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沉和浮
一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1、判断物体沉浮的标准:
物体在水中碰到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沉”;不接触容器底部的现象叫“浮”。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重量和体积变小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重量和体积变大时,在水中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4.由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发生改变的。
二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1、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体积、重量有关。
2、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不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体积相同时,轻的容易上浮,重的容易下沉。重量相同时,体积大的容易上浮,体积小的容易下沉。
3、小瓶子和潜水艇都是在体积不变,通过加减水改变轻重来实现沉浮的。
4、潜水艇既能在水面上航行,又能在水下航行的原因?
潜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海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三 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1、让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做成空心如: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2、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3、排开的水量=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原来的水量
4、橡皮泥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橡皮泥的沉浮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也就越大,因此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5、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物体越容易浮。
6、为什么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
答: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小,它受到的浮力也就小。造成大轮船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所以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物。
四 造一艘小船
1、我们怎样造一艘载重量比较大的船呢?
相同材料把船造得尽量大一些,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变大,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我们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
橡皮泥的厚薄要捏的均匀,船的边缘高度要一致,载货物时要保持平衡等。
3、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
水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当船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时,船就浮在水面上了。
4、造船时应该注意哪些?
1. 增加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可以增加装载量。
2. 橡皮泥的厚薄要适中, 太厚体积小, 太薄易变形。
3. 增加船底的重量, 可以使船更平稳。
4. 放置垫片要平均, 不要集中在一处。
五 浮力
1、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当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且方向相反。浮力竖直向(上),重力竖直向(下)。
3、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答: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测量泡沫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用测力计拉住绳子通过底部滑轮让泡沫沉入水底,浮力=拉力
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为什么石块放入水中会下沉??
答: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石块放入水中下沉了,是因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量。
6、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或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小)或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小,受到的浮力就(越小)。
7、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答:因为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量,因此一松手,就会上浮。
六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1、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实验
研究的问题: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所需器材: 水槽、测力计、小石块、棉线。
实验方法: 用对比法。先用线把小石块和测力计连起来,在空气中测出小石块的重力,再把小石块放到水中测出重力,比较两次测得的结果。
实验结论: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且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小,受到的浮力就(越小)。
2、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浮力的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
3、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原因吗?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时就(漂浮或悬浮)。
七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1、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2、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一个沉,一个浮,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答:用同一个马铃薯做实验,此时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只与所浸入的液体有关。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所以(下沉);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上浮)。
八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1、钩码在不同的液体中受到的浮力是不同的,说明不同的液体对于相同的物体所产生的浮力大小是不同的。我们在判断物体在某种液体里的沉浮时,往往利用相同的体积比较轻重。如铜能浮在水银上,是因为相同体积的铜和水银,水银重于铜,马铃薯在浓盐水中是浮而在清水中沉,因为相同体积的马铃薯轻于浓盐水而重于清水。
2、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3、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4、船从大海进入江河时,船身要下沉些,而从江河进入大海时,船身要上浮些,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答:因为海水的浓度大于河水,轮船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会比河水中的大一些,所以船身要上浮些。
第二单元 热
一 热起来了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它具有保温的作用,阻止热量散发的速度,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二 给冷水加热
1、冷水袋在热水中下沉,热水袋在冷水中上浮.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不变体积变大。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会发生变化?
我的假设
水在加热过程中重量不变
实验材料
天平、砝码、冷水、试管、试管夹、气球、橡皮筋、酒精灯。
实验方法
(1)先在试管中装入冷水,用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
(2)称出装有冷水试管的重量。
(3)用试管夹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4)水加热后再称出它的重量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
水在加热过程中重量没有发生变化
3、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会发生变化?
我的假设
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会发生改变
实验材料
冷水、试管、气球、橡皮筋、热水、烧杯、抹布
实验方法
(1)先在试管中装入冷水,用气球皮把试管口蒙住用橡皮筋扎紧。
(2)把试管放到装有热水的烧杯里,使试管内的水变热。
(3)把试管放到装有冷水的烧杯里,使试管内的水变冷。
(4)观察试管口气球皮的变化,进行比较。
实验结论
水在加热过程中体积会发生改变
4、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比较,冷水重,热水轻;相同重量的冷水和热水比较,冷水体积小,热水体积大。
5、热水袋在冷水中上浮?冷水袋在热水袋中下沉的原因?
因为未加热前两个袋里的水的重量和体积是一样的,加热后的袋里的水重量不变,但是体积变大了。根据沉浮原理,相同重量的物体,体积大的容易浮,体积小的容易沉。所以冷水袋放到热水里下沉,热水袋放到冷水里上浮。
把热水袋放入冷水中先浮后沉的原因?
水变热后,重量不变,体积变大,浮力也就变大浮了起来,热水袋把热量传个冷水,重量不变,体积变小,所以又沉了下去。
三 液体的热胀冷缩
1、水受热之后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开始水面慢慢上升,然后快速上升,在慢慢上升,后来停止上升,最后慢慢下降。
2、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3、实验室使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4、在4℃以上时水会热胀冷缩,但在4℃以下会出现冷胀热缩的反常现象,温度越低,体积反而会增大。
5、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这是为什么?
啤酒饮料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瓶子里装满液体,液体受热会膨胀,可能渗出甚至将瓶子胀破。
6、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自来水管(水表、饮料瓶里的饮料)会冻裂?
答:因为水在4摄氏度以下会热缩冷胀。冬天气温低,自来水管(水表)里的水(饮料瓶里的饮料)会结冰体积膨胀,所以就冻裂了。
四 空气的热胀冷缩
1、空气受热时,气球会变鼓,说明空气体积变大;空气受冷时,气球会变瘪,说明空气体积变小,说明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空气的热胀冷缩比水的热胀冷缩更明显
3、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
答: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是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加快了运动,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后,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夏天,给自行车轮胎打气时,气不会打得太足,为什么?
轮胎里的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夏天气温高,如果给自行车的轮胎打气时打得太足,轮胎在阳光的暴晒下,胎内的空气温度升高,气体膨胀体积变大,容易导致轮胎胀破。
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泡一泡,为什么就会鼓起来?
乒乓球里的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当把乒乓球放入热水中时,乒乓球内部的空气会受热膨胀,体积变大,在密闭的容器中,会产生由内向外的压力,把瘪了的乒乓球撑起来。
五、金属热胀冷缩吗?
1、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钢铁造的桥在温度变化时会热胀冷缩。因此,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3、大多数固体和液体会热胀冷缩,但是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水在(0℃—4℃之间)是冷胀热缩。
4、为什么水泥路面、铁轨、建筑物的各部分之间等都留有一小段缝隙?
答:因为水泥路面、铁轨、建筑材料等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如果不留
缝隙冬天受冷收缩,就会被冻裂成几段,夏天受热膨胀,就会变得七扭八歪,有的朝上拱起,留有缝隙是为了它们在温度变化时有自由伸缩的空间。
5、为什么架设电线时候不能太紧?
答:因为电线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电线在夏天会热胀,冬天会冷缩,如果电线架设的太紧,冬天受冷收缩就会发生断裂。
6、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1)、铁桥通常都架在滚轴上;
(2)、架高压线要保持电线一定程度的下垂;
(3)、剥鸡蛋(把煮热的鸡蛋放在冷水中泡一泡, 由于蛋壳和鸡蛋白的收缩程度不一样, 就可以使两者脱离, 剥的时候也就很容易了);
4、瓶子盖拧不下来,用热水把瓶盖烫一烫就能拧下来;
5、水泥路面、铁轨、建筑物的各部分之间会留有一小段缝隙。
六 热是怎样传递的
1、观察热的传递,用酒精灯一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及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2、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直到两者温度相同。因此,热量绝不会消失。
3、热传导: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式叫做热传导。
4、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热传递是一个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扩散的过程。
七 传热比赛
1、铜铝钢传热性能比较:铜>铝>钢
2、金属的传热能力强于非金属。铁>塑料>木头
3、金属等传导热量快,我们把它们叫做热的良导体;热的良导体吸热快、散热快。木头、塑料等传导热量慢,我们把它们叫做热的不良导体;热的不良导体吸热慢,散热慢。
4、热的良导体:金属(铜、铝、钢)、沙子、大理石、颜色深的物体
热的不良导体:石头、玻璃、陶瓷、木头、橡胶、塑料、水、棉花、颜色浅的物体
5、生活中为什么人们常用铁锅而锅柄却用塑料或木头?
因为金属传热快,木头、塑料传热慢做锅柄,防止烫手。
八 设计一个保温杯
1.热的良导体:
金属吸热快,散热也快——水温降的快
热的不良导体:
塑料吸热慢,散热也慢——水温降的慢
保温杯只能减缓水温变慢的速度,而不能保持原来的温度,更不能增高温度。
夏天停电了,商店的工人员就用厚厚的棉被覆盖在冰柜上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棉被作为热的不良导体,传热慢散热也慢,可以阻止外面热空气的进入,减缓里面冷空气的散发,减缓冰棒溶化的速度。
第三单元 时间的测量
一 时间在流逝
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但凭我们的估计不能准备地知道时间。在一分钟的时间里大约可写( )几个字、看( )行字,跑( )米路等。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一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一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二 太阳钟
1、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2、古埃及人把天空分为36个星座,通过观察星座的运动,把夜晚确定为12个小时,同样,白昼也被确定为12个小时。但夏夜实际上大约有8个小时。
3、古代的人还常常用太阳和光影来计时,如日晷。(日晷)就是利用由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不断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位置发生变化而计时的。日晷由晷针、晷面和底座组成。日晷依晷面所放位置的不同,可分为地平日晷和赤道日晷两种。
4、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三 用水测量时间
1、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2、水钟在我国古代又叫“刻漏”,是根据滴水的等时性原理来计时的工具。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3、受水型水钟的工作原理:水滴以固定的速度滴入圆筒,使得浮标会随水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从而显示流逝的时间。
4、泄水型水钟工作原理:容器内的水面随水的流出而下降,从而测出过去了多少时间。
3、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压强变小)。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四 我的水钟
设计制作的一般步骤为:(1)先选择制作水钟的类型(受水型还是泄水型)(2)、确定总水量,(3)、使水的流速保持一样。受水型(使水流成水滴或使总水量保持不变。)泄水型(使水流成水滴)(4)、测出一分钟的水量。(5)、推测出其余十分钟的水量。
设计水钟
实验器材:盖上有小孔的饮料瓶、量筒、铁架台、计时器
实验步骤: (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 缓慢流出。
(2)在瓶子里装300 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从瓶子中漏出的水。 观察记录从瓶中漏出100 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重复两次。
(3)观察记录量筒的水积聚到10 毫升和50 毫升时,分别需要的时间。
(4)观察记录漏完全部300 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现象和结论: 从瓶中漏出 100 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基本相同。量筒的水积聚到50 毫升的时间比积聚到 10 毫升所需的时间的5 倍还要多。漏完300 毫升的水的时间比漏完100 毫升水的时间的长。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的因素有哪些?
成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4、怎样改进我们的水钟?
1、使水器中的水位始终保持棚同的高度
2、根据水后快慢水改变刻度之间的距角,水痛快的时间加大时间刻度间距,水慢的时候减小时间刻度间距。
五 机械摆钟
观察摆在摆动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摆钟的摆一分钟摆动60次,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2、简易的时钟: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3、摆钟由钟面、摆绳、摆锤组成。
4、(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5、钟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相同吗?
无论摆幅大一些还是摆幅小一些,摆来回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这就是摆的等时性。同一个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不同的摆每分钟摆动的次数是相同的。
六 摆的研究
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2、摆的快慢与摆锤重量和摆幅大小无关。与摆绳的长短有关:摆绳越长,摆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摆动越快。
七 做一个摆钟
1、摆长是固定点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长,摆的越慢。摆长越短,摆的越快。
3、在摆锤最下面悬挂一个重物,发现挂了重物的摆比不挂重物的摆速度要慢。都挂了重物的摆在比较时发现:摆的速度与重物的位置有关,重物越往下,摆的速度越慢,越往上,摆的速度变快。
4、我们要调整一个摆的摆动速度只需要调整重物的位置变可以了。由慢变快,重物上移,由快变慢,重物下移。
八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1、计时器的组成:(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2、设计时钟的要诀在于让指针以一定的快慢移动,几个世纪以来的时钟都是用摆锤控制与齿轮相连的指针运转的。
3、垂体时钟是利用下垂的重力来转动齿轮,当垂体所受的重力转动齿轮时,摆锤与齿轮操纵器会联合工作,控制转动的规律。
4、垂体时钟工作原理(摆锤与齿轮操纵器工作方法)
摆钟齿轮操纵器两端各有倒钩,可以卡在齿轮中间,以便控制齿轮的转动。而齿轮操纵器又与摆锤相连。当摆锤来回摆动时,总会松开其中一端的操纵器,让它可以跳过一个齿。这样,摆锤每摆动一次,操纵器就可以控制一个齿,如此一个接一个有规律的使齿轮转动,同时带动指针转动。
五年级科学实验
1、实验名称: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知道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实验材料
水槽、橡皮、苹果、小刀、回形针、木块、水
实验过程
1、把橡皮和苹果分别切成二分之一大、四分之一大、八分之一大,直到切得更小,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2、把回形针两枚或者是更多枚穿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再把同样大的小木块三个、四个甚至是更多的木块粘在一起,放入水中观察沉浮情况。
实验现象
改变橡皮、苹果、回形针和小木块的体积,它们在水中的沉浮不会改变。
实验结论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们的体积大小,在水中的沉浮是不会改变的。
实验名称: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
知道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实验材料
水槽、相同体积不同重量的球、相同重量不同体积的立方体、带盖小瓶子、水。
实验过程
把一组大小相同的球按轻重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2、把一组轻重相同的立方体物体按体积大小顺序排列在桌上,推测他们在水中的沉浮,再放进水里观察。
实验现象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实验结论
体积大、重量小的物体容易浮;体积小、重量大的物体容易沉。
3、实验名称: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知道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改变。
实验材料
水、橡皮泥、烧杯。
实验过程
1、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实心形状,放入水中,观察他的沉浮; 2、再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使它浮在水面上。3、比较实心形状和能浮形状橡皮泥的排开水量。
实验现象
浮的橡皮泥比沉的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大。
实验结论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改变。
4、实验名称:测量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学会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测力计、泡沫塑料块、水槽、细线、钩码、橡皮泥、水。
实验过程
1、用测力计测出泡沫塑料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2、在水槽底部粘上钩码,再用一根细线绕过钩码的钩子,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块,一端挂在测力计上的钩子,匀速上提测出拉力的大小。
3、计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实验现象
泡沫塑料块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实验结论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5、实验名称:测量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受到的浮力
实验目的
学会用测力计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实验材料
测力计、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水槽、细线、钩码、橡皮泥、水。
实验过程
1、用测力计分别测出不同泡沫塑料块在空气中的重力。
2、在水槽底部粘上钩码,再用一根细线绕过钩码的钩子,一端系住泡沫塑料块,一端挂在测力计上的钩子,匀速上提测出拉力的大小。
3、计算泡沫塑料块的浮力
实验现象
泡沫塑料块越大浮力越大。
实验结论
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6、实验名称:下沉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大小
实验目的
学会用弹簧秤测量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找出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的规律。
实验材料
测力计、钩码、烧杯、细线、水。
实验过程
1、用测力计测量钩码在空气中的重量。
2、测量钩码分别浸入水中不同位置时的拉力。
3、计算浮力:钩码受到的浮力=重力-拉力。
实验现象
下沉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实验结论
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7、实验名称: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实验目的
通过加热液滴来探索未知液体的性质,学会给液滴加热的技能。
实验材料
酒精灯、试管夹、铁片、滴管、浓盐水、清水、烧杯、火柴。
实验过程
1、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人装有盐水和清水的水杯中。观察马铃薯的沉浮情况。 2、用2个滴管分别从清水和盐水中各取一滴液体,滴在铁片上,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观察比较液滴变干后的痕迹。
实验现象
马铃薯在清水中是沉的在盐水中是浮的;食盐水加热后会在铁片上留下白色的物体。
实验结论
物体的沉浮与液体的性质有关,比同体积的液体重会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会上浮。
8、实验名称:液体的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认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实验材料
烧杯、平底烧瓶、玻璃管、橡皮塞、红水、热水、冷水
实验过程
在平底烧瓶中装满红色的水,将插有玻璃细管的胶塞安装到烧瓶口处
2、把安装好的烧瓶分别放进装有热水和冷水的烧杯中,观察玻璃细管内液柱的变化。
实验现象
烧瓶放进热水中,玻璃细管内液柱升高,烧瓶放进冷水中,玻璃细管内液柱下降。
实验结论
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9、实验名称:空气的热胀冷缩
实验目的
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实验材料
烧杯、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
实验过程
把气球套在锥形瓶口上,分别放在装有热水、常温水和冰水的烧杯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
锥形瓶放进热水中,气球会胀大,锥形瓶放进常温水中,气球没有什么变化,锥形瓶放进冰水中,气球会缩小。
实验结论
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
10、实验名称:热是怎样传递的
实验目的
知道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实验材料
铁架台、铁丝、火柴、金属圆片、酒精灯、蜡烛。
实验过程
1、观察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2、观察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
在涂有蜡的金属圆片的中心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在同样涂有蜡的金属圆片边缘的一个点上加热,观察蜡的融化情况,推测热的传递方向和过程。
实验现象
离酒精灯近的火柴先掉下,后面的火柴按这顺序依次掉下;蜡是从热源中心向四周各个方向逐渐融化。
实验结论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
11、实验名称:传热比赛
实验目的
观察比较铜铁铝三种金属材料的导热性能。
实验材料
酒精灯、蜡烛、火柴、铜棒、铁棒、铝棒、铁架。
实验过程
在铜铁铝三种金属棒上每隔一段距离用蜡向上粘上一根火柴,然后在另一端同时给三种金属棒加热,观察那个金属棒上的火柴会先掉下来。
实验现象
铜棒上的火柴先掉下来,然后铝棒上的火柴掉下来,最后铁棒上的火柴掉下来。
实验结论
铜、铁、铝三种金属中铜的传热能力最强,铁的传热能力最弱。
12、实验名称: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实验目的
研究哪种保温方法最好。
实验材料
带盖的不锈钢杯、毛巾、泡沫塑料盒。
实验过程
先测出开始温度2、用毛巾把杯子包起来,把杯子嵌在泡沫塑料里,给杯子加一个密封的盖子 3、过10分钟在测出水温
实验现象
杯子加上盖子,包上毛巾后嵌入泡沫塑料温度下降的最慢
实验结论
保温杯只能起到尽量阻隔热量传递的作用,实际上还是会发生热量的传递。
13、实验名称:用光影来计时
实验材料
阳光、细木棒、尺、指南针
实验过程
1、将一根细木棒竖直插在有阳光的地上。
2、测量记录细木棒的长度和方向。
3、每隔一定的时间重复测量一次。
实验现象
上午,阳光下的物体影子会越来越短,正午达到最短,下午物体影子又会逐渐变长。一天中阳光下的物体影子方向从西逐渐向北再向东。
实验结论
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方向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14、实验名称:滴漏实验
实验材料
盖上有小孔的饮料瓶、量筒、铁架台、计时器
实验过程
1、把一个透明塑料饮料瓶去掉底部,倒过来盛水,在瓶盖上扎一个小孔,让水可以从小孔中缓慢流出。
2、在瓶子里装300毫升的水,下面用量筒接住从瓶子中漏出的水。
3、观察记录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重复两次。
4、观察记录量筒的水积聚到10毫升和50毫升时,分别需要的时间。
5、观察记录漏完全部3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
实验现象
从瓶中漏出100毫升的水需要的时间基本相同。量筒的水积聚到50毫升的时间比积聚到10毫升所需的时间的5倍还要多。漏完300毫升的水的时间比漏完100毫升水的时间的3倍还要多。
实验结论
水滴漏的速度是不均匀的,会越来越慢。
15、实验名称(15):观察我们的摆
实验材料
铁架台、线、螺帽、秒表等
实验过程
1、利用螺帽和线做一个摆并固定在铁架台上。
2、让摆自由摆动,记录每隔10秒摆动的次数。
3、整理记录有关数据,进行分析。
实验结论
同一个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相同。不同的摆,相同时间摆动的次数不同。
16、实验名称(16):摆的快慢和摆锤重量的关系
提出问题
摆的快慢和摆锤重量有关吗
作出假设
摆的快慢和摆锤重量无关
不变的因素
摆绳长度、摆动幅度
改变的因素
摆锤重量
实验材料
铁架台、线、螺帽三个、秒表
实验过程
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一摆锤,让摆小幅度目由摆动。观察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接着增加摆锤的重量,使摆锤重量是原来的两倍、三倍,但绳长不变。分别测出摆在15秒内摆动了多少次
实验结论
摆的快慢和摆锤重量无关
17、实验名称:摆的快慢和摆绳长短的关系
提出问题
摆的快慢和摆绳长短有关吗
作出假设
摆的快慢和摆绳长短有关
不变的因素
摆绳长度、摆动幅度
改变的因素
摆锤重量
实验材料
铁架台、三根不同长度的线、螺帽、秒表
实验过程
把细绳固定在挂钩上,下端挂一摆锤,让摆小幅度目由摆动。观察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接着增加绳子的长度,使摆绳长是原来的两倍、三倍,但摆锤不变。分别测出摆在15秒内摆动了多少次
实验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绳长短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8、实验名称:摆的快慢和摆锤重心的关系
提出问题
摆锤重心不同, 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
作出假设
摆锤重心不同, 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
不变的因素
摆绳长度,摆锤长度,摆锤重量
改变的因素
摆锤重心
实验材料
螺帽、秒表、铁架台、金属圆片、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木条
实验过程
把金属圆片分别固定在离固定点的距离为1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木条上,依次测量在15秒内的摆动次数,比较三个摆的摆动快慢。
实验结论
摆的快慢与摆锤重心有关,摆锤重心离固定点近的摆,摆动得快;摆锤重心离固定点远的摆,摆动得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