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十六章电磁转换一、磁体与磁场一、设计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基本思路是:以小组活动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自主体验和感悟获取知识,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体现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教学理念;用思维层次逐步提升的问题驱动,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际应用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学会知识,学会学习。二、学情分析磁体的性质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已初步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也有所了解,因此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展示磁体的性质。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理解,因此与生活中风的存在类比,让学生学会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研究方法-----转换思想。用磁感线来形象描述磁场也是全新的,较为抽象,借用画电路图来表示电路实际连接的方法,巧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磁场,从而引入磁感线,为建立磁感线模型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本节课的设计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要目标,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抓手,以提升学生的思维为宗旨,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小组实验活动观察现象,能准确展示和描述磁现象;进一步认识磁体。2.通过观察放在磁体周围小磁针的指向,并与生活中风的存在类比,能感知并确定磁场的存在。3.通过观察磁体周围大量铁屑排列,知道可用磁感线模型来形象地描述磁场。(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实验活动,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2.通过利用小磁针探究磁场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转换法的应用。3.通过探究铁屑在磁体周围的分布,来形象直观描述磁场,即建立磁感线模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认知磁体都有N、S两个磁极和观察磁体磁感线,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对称美。2.巧妙设疑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3.用本节课所学磁的知识,收集洒落在桌面上的铁屑,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4.通过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对社会的作用,体会物理与生活、科技的密切联系。四、教学重点与难点(一)重点“活动1:认识磁体”“活动2: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活动3: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等系列的活动,有意识、有目的、有针对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二)难点磁场概念的建立和用磁感线描述磁场。通过转换和建模的思想,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五、教学资源条形磁体、蹄形磁体、几种金属、玻璃片、橡皮、塑料片、纸片、一元硬币、磁感线演示仪、铁钉、大头针、细线、小磁针、大磁针、多媒体、实物展台。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环节:通过活动,认识磁体活动1:认识磁体学生运用老师提供的器材,进行活动,展示磁体的性质。以上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出现问题学生互相交流、补充,教师进行指导。设计意图:磁体的性质这一部分知识,学生在小学科学中已初步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也有所了解。因此通过学生自主活动,展示磁体的性质,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讨论和实验,让学生从自己的体验中来感受磁性,磁体,磁化,磁极间相互的作用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第二环节:通过转换,认识磁场教师演示:手推小磁针,手力小磁针偏转磁铁??小磁针偏转设疑:将磁体靠近小磁针,发现磁针也偏转了,磁体与小磁针没有直接接触,是什么给小磁针一个力的作用呢?引入磁场教师指出:由上述现象我们可以推断出磁体周围的空间一定存在着一种物质,磁体是通过这种物质对小磁针产生了磁力的作用,使它发生了偏转。我们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叫做磁场。它能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这正是磁场的的基本性质。引导:风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树叶或红旗的摆动情况来研究它,这样就把研究无形的物质转化成研究看得见的物体,研究磁场也是如此,小磁针放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根据磁场对小磁针的作用认识它,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转换法。教师演示实验;(1)将小磁针单独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小磁针静止的指向。(2)将磁体放在小磁针附近,观察小磁针发生了偏转。(3)轻轻拨动小磁针,再观察小磁针的指向,做好标记。(4)换一枚小磁针重复上述操作,发现小磁针的指向没有变化。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活动2: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学生运用老师提供的小磁针和磁体进行活动,用记号笔描出磁体不同点处小磁针静止时北极的指向,体会磁体周围存在磁场,并认识到磁场是有方向的。设计意图: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学生建立场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因此教师先演示手推小磁针,手给小磁针一个力的作用。再用磁体靠近小磁针时小磁针也发生了偏转,说明受到力的作用,学生认识到磁体周围确实存在着一种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并与生活中风的存在类比,让学生学会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研究方法—转换思想,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设计意图:以上活动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完成。用小磁针初步探究磁场,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自主体验磁场的存在和方向,增强感性认识,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初步规律:磁体周围的磁场方向总是从N极出来,回到S极。为下面深入探究磁场做好铺垫。第三环节:建立模型,描述磁场活动3: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设疑:小磁针撤掉后,条形磁体周围有没有磁场,怎么显示它的磁场?它周围有无数的点,放不下太多小磁针怎么办?引导学生用磁化的铁屑来代替小磁针。通过观察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磁场不仅有方向还有强弱。设疑:如何向没学过磁场的同学介绍条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呢?筛选简便易行的方案,引入磁感应线。教师演示:磁感线演示仪,引导学生认识磁场是立体的而非平面结构。展示磁感线图片,师生交流教师演示:马蹄形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设计意图:用小铁屑代替小磁针描述磁场是本节中的又一难点,由于小磁针比较大而且少,并不能形象的表示磁体周围的磁场,因此借助小铁屑来代替小磁针,既巩固了磁化又认识到了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巧妙设疑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对比画电路图的已有知识经验,借鉴在本节课中,自然过渡到画图,为建立磁感线模型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强化用磁感线表示磁场的意义,并认识磁场和磁感线的区别与联系第四环节学以致用设疑:指南针静止时,为什么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呢?它受到什么磁场的影响呢?学生自学书本35面,汇报总结。你能用所学磁的知识快速收集洒落在桌面上的铁屑使其放入盒内吗?师生共同讨论磁在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图:学生自学书本35面,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用本节课所学磁的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收集洒落在桌面上的铁屑,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比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用纸片或塑料片隔着磁体的收集的方案,更有利于操作。这一设计也可以启发学生怎样能控制磁体的磁性有无,为后续学习电磁铁埋下伏笔。第五环节小结建构本节知识网络师生共同完成,通过知识结构图,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是磁体和磁场两部分内容。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认识磁体、认识磁场及会用磁感线描述磁场,地磁场的知识放给学生课堂自主学习。如何认识磁场的存在,研究磁场的特点和用磁感线描述磁场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在过程和方法上,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与感悟,将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以实验事实为依据,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精神。通过磁体对小磁针的作用引入磁场,再根据小磁针在磁场中的偏转情况不同,引导学生认识磁场是有方向的。磁场的存在和方向可以用小磁针来探究,但是磁场的强弱分布通过小磁针不能看出来,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利用磁化小铁屑来探究磁场的分布,这里让学生做了分组实验,亲身感受磁场的分布情况。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反应了磁场的强弱问题,并仿照铁屑的分布形状画出磁感线,通过建立磁感线的理想模型进一步认识磁场。这种设计运用了小磁针和铁屑两者优势互补的方法,从而使学生对磁场有了深刻的认识,有效突破了难点。用本节课所学磁的知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收集洒落在桌面上的铁屑,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对比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评价,用纸片或塑料片隔着磁体的收集的方案,更有利于操作。这一设计也可以启发学生怎样能控制磁体的磁性有无,为后续学习电磁铁埋下伏笔。本节课知识点多,容量大,如果用两课时完成,可以更全面的展示学生的发现和实验结果。另外还可以让更多的学生展示新的发现。八、流程图开始建立模型,用磁感线描述磁场通过转换,认识磁场的存在和方向学生展示成果:磁性、磁极、相互作用、磁化分组实验1:认识磁体分组实验2: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分组实验3:用铁屑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用小磁针探究磁体周围的磁场学以致用收集铁屑结束引入新课课件认识磁体初识磁场演示实验实物投影小结建构知识网络展示学生实验成果,师生互动描述磁场评价指导归纳师生互动交流汇报自主学习地球的磁场提出探究的问题课件课件1、方法的多样性2、为后续学习电磁铁埋下伏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