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2声音的特性教学内容:1.音色2.音调3.响度教材简析:这一节内容在教材安排中比较重要,注重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名词术语较多,应多感知声音的特性,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性,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声音的音调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音调,响度和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白板、钢尺、音叉、示波器、乒乓球教学过程自我修改整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在教室内播放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感受各种不同声音的不同。(课件播放)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为什么用力鼓掌比轻轻拍掌发出的声音大?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研究声音的特性。分1:音色①让学生听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首乐曲的录音,请学生说出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课件展示:钢琴古筝萨克斯演奏)②让后排的两位同学朗读短文,前排的同学不看后排,辨识刚才是哪一位同学在朗读。③教师在讲台下敲响铜锣、摇动响铃,请同学们说出所听到的声音各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教师提出问题:我们是怎样分辨出不同声音的?我们能够分辨出声音的不同。这表明在声音的特性中还有一个特性是十分重要的,它就是音色。(1)定义: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特色叫音色。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其音色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才能分辨不同的人的讲话,不同乐器的演奏等。我们能够区分不同人,不同乐器的声音都是由于音色的不同。(2)影响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不同。(3)阅读P35音色部分,观察声音的波形图(4)反馈练习1分2:音调从一首歌男低音和男高音引入,让学生区别两种声音的不同,引入音调(1)定义:我们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音越粗,越低沉,音调越低,声音越细,越尖,音调越高我们接触到的声音,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高,有的声音听起来音调低,声音为什么会有音调高低的不同呢?什么因素决定音调的高低?(2)探究声音的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师演示,学生动手做。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得出结论: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越慢,发出声音的音调越低。(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2-34,完成以下问题:1.物理学中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2.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的高低,振动频率越高,声音音调越高,振动频率越低,声音音调越低。3.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从20Hz到20000Hz;人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4)反馈练习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振动会发出声音,为什么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却能听到讨厌的蚊子声?请同学们分组讨论(5)【演示】(可用手机app投屏)把音叉发出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或计算机,观察声音的波形。换一个不同频率的音叉做实验,边听边分析它们的波形有何不同。分3:响度播放一段音乐,并通过音响音量旋钮改变声音的大小。有时我们听到的声音大,有时有的声音小,声音大小的不同叫响度。(1)定义:声音的大小叫响度那么声音的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呢?(2)探究: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教师演示:音叉弹开乒乓球实验两次分别轻敲和重敲音叉,注意观察两次乒乓球弹开的幅度,以及两次听到声音的响度。【演示】音箱喇叭纸盆里绿豆的跳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声音的响度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3)自学,声音响度还和发声体距离有关(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波形:(5)反馈练习2合补课外拓展测教学反思:(本部分空白,由使用教师手写)学生精彩:再教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