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教学课题:杠杆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认识生活和生产中的各种杠杆。1、认识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和阻力臂。1、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4、了解杠杆的分类。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与体验,了解杠杆的结构。1.通过体验和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科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科学源于生活,提高关注生活、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理解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平衡条件及计算公式。教学难点:理解力臂的概念及其画法。课型:新授课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教学工具:课件、夹钳,羊角锤,剪刀,杠杆(含钩码)等教学内容:引入新课展示课件: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工具,那么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杠杆》。板书“一杠杆”新课教学1举例生活中应用的杠杆原理的例子:剪刀、夹钳等为例,提问、归纳总结杠杆的定义。归纳为3点:1)硬棒1)受到力的作用1)固定点提问(1一2人):让学生自己总结杠杆定义。板书“定义”让学生举一些利用杠杆制成的物品,鼓励发言,同时演示一些幻灯片,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讲解杠杆的五要素(结合图,边讲边作图,标记)板书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即定义中的固定点;记着“0”强调支点一定在杠杆上。1)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记着“F1”1)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记着“F2”动力和阻力是按照力的转动效果命名的,都是外界施加给杠杆的力,杠杆是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也一定在杠杆上。1)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记着“L1”1)动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记着“L2”学生比较难于理解,需要反复的讲解和强调,因为在初中数学中已经学了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那么从这里入手,讲解作图过程,再过渡到力臂的画法中来,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画力臂的步骤:1)确定支点2)确定力的作用线3)过支点到力的作用线作垂线4)标垂足,定力臂强调注意:1)力臂是支点到垂足的距离,不是支点到作用点的距离,因此力臂不一定在杠杆上。2)力的作用线是一条直线,没有方向。1)作图细节方面:力臂,力的作用线用虚线表示,且力臂的长度应该用大括号标记;垂直的地方应有垂足;支点处用标记;5个名词必须用正确的字母表示。对于力臂的画法,要至少完成两个完整的杠杆示意图,第一个采用撬棒撬石头,由我独立完成;第二个图采用羊角锤起钉子的示意图先用幻灯片演示。提问:支点的位置和作用力的方向?可以让一同学口述,教师完成作图后,再把力臂的作法叙述一遍课堂练习:课本的图9-3。2杠杆的平衡条件演示:杠杆的平衡,先改变阻力及阻力臂然后调节动力及动力臂的大小,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将实验数据填入表9-1中。学生归纳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板书: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