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第二节直线运动速度执教:【教学任务分析】本课时对速度知识的学习包含了初中物理学习中的两个“第一次”:第一次比较规范地运用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理现象;第一次体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对于“速度”的计算公式,初中学生在小学学习数学应用题的时候就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对速度的认识多半还只停留在将生活经验和抽象的算术计算相混合的模糊状态中。初中阶段在速度的教学中,首先运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然后说明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再利用数学方法对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同的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最后得出速度的定义。本节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体验数学思维对于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性,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公式。会用速度的相关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2、过程和方法经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认识“控制变量”这一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体验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速度的学习,懂得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科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2)通过对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估测和比较,对不同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一个量化的体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形成【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短跑比赛。【教学流程】1、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引入1.录像:一组学生进行短跑比赛,提出问题:如何知道哪个同学跑得快。(二)新课2.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1)录像片断1:途中跑定格初步结论1:通过路程多的运动快。(2)录像片断2:终点线,裁判报成绩初步结论2: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快(3)问题:以上两个结论是否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4)讨论交流结论: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多的运动越快;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越短的,运动越快。3.速度概念的形成(1)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应用展示一组四驱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学生运用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其中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其运动的快慢。(2)问题如何比较以上数据中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都不同的物体运动快慢?(提示:通过一定的数学计算,使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运动转化为时间相同,再进行比较其经运算转换后的路程)(3)讨论交流结论:将运动路程除以运动时间,其比值可看作是分母为“1”的假分数,分母即为一个时间单位,而其分子即表示物体在这一个时间单位内通过的路程。(4)速度的定义、单位一个时间单位可称为单位时间,所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速度=(v=)速度的国际单位:米/秒;常用单位:千米/时速度单位间的换算:1米/秒===3.6千米/时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三)知识应用4.应用(1)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2)速度单位的换算(3)速度的定义(4)速度的计算(四)布置作业活动1讨论活动2讨论情景实验数据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情景I录像活动3应用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