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多普勒效应》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说明 1.课标分析 《多普勒效应》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选修模块3-4中,二级主题“机械振动与机械波”下的内容。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基本要求是:通过实验感受多普勒效应;解释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列举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2.教材分析 使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07年版《物理》选修3-4,内容选自第十二章第七节。 多普勒效应是波的一种重要现象,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节课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机械波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科学探究能力。 3. 学情分析 教学主体——学生是普通高中二年级学生,此前已经学习了声音及机械波的相关知识,了解声音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学生具有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及科学探究的能力,学习欲望较强,乐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多普勒效应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但学生不能应用物理知识进行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并探究多普勒效应现象,理解其产生原因,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案 课题 多普勒效应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 技能 了解多普勒效应的现象; (2)理解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 (3)了解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过程与 方法 (3)通过对多普勒效应现象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初步建立科学探究以及实验归纳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通过对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的了解,建立学以致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多普勒效应现象的产生原因。 教学难点 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 (1)学案引领法 (2)分析归纳法 (3)实验探究法 教学媒体 PPT课件(视频)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预习 课前完成: 1.声音的特性是什么; 2.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什么。 温故知新,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堂教学 一、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观察火车行驶而来和飞奔而去过程中,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高低的变化。 观看视频,提出以下问题: (1)我们听到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汽笛声本身的声音高低有没有变化? (3)什么原因导致了观察者听到的声音发生了变这种变化的产生? 通过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找出其中的“不寻常”,猜想并假设这种“不寻常”背后的原因。 学习任务1:认识多普勒效应 猜想多普勒效应的成因,提出可能的假设,诸如“声音响度的变化,是导致观察者听到声音的音调发生改变的原因”。 针对假设进行讨论,将无法直观判断正确性的假设设计成实验,并验证其正确性。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并针对无法直观判断正确性的假设设计相应实验。 落实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实验步骤、现象记录以及实验结论。 辅助学生完成实验,得出多普勒效应现象的成因。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与分析推理能力。 初步落实教学目标3。 三、学习任务2:分析多普勒效应 观看动画一(水波的波源运动时波的变化以及声波靠近和远离观察者时,多普勒效应的展示): 1/波源和观察者相对静止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等于波源产生的波的个数。 2/观察者不动、波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多于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3/观察者不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小于波源发出的完全波的个数。 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提出以下问题: (1)单位时间内,波源产生的波的个数是多少? (2)相同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是多少? (3)这段时间内,波源产生的波的个数与观察着接收到的波的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4)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有什么关系? (5)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当观察者不动、波源运动时,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大小关系 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配合教师提出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多普勒效应现象的产生原因,并会分析当波源与观察者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变化。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落实教学目标1。 观看动画二。 动画二:波源不动、观察者向波源靠近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多于波源发出的波的个数; 图片一:将波类比为一列匀速前进的行人(波源不动)、观察者远离波源时,观察者经过的人数的变化(接收到的波的个数小于波源发出的波的个数)。 完成学案上的表格。 通过观察与分析,得出当波源不动、观察者运动时,波源的频率和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的大小关系。 四、学习任务3: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阅读教材并结合PPT课件,了解多普勒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解释交通中的测速问题; 光波的多普勒效应; 医学中彩超的原理。 体现STS的教育理念。 落实教学目标2和4。 课堂小结 多普勒效应的成因 多普勒效应的定义 多普勒效应的应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归纳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强化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六、课后学习 完成课后作业; 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多普勒效应的应用实例。 可持续发展的课堂能够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又能够带着问题离开课堂”。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附:《多普勒效应》学案 一、课前预习 声音的特性包括:( )( )( ),其中影响声音音调的因素是( ) 。 二、课堂教学 1.学习任务一:认识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现象记录 分析论证 交流合作 2.学习任务二:分析多普勒效应 分 析 动 画 单位时间内,波源产生波的个数F '与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个数F的大小关系 波源的频率f '与观察者接收到的波频率f的大小关系 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音调与波源的音调的关系 一:观察者与波源S 相对静止时 F '___ F f '___ f 二:观察者靠近 波源S时 F '___ F f '___ f 三:观察者远离 波源S时 F '___ F f '___ f 四:波源S靠近 观察者时 F '___ F f '___ f 五: 波源S远离观察者时 F '___ F f '___ f 结 论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静止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 )波源的频率,听到的声音的音调与波源的音调( );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向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 )波源的频率,听到的声音的音调( )波源的音调; 当波源与观察者相背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 )波源的频率,听到的声音的音调( )波源的音调; 3.课后作业 (1)多普勒效应:( )由于观察者与波源之间的( ),而产生( )的现象。(2)在铁路旁听到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当火车迎面驶来时,音调变高,火车远离时,音调变低,是因为( ) A.火车驶来时,声源频率变大 B.火车远离时,声源的频率变小 C.火车驶来及远离时,声源的频率都不变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3)关于多普勒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多普勒效应是由波的干涉引起的 B.多普勒效应说明波源的频率发生改变 C.只有声波才可以产生多普勒效应 D.多普勒效应是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而产生的 (4)下列关于多普勒效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波源在运动,就一定能观察到多普勒效应 B.当声源静止、观察者运动时,也可以观察到多普勒效应 C.只要声源在运动,观察者总是感到声音的频率变高 D.当声源相对于观察者的距离变化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可能变高可能变低 (5)有经验的战士可以从炮弹飞行时的尖叫声判断炮弹的飞行方向,他所利用的是( ) A.声波的干涉现象 B.声波的衍射现象 C.声波的多普勒效应 D.声波的反射现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