最初、最为基本的前提,是明确一个代表方向的目标,从而使“致远”有了方向性的保障。
“行”,以其尝试性与实践性完善了自身能力,从而为发挥更大价值、到达更加理想的状态提供了条件与能力保障。如果没有一次次起义、进军中心城市的失败,毛泽东便不会探索出这条中国特色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这无疑证实了迈出每一步“起义”——试错、崩塌与重建中去寻找一条正确而延伸的路的重要性。正如鲁迅形容“行”的实践是“呷口酸辣汤”,其艰辛和苦难也磨炼出了更佳的意志品格,从而能达到更远的目标。
“行”,更是以其个体性的发挥与汇集,成就了家园乃至文明的延续,以达传承之远。当战火中故宫的文物在这条纵深的坐标上被一路传递、保存时,接棒人们是否回望过远方的战火,决心将文明的载体与火种传送到更“远”、更安全的地方?当大漠孤烟中的藏经洞传来文明的阵阵哭号时,海外学者又是怎样放弃锦衣玉食?樊锦诗又是如何在每一个梦醒时分将自己的生命与敦煌大地紧紧烙接?是一个个生命的主动性造就了不熄的文明之火,在时间的长路上,到达了超越空间道路发展的另一种传承之远。
当然,“行”也并非一路直冲永不停歇,它强调一种精神上价值的发挥,而并不以功利、功用境界作为唯一评判标准。不论是庄子之道还是陶渊明的精神家园,都是对出路的一种探索,不失为另一种以达持久的“行”之方法。
《黄金时代》有句台词:“我不能决定怎么死,怎么生,但我能决定怎么爱,怎么活。”我说,“我不能决定行多久、多远,但我能决定怎么一路向前,怎么一路高歌。”

行以致远
“道虽迩,不行不致。”荀子在千年前之言便已阐释了在我们人生发展中要脚踏实地的实践前行来达到高远的道理。今天更是如此,远方的美好,未来的光明,无论于个人于国家于民族,都要用脚步一步一步丈量出来。
行以致远,行者,实践也,前进也;远者,目的也,梦想也。这句话不仅阐释了我们到达远方所要采取的方法,更强调了实践和真作为作为达到目的实现梦想的重要性。行以致远,不仅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更是根据对“远”的清醒认识而作出的坚定选择。
在实现个人梦想的过程中,“行”不仅具有合理性和重要性,作为一种态度,它更有唯一性与必要性。与前进相对的是“停”,止步不前,我们的目标就只能离我们越来越远,而秉持着脚踏实地做实事的态度来向目标靠近,就能在这种前行的行为本身及结果中获取希望与动力,进而更能推动我们靠近目标的步伐不断提升速度。正如袁隆平多少年如一日寻找杂交水稻所需的天然变异株,目标遥远,但并非遥不可及。只要在寻找就能够离成功更近,毕竟道路总有终点,一步一步前行,踏遍祖国大地中,终在南海觅得该株水稻。推动了杂交水稻事业的发展,而如果他停止了寻找的脚步,故事或许是另一个结局。由此观之,不行,无以致远;而且这种前行要一始而终,不停之行,方能致远。
明知了行于致远的必要性,还需解决一种困惑:行动了便一定能致远吗?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对“远”有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心之所向,所向之处明澄美好,鸟语花香,是更好的自己,更美好的国家,这是所有高远志向与梦想的终点。因此,行动只有向远才能致远,否则只能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不谈方向的行,无法真正致远。抗战中的叛国贼,也在行动,却只是为自己的利益,此非远也,与国家利益背向而行,此非前行,怎能致远?
而今天,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能把握正确的方向,跟随光明的指引不断前进,拧成一股劲带着我们的国家走向高远。而现在我们追求的不仅是远,而是更远,因此我们的“行”,也不仅是走向,更是奔跑向。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的脚步只有更快,才能让国家领跑在世界舞台的中央。而方向把得准,步子就迈得稳,有了这样的坚定,在脚踏实地中稳步提速,进而获得更好的发展,把我们的“远”拉向更远,让终点无限延伸。
前行的路上,我们并不孤单,我们是在走自己的小径,也在与千万国人奔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大道上。认识“行以致远”,我们不迷茫,能坚定,知方向。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行以致远,永不停息。

行以致远

没有坐享其成的盛世,只有坐吃山空的未来。人行止一世,不过是在完成一个没有终点的抵达。我们永远都在路上,想要到达拥有更开阔风景的远方,“行”是必要的条件,脚踏实地的努力是万事发展的刚需。
何为“行”?“行”是一场持续的发力,是持之以恒的坚持,是一种“在路上”的行进状态。“行”的要义在于切实地实践与坦率地坚持。被称为时代的“燃灯者”的陈立群校长,初至大山中的民族学校,商品房遮蔽校园,食堂中蝇蚊成群,校舍侵风又漏雨,似乎在向他亮出一道鲜明的“止”的牌令。但心禀热诚,心怀理想的陈校长却明白,“行”不一定拥有一个奋勇而盛大的起点,重要的是迈出脚与踏实干。“行”是由一系列迈步的动作连缀而成的,哪怕每一步都有对未知的犹疑、因艰难产生的晃动,但因对“实践”与“坚守”二字的明晰,路一点点被踩了出来。今年上映的电影《夺冠》,陈可辛坦言拍摄的极端艰难,但正如女排“夺冠”精神所诠释的那样,他明白“明知可能不会赢,也要拼尽全力去努力”,从说服白浪到请动巩俐,从场景调研到实地拍摄,他每一步的“行”都与现实中的女排精神互相阐释,也昭告世人“行”在于对于实践的坚持。
那我们又何以理解“致远”呢?我们心目中的“远方”到底在何处?当现代人热衷于以“生活在别处”标榜自我的人生热望时,不少人却忽略了“行”才能“致远”。诚然,远方有诗与阔景,但唯有安于眼下的“行”才能使人向理想进发。对于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国家来说,有时最大的问题还不是悬于对“别处”与“远方”的空幻想象,而是心中那个有象征意义的“远方”的缺位与隐匿。大领导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应当永远“在路上”,心中持有对更高境界的向往,怀揣认真生活的热诚,将个人的“行”融入时代发展诉求的“路”。一个国家的“远方”没有终点,而是一个不断被拓展的边界,一个不断被重新定义的极限。
“行以致远”不是一场孤独的行旅,因为有无数的同行者抱有和我们一样的对远方的追求。“致远”也不是一个凝滞的空间概念,而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时间概念。从起点处不断涌来更多的后来者,我们以时代为坐标,推动着那个名为“远方”的地方不断向前。一个人的“行”终究是有限的,后来者接过前人的行李,这里有珍贵的遗产,后人又踏出更宽更广的路,从而接续传统,驶向未来。这个无数个体以时间为轴不断传承的“远方”,标度了“行以致远”的真正要义。
一代一代的人重走长征路,长征也永远在路上。“行以致远”需要一个勇敢的开始,实践与坚持,以及一个多者共塑、不断传承的“远方”理想。

行以致远
《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何也?正所谓路途再近,不依靠向前迈进的双脚也无法抵达。不论个人、国家,亦或是文明,都要靠“行”以致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漫长的求索路上,“行”是到达远方所必需的。中国古时就有“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因而国人从小就明白:理想想得天花乱坠,若不躬亲实践,心中遥远的目的地也终如梦幻泡影、镜花水月。所谓“行”与“远”,其实指的是实践与理想的关系——只有实践没有理想,人便丧失希望与方向;只有理想没有实践,人就成了空想家,只能庸碌一生。
“行”之于“远”的必要性早在几千年前就被中西方的先贤们证实过:宋代的王安石游褒禅山,晓明了“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道理,向后人昭示着“不论成败,必要前行”的哲思;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推巨石上山,以其前行的姿态向世人诠释着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当我们寻着历史的大江回望,总能望见前人行走的足迹,此刻,我们便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唯有行,才能有可能致远!
然而,路有近路远路之分,方法有妙招拙招之别。决定向前“行”只是“致远”的第一步,如何“行”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同样,于个人而言,几乎每个人都“生非异也”,但我们要学会在前行途中“善假于物”,如此,方能有智慧和力量在荆棘满地的“路”上行以致远。于国而言,要谨记一个“鉴”字。“鉴古”,故不会重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覆辙;“鉴今”,故在国与国的相互映照中,优化自己的“路”,选择更好地“行”!
大领导曾说:“我们在赶考路上”。何也?个人有个人的成长之路。文明、国家亦有其赶考之路。人,“行”在路上;文明、国家亦“行”在路上。五千年来,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华文明从未断其脉。对手换了好几轮,而中华文明依旧屹立在世界的“牌桌”上。为何我们不断其根?因为我们一直携着信念前行,前行!我们如何延续文明?需要我们始终带着使命求索,求索!
我们曾行在路上,我们正行在路上,我们将行在路上——行以求索,行以致远,“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行以致远
“道虽迩,不行不至”,那更何况“致千里”呢?在中华文明的延续中,每个时代、每一份子的实践,都是文化之途上的“跬步”;每一次文化的碰撞交流,都是在向前迈步。华夏文明,以其不断交流发展的“行”,走出上下五千年的“远”。
文明的发展有其过程,我们应看到,其中每一环节都是致远之途中不可或缺的脚步。今天我们说陶渊明是山水田园诗的鼻祖,背起他的古文和五言诗感觉朗朗上口,但同时我们也应了解到陶诗从六经,尤其是《诗经》化用来的传统;又从他典雅端庄的四言诗中,读出士大夫的隐逸情结从古时发展来的过程。儿时我们背李白清新的绝句,但随年龄增长,我们更能在《梦游天姥》中看到楚辞的印记,从《上李邕》中体会庄周的遗韵,在歌行中找到郭璞、谢朓的足迹。学习语文的过程,便也是认识到文明发展完整性的过程。它让我们将目光从文明之路的里程碑上,转移到行进过程中的每一步上。由是,我们领略“行”的连贯性,体悟一跬一步的独特价值,终能俯察完整的文明脉络。也正是由此,今天的我们虽然都是渺小的个体,但也应有为文化传承做贡献的信心与动力。
行路者总会遇到坎坷,真正能坚持前行而到达远方的人,须有不畏坎坷的品质。这无尽的沟堑,放诸文明延续之路,我想正代表着不同文化的“入侵”、碰撞、交流与融合。且看赵国在两千多年前采纳胡服骑射之便捷,北魏拓拔族将勇武的血脉与雅正的文明结合,无数次交融成就了今日的中华文明,可见在文明延续中,勇于改进的精神必不可少。没有完美的文化,“过则勿惮改”,改是“行”的一步,更是致远之途中关键的一步。
翻过“近代化”的崇山峻岭,今天的我们并非来到了平坦的原野,而仍有艰难之路在前。然而现代文化的颠覆却让文明的发展前路迷茫,行路之人更有“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的悲慨。但我想,“行”未必为了致远,我们也许应循着《远游》结尾的思路,“与泰初而为邻”,将目光投回来时的方向。中华文化的复兴也需要溯流穷源,从文化之根开始。向回走,抑或是文明延续中的必然阶段。
行,行动、变易、探寻,这些都有着积极实践求取的意味。正是这种发展求索的精神,使中华文明从远古走来。望其经由今代的交接,更传向千年万里之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