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直线运动(2)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节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教材第三章《运动和力》第二节《直线运动》的第二课时,这节课既是对运动的描述的深化,又是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它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速度的概念是中学物理运动学中最基本的概念,理解速度的概念,就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因此,这节课在本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于“速度”的计算公式,在小学数学行程问题中已经比较熟悉了,但他们对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认识基本上停留在模糊状态中,本节课重点是将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通过教学完整的呈现。教学中首先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对物体运动的快慢进行比较,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分析在运动路程相同时,通过比较时间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时间相同时,通过比较运动路程来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在运动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情况下,讨论如何将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都不相同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转换为能用“时间相同比路程”的方法比较其运动的快慢,同时知道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从而理解并建立起速度的概念.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理解速度的定义和单位,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情况。2.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3.能用速度公式v=s/t进行简单计算。(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快慢的两种方法,经历速度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认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速度概念形成过程的学习,感悟数学方法对于物理学研究的重要作用。2.通过利用速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物理知识的价值。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速度。教学难点:速度概念的形成。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引入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那么我们是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1.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例1在百米竞赛中,运动员甲用10秒跑完100米,运动员乙用11秒跑完100米,哪位运动员跑得快?结论1相同路程,用时间少的甲运动快例2汽车A在2小时内行驶80千米,汽车B在2小时内行驶170千米,哪辆汽车运动得快?结论2相同时间运动的路程长汽车A快归纳: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有两种方法,每种方法中都涉及到两个物体量:路程和时间:一种是在相同时间内,比较物体经过的路程,运动路程长的物体运动得快;另一种是物体运动相同路程,比较它们所用时间的长短,所用时间短的物体运动得快。2.速度概念的形成例3汽车A在2小时内行驶80千米,汽车B在1小时内行驶45千米,哪辆汽车运动得快?(1)问题如何比较以上数据中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都不同的物体运动快慢?(提示:通过一定的数学计算,使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的运动转化为时间相同,再进行比较其经运算转换后的路程)(2)讨论交流结论:将运动路程除以运动时间。(3)速度的定义、单位为了比较快慢,引入一个物理量,这个物理量是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这个物理量我们叫速度,定义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的速度,速度在数值上等于运动物体路程与时间之比,如果用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用t表示时间,则有:v=s/t。在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读作“米每秒”。在交通运输中还常用千米每小时作单位,符号是km/h或km·h-1。速度是反映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越大,物体运动越快。(4)阅读资料,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了解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三)小结1.速度定义:?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该物体运动的速度.“单位时间”,是指时间单位前面的数字是1的时间。比如1s、1min、1h、1天等。2.速度计算公式:v=S/t说明:用公式来表述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既简明又准确,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是研究物理常用的一种方法。但要注意,学习物理公式时不能仅记住其表达形式,还要注意理解它所包含的物理意义。公式中的三个物理量必须是对应的,s是物体在时间t内通过的路程,t是该物体通过路程s所用的时间,不能根据公式乱代数据计算速度。3.单位:(1)国际单位:米/秒?(m/s)读作:米每秒(2)常用单位:千米/时(km/h)(3)换算关系:1米/秒=3.6千米/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