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守的原则和书写步骤。 (2)学会化学方程式配平的方法。 (3)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化学方程式的逐步书写,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规范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教学,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和严密性,使学生形成遵从客观规律的观点。 【重点】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和书写步骤。 【难点】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知识点一 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原则和步骤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99~101页,完成下列填空: 1.书写化学方程式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2.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写、配、注、查。 (1)写:根据客观事实,在一条短线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如:H2O—H2+O2。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式子左右两边各元素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使化学方程式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如:2H2O—2H2+O2。 (3)注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生成物的状态,把短线改成等号。如:2H2O2H2↑+O2↑。 标注生成物的状态时,要注意对照反应物的状态。如果反应物中没有气体,那么生成物中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注“↑”;如果反应物中没有固体,那么生成物中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标注“↓”。 (4)检查各物质的化学式是否书写正确、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状态是否标注正确。 【合作探究】 用到酒精灯的反应很多,为什么在书写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时,有些反应的反应条件要标注点燃,有些反应的反应条件要标注加热? 答:反应条件为点燃或加热的反应,都需要温度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发生,区别是点燃条件只需要在反应开始前提供热源,一旦反应物开始燃烧,热源就可以撤去;而加热条件必须一直保持热源的加热,如果撤去热源,反应就不能继续进行。 【教师点拨】 判断一个化学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要有条理地依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1.反应是否能够发生,反应是否符合客观事实。 2.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是否正确。 3.化学方程式是否配平。 4.反应条件及生成物的状态是否标注正确。 按顺序依次判断,可以有效避免漏判或误判。 【跟进训练】 1.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 ) A.2KMnO4K2MnO4+MnO2+O2↑ B.4Fe+3O22Fe2O3 C.2Mg+O2===2MgO D.2H2O2H2+O2 2.化学方程式配平后的特征是( A ) A.左右两边各元素的原子总数相等 B.左右两边分子的种类相同 C.左右两边各物质的质量相等 D.左右两边各化学式的化学计量数之和相等 知识点二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方法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99~100页,完成下列填空: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是使化学方程式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步骤,常用的配平方法有以下几种: 概念 实例 最小 公倍 数法 从左右两端各出现一次,且原子个数相差较大,原子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也较大的元素入手配平,然后依次配平其他元素的原子个数 CH4+O2—CO2+H2O,应先从H入手,在H2O前配上化学计量数2得CH4+O2—CO2+2H2O,再将O配平得CH4+2O2CO2+2H2O 奇 数 配 偶 法 左右两端的原子总数为一奇一偶,在含有奇数个原子的化学式前配上一个偶数2,变奇数为偶数,然后依次配平与其相关的其他元素原子 FeS2+O2—Fe2O3+SO2,在Fe2O3前配上偶数2得FeS2+O2—2Fe2O3+SO2,然后配平与O有关的Fe,即在FeS2的前面配上化学计量数4,再配平与Fe相关的S,在SO2的前面配上偶数8,最后配平O,在O2的前面配上奇数11,得4FeS2+11O22Fe2O3+8SO2 观 察 法 左右两端有比较相似的化学式,可以通过观察它们相差的原子数进行配平,如C、H2、CO参加反应并生成相应的氧化物 CO+Fe2O3—Fe+CO2,观察可知,1个CO分子变成1个CO2分子,需要1个氧原子,而这个氧原子来自Fe2O3,Fe2O3有3个氧原子,需要3个CO分子,生成3个CO2分子,得3CO+Fe2O32Fe+3CO2 【教师点拨】 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一般可以按照有氢先配氢,无氢先配氧,最后配单质的技巧配平。化学式中有不发生变化的原子团时,可以把这种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先进行配平。配平后,一定要按照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依次进行检查,重点是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和反应条件、生成物状态的标注,防止出错。 【跟进训练】 1.丙烷(化学式为C3H8)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3H8+5O2xCO2+yH2O,其中x、y分别为( B ) A.3、8 B.3、4 C.1、3 D.1、5 2.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 (1)2H2O22H2O↑+1O2↑; (2)2KMnO41K2MnO4+1MnO2+1O2↑; (3)3Fe+2O21Fe3O4。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