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图片,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知道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和折射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展示和PPT课件展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内容,通过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能运用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的简单现象。通过课件展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作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通过实验研究问题的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交流学习心得,养成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通过合作探究养成学生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善于观察、总结的学习能力。 通过复习养成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和折射规律;光路的可逆性、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特点;用光现象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通过幻灯片展示阜康夜景,教师提问:是什么赋予我们这美丽而又浪漫的夜景?引入概念---光。 列举生活中的光源,并由学生对光源进行分类。展示天池图片,学生得出结论光在真空中可以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些问题开始我们对《光现象》的复习。 教学过程 光的反射 提出问题:(ppt展示)一束光线打在平静的湖面上,会有那些光现象。(反射和折射) 引入本章的重点。首先复习反射现象,并引导学生参与到反射作图活动中来。在展示作图过程中,详细讲述作图的细节,让学生明确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定义,区分光线与界面的夹角。并让学生通过作图,明白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通过作图活动学生自己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课件展示。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 光的反射定律: 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再次展示天池图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提出问题:湖中有山属于光的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平面镜成像。这样能够很好的引入接下来的重难点知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PPT的展示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学生进行回顾新课时讲解的实验,讨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教师总结: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也可表述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所成的像为正立的等大的虚像。 生活中的应用:成像和改变光路 光的折射 在学生回顾平面镜成像的基本知识点之后,设计列题,让学生参与活动动手作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帮助学生有效复习。 根据学生对光打在平静湖面上的第二种光现象,即光的折射进行复习。展示作图过程,并相应提出问题: ① 折射光线的偏转方向? ② 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 ③折射现象中光路同反射现象一样可逆吗? ④光从空气斜射入其他介质与从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关系? ⑤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根据光的反射定律来总结光的折射定律,并说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光的折射定律: 在折射射现象中,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相同点: 不同点: 课件展示:从岸上看湖中的鱼? 从湖中看岸上的树? 拓展题(光现象的应用): 设计情境:小鸟飞过天池湖面,离湖面300米,湖深104米。 根据情境设计一道与光有关的问题并作出回答。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2分钟)把课堂交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最后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中考试题,帮助学生,更好把握知识点。 练练中考题 设计几道典型的中考题。用PPT展示。 教学反思 本节课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能动性,通过观察、讨论、思考我提出的一系列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是我对于学生的预期太高,学生都有这样的特点:熟悉生活中的现象,但缺少深入思考和完整描述,在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于有的问题没有深入的认识,导致不能很好的理解物理原理。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要多注意学生的具体情况,发展能力与培养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集体合作中,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是学生在合作中能互补,启发,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网络,产生1+1>2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