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直线运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本节内容教学可以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探究匀速直线运动规律为重点,让学生参与活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进而自然提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既使他们学到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体验到探究的乐趣。通过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和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处理,培养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物理图像的教学,进一步训练他们运用、分析物理图线的技能。 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通过学生熟悉的两个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用不同的方法判断直线运动的性质。 [教学目标] 通过对“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的研究,了解最简单的运动——匀速直线运动。 在活动中尝试设计实验方案,并与同学合作,交流完成研究任务。 尝试用图像来描述物体的简单运动,体会到用图像来研究问题的方便。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匀速直线运动及其规律。 了解变速直线运动定义及判断方法。 知道平均速度的物理意义。 [教具、实验器材] 计算机及课件、实物投影。一米长的一端封闭的玻璃管,管内注入水,并留约2厘米长的一段空气柱,管口被封闭。秒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 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一、新课引入 1.播放视频:火箭上升空,月球绕地球转。 2.两者运动路径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激发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二、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 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是按照物体运动的路线来区分的。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就是直线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就是曲线运动。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属于直线运动?哪些运动属于曲线运动?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直线运动。 活动一: 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生活实践在全班交流。 学生讨论后举例: 直线:百米赛跑,汽车火车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等。 曲线:打乒乓球,过山车,月球地球运行的轨道。 教师评价学生答案时可以加以适当的补充 三、匀速直线运动 下面我们先来做一个探究实验“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实验演示) 将50厘米长,内径6mm的内封气泡的玻璃管竖直靠在黑板上,使气泡由管底竖直上升,观察气泡的运动情况。提问气泡的速度会变化吗?请设计实验证明,需要什么实验器材? 教师引导:用哪种方法好? 采用学生的第二套方法 请同学们分组进行实验记录表格把数据填入学案第一张表格中算出速度。 引入匀速直线运动定义。 我们把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刚才我们是相隔5S时看出相等时间运动的路程相等,其实经过大量的实验,经历任意相等的时间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有什么关系呢? 请学生记录填写第二张表格 提问:根据表格我们能看出什么规律? 物理学上有一个更加直观的反映物体运动的规律的方法叫做图象法 提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运动近似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补充展示三张图片 说明:对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来说,速度大小与路程多少和时间长短无关。 学生讨论: 如何测出气泡通过10cm、20cm、30cm和40cm所用的时间? 每个5S在玻璃管上做记号看气泡运动的路程分析表格并分组讨论 学生讨论得出:第一种方法秒表不能停记录不准确。 学生:看不出 学生活动:根据实验数据作出s—t图像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规律:气泡运动的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学生回答问题例举生活中的现象 教师点拨: 1、为了便于对路程和时间进行读数,可用红线或橡皮筋做标记。 2、标记的起点最好离管底稍远一些 3、秒表测时间之前,让管中气泡运动几次,对其运动快慢情况有一定认识,以便有的放矢地测量运动时间。 4、为了便于观察,可在清水中滴几墨水 四、变速直线运动 生活中的直线运动都匀速? 演示滴水器放在小车上从斜面上滑下 是直线吗?是匀速直线?为什么? 说明小车运动速度是变化的。 我们把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就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苹果和羽毛做的是什么运动?速度怎么变化? 由于由于变速直线运动较复杂,我们用平均速度反映物体变速运动的快慢。 v= 教师拿出变速直线运动的演示板,问学生:第1段和最后一段的平均速度一样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落水点间距有什么变化? 水点间距越来越大。 观察苹果和羽毛自由下落的运动情况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不一样,因为两个水点的时间相等,路程越来越大 课件向学生展示图片。 运用实物投影仪将展示表格。 注意:只能大体上反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快慢程度,它只表明一种平均“快慢程度”,所取路程、时间不同,平均速度也不同。因此说平均速度时必须说明哪一段时间或路程才有意义。 五、教学小结 今天学了什么运动?直线运动有哪两种?定义是什么?规律是什么?用什么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 让一一学生回答归纳 教师作出适当评价 六、作业 1.P116WWW第一题 2.学案上的练习。 [板书] 第五章第三节 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相等的时间运动的路程相等。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改变的直线运动。用平均速度来表示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运动的快慢。 v= [教学反思] 在设计本课题时,研究充水玻璃管中的气泡的运动规律从而得出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和规律是重点,书本上介绍的用内径为1cm,长50 cm的玻璃管里面充水看气泡运动情况,经过多次实验发现气泡运动较快,无法测量时间,后改用内径为6mm,长50 cm的玻璃管充摩托车用的机油效果较好,气泡运动的速度较慢,便于记录,但是气泡和秒表一起走,容易读不准,于是改进课本上的实验方法,引导学生相隔5S看气泡运动的路程在玻璃管上作记号,这种测量较准确,难点在于怎么和学生交代清楚实验,引导学生一步步思考实验采用这种测法。为了引入变速直线运动时设计简明、直观,设计自制滴水器从斜面上从高处落下,观察水点间距的关系,从而知道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变速直线运动。教学最大的体会是:问学生问题要设计好,指向明确,要设计便于学生回答的问题,若学生不作答,可直接问,如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学生好答: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二)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主要涉及速度公式的运用,因为速度公式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第一个计算公式,所以要注意解题的规范要求。课本上例题对解题格式作了规范,一般都包含了已知、求、解过程。通过一题多解,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了解T722次特快列车的时刻表以及打的发票,使学生了解物理、生活、社会的联系,培养学学以致用的习惯。 [教学目标] 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简单的运动问题,培养初步的分析能力 能用平均速度的公式进行计算 让学生能够读懂T722次特快列车的时刻表以及打的发票,使学生了解物理、生活、社会的联系。 [教学重点与难点] 会用s=vt,v=s/t,t=s/v解决实际问题。 掌握规范解题格式,已知、求、解过程。 [教具、实验器材] 计算机及课件、实物投影。打的发票。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与 时间分配 教师引导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共同研究了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请同学们回忆:(1)匀速直线运动有什么规律? 变速直线运动有什么规律? 我们日常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并不常见,而变速直线运动相对普遍一些。 提问:变速直线运动通常如何表示运动快慢?(复习平均速度) 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相关知识,为新的知识提供基础 教师给予适当鼓励 二、例题讲解 1.课本P115例题。用课件将例题展示给学生。 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根据物体运动特点,判断运动性质。 规范解题格式,一般包含了已知、求、解过程、答。由于速度、路程、时间单位较多,熟悉单位换算。 计算运动速度,注意速度所反映的物理意义和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对应关系。 一道习题,从不同角度分析,往往不止一种解法,看看还有哪些解题途径?动手解一解,比较那种方法好? 注:公式变形的需要,决定于解决问题的需要 准备一道习题。 例:光的传播速度为3×10m/s,光从太阳到地球所需时间为8min20s,试求太阳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让学生自己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 画出示意图将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物理量标在图上。 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想想,可以互相讨论一下。 由学生介绍 让两位学生板演 把学生的作图放在实物投影上,与教师自己用课件画的示意图比较,进行评价。 强调作图对解题的帮助,鼓励同学们作示意图。 教师评价 强调解题的格式规范性 将公式变形。 分析指出学生的失误。 三、实际应用 运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1、上海到南京的T722次特快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书本P116(附图表格) 根据列车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1)计算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 (2)列车在哪个路段运行的最快?在哪个路段运行得最慢? 2、同学们肯定都坐过出租车,有没有同学注意过打的车票是怎样的? 现在这有一张车票,你们从中能获得什么信息?(电话、车号、上车时间、下车时间、路程等等) 能知道出租车行驶的平均速度吗? 请同学们算出这张车票出租车的速度? 学生分析运行时刻表的意思。 回答:通过时刻表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即已知条件。路程、时间。 大部分同学坐过出租,很少注意车票。 所有同学各抒己见。 生(齐):能 题目用PP投在屏幕上。 教师引导学生审题 用实物投影展示一张打的车票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运用速度公式解题)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总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