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3章 人的健康 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第3章 人的健康 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第1节 健康
健康的含义
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生理健康:即身体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
心理健康: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的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社会适应健康: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能很好的适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提高健康水平
人体内任何一种机能的失常都会导致疾病,他可能由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引起,也可能由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空气污染、食物和化学药品中毒、遗传、受伤和发育不良等引起。生活方式也是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因素
既没生病也不健康
(亚健康)
降低健康水平
健康状态不佳
提高健康水平
健康状态良好
既没生病也不健康
(亚健康)
降低健康水平
健康状态不佳
提高健康水平
健康状态良好
要过健康的生活,必须具备下列条件:健康的生活方式,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保持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第2节 来自微生物的威胁
来自细菌的威胁
细菌
细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包括球菌、杆菌、螺旋菌。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
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致病细菌
主要传播途径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
粪—口传播
肺结核
结核杆菌
飞沫传播
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
接触(伤口)传播
霍乱
霍乱弧菌
水、食物、苍蝇传播
淋病
淋病双球菌
性接触
抗生素
概念:大多数抗生素是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产生的,能抑制并最终消灭其他微生物生长的物质。抗生素包括天然抗生素和人工半合成抗生素。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
青霉素: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但抗生素的滥用也使抗药细菌越来越多,治病效果也越来越差
来自病毒的威胁
病毒
概述:病毒是比细菌还小的一类生物,无细胞结构,它们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在寄主细胞内迅速繁殖,使寄主细胞破裂,同时释放出新病毒,以同样的方式感染和破坏其他细胞
实例
SARS冠状病毒:2002年在我国部分地区发生的严重呼吸道综合征就是SARS冠状病毒引起的
流行感冒:感冒可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或者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预防流感:发现病人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少到公共场所去。除有禁忌者外,健康人可进行流感病毒疫苗接种
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致病病毒
主要传播途径
病毒性肝炎
肝炎病毒
甲型:粪—口传播
乙型: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脊髓灰质炎
脊髓灰质炎病毒
粪口传播
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炎病毒
飞沫传播
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
性接触、血液传播等
SARS
冠状病毒
飞沫等传播
传染病
概念
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体: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特点: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的特点
种类:传染病种类很多,人的传染病按传播途径可分为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和性传播疾病等
传染病的流行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3个环节,当传染病流行时,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流行即可终止
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者):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病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
控制传染源
对病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早报告等
对感染的动物及时处理
切断传播途径:依据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最常用的措施是消毒。通过昆虫媒介传播的疾病,要消灭媒介昆虫(蚊、蝇、蚤、虱等);呼吸道传染病则可以通过空气消毒、通风等措施进行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加强体育锻炼、不与传染源接触等。其中预防接种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
第3节 身体的防卫
对微生物的抵抗
保护人体免受病患的结构
人身体中防止病原体侵入体内的结构
呼吸道的纤毛:能够清除空气中的异物和病菌
呼吸道黏膜:分泌的粘液,具有杀菌作用,并能将空气中的病菌粘住排出体外
胃壁的黏膜:能分泌胃酸,胃酸呈强酸性,能杀死入侵的病菌
皮肤的角质层:能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
皮肤和粘膜:分泌物具有杀菌作用
泪腺:分泌的眼泪中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a)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 d、e)皮肤的保护作用 f)溶菌酶的杀菌作用
35464755715000吞噬细胞对病原体的作用
当病原体突破以上的防线侵入人体时,体液中的吞噬细胞经变形运动通过毛细血管壁,集结到病原体周围吞噬病原体
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黏膜和呼吸道上的纤毛等组成,阻挡或杀死病原体,防止病原体侵入人体,起到了屏障作用,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组成,能溶解、吞噬和消灭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等组成,能产生抗体,清除抗原,是人在出生后才产生的,属于特异性免疫
免疫
概念: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传染性的和非传染性的)、维持机体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抗原与抗体:抗原是指进入人体后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任何外来物质,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抗体是机体接受刺激后产生的,并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非特异性免疫(非专一性)
特点:对多种病原体产生免疫防御作用
类型:皮肤、吞噬细胞、呼吸道纤毛、溶酶菌、胃液等。人体的第一道、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
体液免疫
当血液中的B淋巴细胞侦查到抗原时,会大量增殖、分化,大部分细胞会产生专门抗击这种病原体的蛋白质——抗体,小部分细胞会形成记忆细胞,记忆细胞能在数月乃至数十年内“记住”入侵的该抗原,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抗体,消灭抗原
细胞免疫
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通过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有效应的T淋巴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使这些宿主细胞裂解死亡。病原体失去了寄生的基础,因而能被吞噬、消灭。同时,T淋巴细胞也有免疫记忆功能
特殊的防病措施
人工免疫
像种牛痘那样,采用人工的方法,将由病原微生物制成的疫苗或其它抗原物质接种到人体,使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获得免疫的方法,叫人工免疫。如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淋巴因子等免疫物质
计划免疫
根据对传染病流行情况的监测和易感人群状况的分析,卫生防疫部门有计划地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使他们获得免疫,从而达到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方法叫计划免疫
人体免疫功能
免疫功能:免疫系统具有抗感染、免疫监视、自我稳定功能
功能
功能正常
功能过强
功能过弱
抗感染
抗感染,防止病原体或异物入侵
过敏反应,如花粉过敏
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
免疫监视
随时识别和清除体内突变产生的异常细胞
形成肿瘤
自我稳定
及时清除衰老、死亡及损伤的细胞
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免疫功能失调
当免疫功能失调时,可引起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和免疫缺陷病等
过敏反应
过敏反应是由免疫系统对抗原(该抗原称为过敏原)的免疫反应造成的,即当人体抵抗病原体侵入的功能过强时发生的反应。这种反应仅发生在对某些物质过度敏感的特异体质的人身上
过敏反应的机理
过敏原
刺激
B淋巴细胞
抗体
产生
附着在
某种细胞
组织胺等化学物质
释放
再次刺激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大、平滑肌收缩等
导致
局部红肿、喷嚏、
哮喘甚至休克等
过敏反应
过敏原
刺激
B淋巴细胞
抗体
产生
附着在
某种细胞
组织胺等化学物质
释放
再次刺激
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大、平滑肌收缩等
导致
局部红肿、喷嚏、
哮喘甚至休克等
过敏反应
自身免疫病
机理:把自身的某些细胞和组织当作入侵的抗原而攻击,发生自身免疫反应,导致自身免疫病
实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免疫缺陷病
机理: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引起的疾病
实例:艾滋病(AIDS)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性传播疾病
传播:艾滋病传播途径有三个——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例如:性滥交,被污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的输入,接受不洁针头的注射和皮下穿刺。与艾滋病人一起上课,共用饮水器、共用洗手间,一起游泳、握手、拥抱等不会感染艾滋病
第4节 非传染性疾病
恶性肿瘤
肿瘤
原因:在种种致癌因素的影响下,细胞分裂失去控制,细胞会连续不断地分裂,形成肿瘤
特点:能不间断地进行分裂
种类: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
恶性肿瘤
生长速度
缓慢
比较快
是否转移
不发生转移
很容易转移
治愈机会
容易治愈
容易复发

癌症致死原因:恶性肿瘤细胞会在病人体内广泛的扩散,耗尽患者的营养,使病人消瘦衰竭,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最终导致患者死亡
致癌因素: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霉变食品中的黄曲霉素,熏烤食品中的苯并芘都是致癌物质;高脂肪、高盐的食物及偏食等
癌的预防:良好的饮食习惯和不吸烟是我们应采取的最重要的预防癌症的措施,良好的饮食习惯能保持身体健康,减少致癌的可能性。如多吃一些维生素、食物纤维及一些矿物质含量较高的食物
冠心病
冠心病
心脏外面的冠状动脉负责为心脏肌肉带来氧气和养料,并运走代谢废物。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就会导致心脏肌肉缺血,这种病变就叫冠心病
动脉硬化
机理:人进入成年以后,脂肪类物质开始在动脉壁上沉积。血液中脂肪和胆固醇水平高的人,动脉壁会逐渐增厚,弹性降低,使血流量减小,形成动脉硬化
引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吸烟、高胆固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紧张、缺乏锻炼
治疗方法:吃低脂肪食物,适当进行锻炼,可服用一些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脂肪的药物,患者还可以进行手术治疗
糖尿病
血糖
人体血液中的葡萄糖称为血糖,正常人的血糖一般为90毫克/100毫升并保持相对稳定
糖尿病的形成原因及症状
原因:胰岛素分泌不足,细胞吸收和利用血糖的能力减弱,引起血糖浓度过高,以至于肾脏无法将经过肾脏的血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吸收,一部分葡萄糖就会随着尿液排出体外,形成糖尿
症状:“三多一少”,即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但体重减轻
糖尿病的防治
预防:控制饮食、避免过度紧张和劳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等,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治疗:糖尿病难以根治,一般控制病情的办法有:注射胰岛素,控制和调节饮食,适当锻炼等
第5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人体的骨骼
人体运动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组成: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
功能: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能够收缩,牵引所附着的骨,使人体产生各种动作
骨的分类
人体的骨骼共有206块骨,根据位置可以将骨骼划分为头骨、躯干骨和四肢骨三部分
骨的作用:维持体形、支持体重、保护内部器官等;造血功能;储存钙磷的功能;脊柱增加了身体的稳定性,减轻了对脑的震荡,有利于保持身体平衡
骨的结构和成分
骨的结构
长骨结构
骨膜:内有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营养的作用。骨膜的成骨细胞
也能不断地分裂生长,产生新的骨组织,石鼓表面增厚,使骨
表面增厚,骨加粗
骨质
骨松质:结构疏松呈蜂窝状,内有红骨髓分布于长骨两端
骨密质:集中于长骨的骨干,致密坚硬
骨髓:分布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红色的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长骨结构
骨膜:内有血管和神经,对骨有营养的作用。骨膜的成骨细胞
也能不断地分裂生长,产生新的骨组织,石鼓表面增厚,使骨
表面增厚,骨加粗
骨质
骨松质:结构疏松呈蜂窝状,内有红骨髓分布于长骨两端
骨密质:集中于长骨的骨干,致密坚硬
骨髓:分布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空隙内,红色的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的生长
骨干与骨端之间的软骨层细胞不断分裂、生长,形成新的骨组织,使骨增长
骨膜的成骨细胞不断分裂、生长,产生新的骨组织,使骨表面增厚,骨加粗
骨的成分:骨是由柔韧的有机物和硬脆的无机物组成的
人的生长时期
骨成分的含量
骨的物理特性
无机物
有机物
儿童少年时期
不到2/3
超过1/3
硬度小,柔软,易变形
成年期
约为2/3
约为1/3
既坚固,又有弹性
老年期
超过2/3
不到1/3
硬而脆,弹性小,易骨折
骨连结
概念:骨与骨之间的连结叫骨连结
分类:不动连结、微动连结和活动连结,活动连结又称关节
关节
关节头
关节窝
关节软骨
关节面
关节囊
关节腔
关节头
关节窝
关节软骨
关节面
关节囊
关节腔
关节
关节面
关节头
关节窝
覆盖有弹性的关节软骨
关节囊:结缔组织构成,内层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含少量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
关节
关节面
关节头
关节窝
覆盖有弹性的关节软骨
关节囊:结缔组织构成,内层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含少量滑液,有润滑关节软骨的作用
特性:既牢固、又灵活
作用: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的作用
骨骼肌
骨骼肌的结构
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两部分,并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一般骨骼肌的两端是白色的肌腱,分别附着在相邻的骨上。中间部分为肌腹,主要由肌纤维构成。当肌腹收缩时,通过肌腱牵动骨围绕关节运动
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种骨骼肌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例如,当屈肘时,肱二头肌屈肌肌群就会收缩,而肱三头肌等肌群则会舒张
卫生与保健
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增加关节的牢固性、伸展性和灵活性
脱臼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关节头从关节窝里脱出来,表现为肿胀疼痛。脱臼后尽量要避免受伤关节的活动,尽快就医治疗、复位
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使肌肉发达、骨骼粗壮、增强体质。经常锻炼能刺激软骨层的细胞和成骨细胞分裂,促进骨质增长、加粗
第6节 健康生活
注意食品卫生
中毒:由环境毒物(医用药物及工业毒物等)引起的疾病称为中毒
有些食物本身有毒,如河豚、毒蕈、发芽的马铃薯等
有些食物本身无毒,但被有毒的化学物质、微生物污染后有毒
食物中毒:有些食物被有毒的化学物质(如砷、汞、铅、锌亚硝酸盐及农药等)污染,食用后会引起食物中毒
细菌性食物中毒:腐败变质的食物中含有大量微生物及它们产生的毒素,食用后会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
安全用药
安全用药就是根据患者个人的病情、体质、家族遗传病史和药物的成分等做全面情况的检测,准确的选择药物、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同时以适当的方法、适当的剂量、适当的时间准确用药。注意该药物的禁忌、不良反应、相互作用等
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简称OTC,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
远离毒品
常见的毒品:大麻、鸦片、海洛因、吗啡、可卡因(称为“百毒之王”),以及“冰毒”和“摇头丸”,都是常见的毒品
毒品的危害:毒品具有成瘾性,严重危害身心健康,吸毒费用昂贵,常使吸毒者倾家荡产,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青少年如何远离毒品(吸毒的个人预防)
从我做起,抵制各种诱惑;珍惜生命,远离毒品
个人预防吸毒主要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构筑起抵御毒品侵袭的“堡垒”
吸烟、酗酒危害健康
香烟的危害
有害成分
影响
焦油
诱发癌症
烟碱
诱发心脏病,让吸烟者上瘾
一氧化碳
减慢血液中氧的运送速度,诱发冠心病
酗酒的危害
酗酒会使人的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或麻痹抑制,引起酒精中毒。孕妇酗酒还会引起胎儿的发育障碍或智力低下,甚至产生畸形胎儿
急救常识
口对口吹气
原理:当有人因溺水、煤气中毒或触电等意外事故突然停止呼吸时,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法是口对口吹气法
人工呼吸的吹气频率:每分钟内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的呼吸频率一样,为16~18次/分
胸外心脏按压法
如果病人呼吸和心跳都停止,则应同时做人工胸外心脏按压。一般每做一次人工呼吸,需要做5次心脏按压,如此反复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法:双手叠放,有节奏并有冲击性地向下按压病人的胸骨下段约1/3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