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2章 生物与环境 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第1节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影响生物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
含义:阳光、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属于非生物因素,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
实例:受到风的影响而形成的旗树;受光的影响而向窗户方向生长的龟背竹;由于缺水沙漠中植物稀少等
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环境中其他生物的影响,这些其他生物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和不同种的生物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生物因素
概念
举例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相互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
营群居生活的蜜蜂、蚂蚁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种内斗争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而发生的斗争
繁殖季节,两只公鸡为争夺母鸡而斗争;农田中相邻的同种作物植株间会发生对阳光、水分和养料的争夺
种间关系
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分开后双方或一方不能独立生活
豆科植物和根瘤菌
捕食
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捕食关系是生物之间最常见的关系
虫吃草,鸟吃虫,狼捕食羊
竞争
指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不同生物,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稻田中水稻与杂草竞争营养物质和空间
互助互利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的关系,分开后能独立生活
花和蝴蝶
寄生
指两种生物一起生活,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后者给前者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的关系
蛔虫和人体,菟丝子和豆类植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生物也在不断的进化,以适应环境。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许多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器官都有明显的适应性特征。生长在沙漠地区的骆驼刺根深而叶小;仙人掌的叶变成刺也是为了适应缺水环境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方式
保护色:动物为适应栖息地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容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这对他躲避敌害或捕猎动物都是有利的。如生活在冰雪世界的北极熊、北极狐等体色为白色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或斑纹。警戒色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可以使敌害易于识别,避免自身遭到攻击
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生物利用拟态可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如尺蠖极似树枝,凤蝶幼虫极似鸟粪等
哺乳动物具有发达的四肢,适于在陆地上行走或奔跑,以便觅食和躲避敌害
许多生物还会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沙漠中的动物,如蝎子,白天往往把自己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自然界中的生物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环境。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排出物还能增加土壤肥力;在沙地上栽种植物,能防风固沙
综上,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2节 种群
种群
物种:由一群形态、结构相似,并能相互交配而生育子孙后代的个体组成
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对种群的理解
一定区域:只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一个种群所生活的区域可以是一小块区域,也可以是一大片区域。“小”可以小到一个生态瓶,“大”可以大到整个地球,关键是依据被研究的范围而定
同种生物:该群体内只能有一种生物(一个物种的生物)。这些生物个体,可以有大小之分、年龄之差、雌雄之别等
个体的总和:该物种的所有个体。比如说一块水田中的所有青蛙和蝌蚪都应该统计在该区域内青蛙这个种群范围之内
种群的特征
种群密度
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数量,其可用以下公式表示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年龄结构
概念:一个种群内各年龄段的个体数量的比例
年龄结构类型
2314575146050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非常多,老年个体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成年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性别比
性别比:某种群中雄性个体数与雌性个体数的比值
公式:
性别比=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出生率和死亡率
生物种群中增加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 生物种群中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死亡
出生率:某种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新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一般用千分数或百分数表示
出生率=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死亡率:某种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用千分数表示
死亡率=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第3节 生物群落
群落的物种组成
群落
概念: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生物群落,简称群落
理解要点
一定的生活环境,即一定的区域,如一段朽木,一个花坛,一块农田等
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包括该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个体(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植物群落
生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我们把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把覆盖在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群落的结构
群落结构
概念
举例
垂直结构
森林中的植物有的长得高,有的长的矮,有的挺拔粗壮,有的纤细矮小,就出现了植物群落的层次性或垂直结构
森林中,高大的乔木处于上层,灌木和小树处于中层,草本植物处于下层,贴着地面还有地衣和苔藓,动物会随着它们赖以生存的植物种类不同而出现分层分布
水平结构
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
森林中,光线被遮盖的地方适合苔藓等植物生长;其他阳光充足的地方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时间结构
群落在不同季节和不同年份内,其组成和外貌会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北方的落叶阔叶林,春季抽新叶,夏季形成茂密的绿色林冠,秋季一片枯黄,冬季树叶全部落地
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布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布现象
第4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
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的全部生物以及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它的范围上限可达离地面约10千米的高空,下限可至距海平面约11千米的海沟底部,或距地面深达2~3千米的岩石层。它包括了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态系统的类型
809625186690
森林生态系统
366712557150
草原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 荒漠生态系统 水域生态系统
湿地生态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成分
组成
概念或功能
举例
非生物物质和能量
阳光、温度、水、空气、无机盐等
生物部分
生产者
制造有机物供给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
消费者
不能直接利用太阳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以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叫初级消费者;以草食动物为食的肉食动物叫次级消费者
初级消费者:蝗虫,鹿,兔等;次级消费者:虎、狐狸、狼等
分解者
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的有机物分解为较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再利用
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及腐蚀性动物(如:蚯蚓等)
食物链与食物网
食物链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表示:在描述一条食物链时,往往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起点多为绿色植物,箭头从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如草→鼠→蛇→鹰
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由于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一般比较复杂,一种生物不可能只处于一条食物链中,所以食物链之间会相互交错成网状结构,形成食物网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概念: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过程
起点: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
渠道:食物链或食物网
终点:以呼吸热形式散失
特点
单向流动: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
逐级减少:每级生物都因呼吸作用而散失部分热能,下一级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2324100124460
物质循环
概念: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一些基本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磷、硫等,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反复的出现和循环的过程
特点:全球性、循环流动
碳循环
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交换形式:二氧化碳
环境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是有机物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724150175260
第5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
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特点(生态平衡的特点)
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种类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具有比较稳定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成分的多样性,即多样性导致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生物种类越多,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越高。因此,森林生态系统比沙漠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强。但是,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人为干预或自然因素的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稳定状态就会被破坏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如火山喷发、地震、山洪、海啸、泥石流和雷电火灾等
人为因素
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往往是共同作用,人为因素可以导致自然因素的强化或弱化
人为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更大、更广泛、更直接,这是生态系统遭破坏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破坏植被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环境污染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