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科学六三制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单元复习 知识要点汇总 第7课《声音的产生》 1.生活中,声音(无时)不在,(各种各样)的声音构成了奇妙的声音(世界)。 2.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答: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生活中人们为控制声音的大小采用了哪些方法? 答;(1)增大振动或利用扩音器增大声音。(2)采用减少或停止物体的振动来减少声音。 4.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那么人说话的声音是否也是由于振动而产生的呢?请试着解释一下。 答:人说话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 5.怎样让鼓、锣、小提琴等物体发出的声音立即停止? 答:用手按住鼓面、锣面,小提琴的琴弦,可以使正在发出的声音停止。因为这样能使正在振动的物体停止振动,从而使声音停止。 第8课《谁能传播声音》 1、谁能传播声音?液体、固体和气体都能够传播声音 2.声波和水波的传播方向(不一样),水波向水平方向传播,而声波向(四面八方)传播。 3、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靠无线电话交谈。这说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 答: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快,大约每秒30万千米,很快能传到我们眼睛里,而声音的传播速度较慢,在空气中大约每秒340米,过一会才能传到我们耳朵中,所以我们就会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5.当闹铃在真空密闭的容器中振动时,为什么我们听不到铃声? 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当闹铃在真空密闭的容器中振动时,我们听不到铃声。 第9课《怎样听到声音》 1、耳朵分为外耳、内耳、外耳三部分。内耳和外耳在头的内部。外耳由耳廓和外耳道组成。中耳由鼓膜和听小骨等组成。鼓膜是椭圆形的、半透明的薄膜。内耳由耳蜗等构成。耳蜗与听神经相连。 2、耳朵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3、怎样保护听力? 一是尽量避开噪音。二是避免乱挖耳朵。三是听到巨大声响时要张口,以免震破鼓膜。四是鼻、咽部发生炎症时及时治疗,以免引起中耳炎。五是不让污水进入外耳道,避免外耳道感染。 4、我们应怎样对待听力有障碍的人? 我们首先应当理解那些听力有障碍的人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的不方便,其次应当主动关心、帮助他们,尽量耐心地用写字或手语与他们交谈,尽可能帮他们走出无声的世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无私关爱友好。 第10课《各种各样的声音》 1.人耳听不到的声波有(次声波)和(超声波) 2.声音的大小与(用力大小)有关,(用力大)声音大,(用力小)声音小。 3.声音的高低与(振动频率)有关,(振频快)声音高,(振频慢)声音低。 4、人耳能听到的声波频率在20――20000赫兹。 5、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性质稳定,能量衰减幅度小,穿透力强,可用于定向导航。 6、次声波不依靠其他辅助设备,能在地球上传播很远的地方。 7、蝙蝠利用超声波探测障碍物,医院用B超探测病灶,潜水艇利用声纳导航。 8、哪些动物的耳廓很大很长?这对这些动物有什么作用? 答:蝙蝠的耳朵圆圆的,与身体相比显得很大。蝙蝠飞行时,耳朵像两只喇叭口,能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耳朵上的毛还能觉察到轻微的振动,比蜗牛的触角还灵敏。兔子的耳朵是竖起来的,只要有一点声响,它就能听见,而耳朵还能转向,听到四面八方传来的声音。 11、男人说话的声音一般比女人沉闷、浑厚,即音调一般比女人低。解释一下:为什么男女说话的声音不一样? 答:女人的音调比男人的高,是因为女人的声带比较短,而且绷得比较紧。第11课《噪声的危害与防治》 1、声音分(乐音)和(噪音),(乐音)给人以美的享受,(噪音)对人造成危害。 2.(噪音)、(污水)、(废气)、(垃圾)被称为污染环境的四大公害。 3.噪音的来源有哪些? 答:(1)交通运输 (2)工业生产 (3)建筑施工 (4)社会生活 4、噪音有哪些危害? 答:(1)影响听力。(2)影响工作、学习。(3)影响心血管功能和内分泌系统。(4)危害中枢神经系统。(5)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 5、如何消除噪音污染? 答:(1)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消除噪音源。(2)将噪音源与生活区分开。 (3)采用吸音与隔音系统来降低噪音。(4)植树造林。 6、在学校里,要减少噪音,你是怎样从我做起的 答:如:轻声关门、阅览室里不大声喧哗、楼道里放轻脚步…… 7、哪些材料更有利于消除噪音? 答:矿棉吸声板,隔音玻璃,隔音泡沫板 8、人们提倡在噪声大的地带多种些植物,有什么科学道理吗? 答:林木具有散射声波的作用,树干和树叶可阻挡声波。枝叶表面的气孔、绒毛,像电影院里多孔纤维吸音板一样,能吸收噪声。生长茂盛的草坪,草的叶面积是它所占地面积的19倍左右,茂密的叶片形成松软而富有弹性的地表,能像海绵似的吸收噪声和阻碍噪声的传播,减少噪声危害。 实验指导 一、声音的产生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实验器材】空纸盒、橡皮筋、小鼓、豆粒、音*、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用槌敲音叉后,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 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温馨提示】 1、用手拨动橡皮筋时不要用力过猛。 2、要轻敲鼓面,避免用力过多敲坏鼓面。 3?、不要把音*放入水中,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放置有序。 二、声音的传播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声音的传播实验,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实验器材】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步骤】 ?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 ?2、用手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见声音吗? ??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脑中的声音吗???????????????????????????????????????????????????????????? 【实验现象】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是通过气体、固体、液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温馨提示】1、闹钟要事先上好响铃。2、塑料袋不要透水。 【整理器材】废物放进废物桶,仪器归位放置好。 三、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 【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耳朵的内部构造,了解鼓膜的作用。 【实验器材】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 1、把纸筒去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 2、把一根火柴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3、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实验现象】1、橡皮膜振动带动火柴棍跳动起来。2、破了的橡皮膜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实验结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声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温馨提示】1、可用优质塑料膜代替橡皮膜。2.纸筒也可让学生自备。3、橡皮膜只扎个小孔即可。 ?【整理器材】仪器归位。 四、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验器材】小鼓、碎纸屑、、锯条。 【实验步骤】 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轻敲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3、把锯条放在桌上,一端伸出桌面约三分之一,用一只手把锯条压好,另一只手去拨动锯条的末端,听锯条发出的声音。??????, 4、再把锯条伸出约三分之二,再拨动,再听声 【实验现象】1、响度小,纸屑跳动低;响度大,纸屑跳动高。2、锯条伸的短,音调高;锯条伸的长,音调低。 【实验结论】?振幅越大,声音越高; 【温馨提示】?1、敲小鼓时不要用力过猛。2.强调学生要注意安全,不要让锯条划伤。 【整理器材】把碎纸屑放入废物桶,小鼓、锯条放置有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