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3章 运动和力 知识梳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3章 运动和力 知识梳理

资源简介

第1节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参照物
定义: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要先选定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相对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发生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被选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但要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
由于物体的描述与参照物有关,故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机械运动的分类
分类
运动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运动
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运动快慢保持不变,这种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物体沿直线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运动快慢发生了变化,这种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
速度
定义:在物理学中,把路程与时间之比叫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物体运动得越快,速度越大;物体运动得越慢,速度越小
公式:通常用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用v表示速度,即
v=st
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或m?s-1(米每秒)。交通运输中常用km/h(千米每小时)做单位。
1m/s=3.6km/h
速度公式的应用
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
变形公式:v=st → s=vt、t=sv
如果知道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利用速度公式及其变形公式可计算出第三个量
注意事项
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必须对应于同一物体
公式中速度、路程、时间三个量的单位必须统一到国际单位制下
先进行字母运算,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第2节 力的存在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通常用字母F表示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N)
对力的理解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必定也要反作用于另一个物体,一个物体是施力物体的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这两个力称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单独存在。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有力存在必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产生、同时消失的。相互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如下图左)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包括物体的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如下图右,1到2改变速度大小,1到3改变速度方向)
3648075-118745弹簧测力计
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越长(弹簧的伸长量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前应先进行调零,使指针正对零刻度线,并注意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测力时注意使弹簧测力计的轴线与被测力的作用线一致,指针不与弹簧测力计的外壳摩擦
读数时,视线应正对刻度板
拉力不要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弹力
弹性:受力会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范围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弹性形变消失,弹力也就随之消失
弹力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方向相反
弹力有无的判断方法
物体是否直接接触,若不接触一定没有弹力
接触处是否相互挤压或拉伸,只有接触且相互挤压或拉伸才能产生弹力
我们可以假设将接触物体撤去,判断研究对象是否能维持现状。若能维持现状则接触物体对研究对象没有弹力;若不能维持现状则有弹力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他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示意图:人们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
在力的示意图中,线段的起点(图2)或终点(图1)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图3),线段末端的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第3节 重力
重力及其方向
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通常用字母G表示。地球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施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人们常利用重垂线检查墙砌得是否竖直,也可以测桌面是否水平
333375032385
重力的大小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即
G=mg 或 g=Gm
g = 9.8 N/kg,它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在要求不很精确的情况下,可取g = 10 N/kg
重力和质量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质量
重力
区别
概念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符号
m
G
量性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单位
kg
N
计算公式
m=ρV
G=mg
测量工具
天平、秤
弹簧测力计
联系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是G=mg,g = 9.8 N/kg
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对于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位于几何中心,如下图

第4节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
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两个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牛顿第一定律的研究对象是“一切物体”,这里包括运动的物体和静止的物体
牛顿第一定律成立条件是“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即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它描述的是一种理想状态,而实际中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当物体受到的外力的合力为零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其作用效果跟不受外力作用时相同,因此,我们可以把“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推广为“合力为零”
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是保持静止状态还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要看物体的初始状态,若物体原来是运动的,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惯性
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的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的性质,即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性质,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它不随外界条件及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的改变而改变,一个物体在任何条件下,在任何状态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是一种性质,不是力,因此不能理解为“受到惯性作用”
物体的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惯性与运动速度等因素无关
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的运动规律,惯性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惯性定律是只有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遵守的规律
第5节 二力平衡的条件
二力平衡
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明这两个力是平衡的
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的比较
异同
一对平衡力
相互作用力
相同点
大小相等
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方向相反
在同一条直线上
在同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一个力消失,另一个力可以存在
两个力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两个力的性质可以不同
两个力的性质一定相同
第6节 摩擦力
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滑动摩擦力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相互间存在压力、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
摩擦力分类
摩擦力
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两个物体相对静止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摩擦力
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两个物体相对静止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滑动摩擦力
滚动摩擦力
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乙组和丙组的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甲组和乙组的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有关,接触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滚动为滑动(如图1)等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用滚动代替滑动(如图1),使两个相互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离(如气垫(下图右)、磁悬浮、加润滑油)等
第7节 压强
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
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压力产生的条件:只有相互接触且又发生挤压的物体之间才有压力
方向: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即支撑面垂直且指向被压物体
大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因此压力的大小并不一定与重力大小相等,有时甚至无关
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比较甲组和乙组,结论:当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比较乙组和丙组,结论: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压强
定义:单位面积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通常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那么
p=FS
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Pa)。
1Pa=1N/m2
物理意义: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对压强计算公式的理解
公式p=FS无论对于固体、液体还是气体产生的压强都普遍适用
公式中的受力面积S是指两个物体相互接触的那部分面积,而并不一定是受压物体的表面积
应用公式p=FS计算时,力的单位要用牛,面积的单位要用平方米,压强的单位要用帕
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增大压强的方法
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增大压力
保持压力不变,减小受力面积
同时增大压力和减小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的方法
保持受力面积不变,减小压力
保持压力不变,增大受力面积
同时减小压力和增大受力面积
液体的压强
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由于液体受到重力作用,并且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367220560960液体压强的特点
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可比较实验B和D)
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可比较实验A、B和C)
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该处的压强也越大(可比较实验E和F)
液体压强的公式
p=ρgh
式中p为液体的压强,ρ为液体的密度,g = 9.8 N/kg,h为液体的深度
两公式的区别与联系
p=FS是压强的定义式,也是压强的计算公式,无论对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适用的
p=ρgh是通过公式p=FS推导出来的,只适合于计算液体和特殊固体的压强,推导过程如下:
p=FS=GS=mgS=ρgVS=ρgShS=ρgh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