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设计课题课题3制取氧气课时1班别教具时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实验室制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实验药品、实验操作。2.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陶冶化学审美情趣。重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及收集装置的探讨难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及仪器、装置的探讨教学过程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明确目标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复习提问,检测上节课知识(1)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①灯泡发光②石蜡熔化③石蜡燃烧④光合作用⑤动植物的呼吸(2)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①氧气在常温下为____色,____态,固态、液态为___色。②氧气的密度比空气_____。③氧气__________溶于水(填“易”或“不易”)。导入:氧气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它具有广泛的用途,如急救病人、电氧焊、炼钢等都需要较为纯净的氧气,如何制取氧气?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3、出示学习目标,同学齐读,理解。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实施目标二、自主预习 梳理新知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利用5分钟时间,整理教材中的知识点。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目标导学一:实验室制法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教师演示:将高锰酸钾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知识讲解:高锰酸钾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医院里常用作消毒剂。俗称“PP”粉,实验证明高锰酸钾受热可产生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教师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与思考:(1)在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用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3)在另一支试管中加入5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学生汇报观看到的实验现象引导思考:什么叫反应物?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无呢?师生共同总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提问: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师生共同总结:化学上我们把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追问:是不是催化剂就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呢?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在理解催化剂概念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一变”是指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这里“改变”包括加快和减慢,也就是有时用催化剂是为了加快反应速率,有时是用它减慢反应速率。(2)“两不变”是指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的前后没有改变。在反应过程中其性质可能改变,所以只能说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实施目标(3)在某个化学反应中,可以选择不同的物质作为催化剂,如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既可以选择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也可以选择氧化铁、硫酸铜溶液作催化剂。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教师演示:将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后放入小试管中加热,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检验。学生分析总结:实验说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产生氧气,同时产生氯化钾,二氧化锰是这个反应的催化剂。小组讨论:分析上述三个制取氧气的反应,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4.分解反应教师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引导学生分析: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AB,那么分解反应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举手回答: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A+B+……。师生共同总结: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利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也是我们所走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还将分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所以遇到一些相关知识时,大家要注意进行归类。目标导学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1)组织学生理解具体过程(2)教师强调注意事项:该过程是物理变化拓展思考:(1)从液态空气分离氮气和氧气,为什么得到的是气态氮和液态氧?(2)用氧炔焰焊接和切割金属时,发生三种变化:乙炔在氧气中燃烧;焊接处金属与金属焊条熔化、冷却后凝固在一起;切割处的金属在高温下被氧气氧化除去。这三种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3)从液态空气、高锰酸钾、双氧水三种物质制氧气时,各物质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4)空气中有氧气,带余烬的木条伸入装有空气的集气瓶,木条是否会复燃?为什么?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共同探究了氧气的制取方法,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希望课时及时复习,加深理解。内容及流程教师与学生活动备注检测目标1.在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时,试管口略微向下倾斜的原因是()A.氧气的密度大,易导出B.试管底部高,便于加热C.防止药品中水分挥发在试管口冷凝倒流,导致试管炸裂D.可以产生较多的氧气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时,错误的操作是( )A.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先对试管加热,过一会儿把导管放入水里,没有看到气泡逸出,说明装置漏气B.固定在铁夹上的试管,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C.加热时,先使试管均匀受热,然后再对准高锰酸钾所在部位加热D.试管口要放一团棉花,以防止加热时生成的气体把试管内的固体带到导管中3.实验室制取氧气有下列操作步骤,操作顺序正确的是()①向试管中加入高锰酸钾;②固定试管并加热;③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④用一团棉花堵住试管口,并用带导管的胶塞塞好;⑤把导管移出水面;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⑦撤离酒精灯。A.①②③④⑤⑥⑦B.③①④②⑥⑦⑤C.①③④②⑥⑤⑦D.③①④②⑥⑤⑦板书设计课题3制取氧气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2.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3.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4.分解反应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特点:一变多。表示:AB→A+B+……。领导评课意见学校检查记实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