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实验活动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知识与技能】 (1)练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气体。 (2)学会二氧化碳检验、收集和验满的方法。 (3)加深对二氧化碳性质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组装和评价实验装置,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分析、推理、解决问题。 (2)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合作、表达与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操作、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求实、创新、合作的科学态度。 (2)让学生从设计装置和制取气体的过程中获取成就感,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自信心和兴趣。 【重点】 (1)组装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操作。 【难点】 组装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 知识点一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25页,完成下列填空: 1.实验用到的仪器有:试管、单孔橡胶塞、铁架台(带铁夹)、胶皮管、玻璃导管、集气瓶、玻璃片。用到的药品有: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1∶2)。 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气体的发生装置的确定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是由气体的密度和水溶性决定的。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为固体和液体,条件为常温,所以选择固液不需加热型装置;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所以二氧化碳的收集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 3.实验操作 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装入大理石(或石灰石),加入稀盐酸,塞紧橡胶塞,将导气管末端伸入集气瓶底部,收集气体。一段时间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火焰立即熄灭,证明二氧化碳已集满,撤掉导气管,用玻璃片盖住集气瓶,朝上放置。 【合作探究】 怎样确认收集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答: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收集到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教师点拨】 制取较多二氧化碳时,一般不用试管,而是改用锥形瓶和长颈漏斗。此时要注意,加入药品时是先加入固体的大理石(或石灰石),固定好装置后,再从长颈漏斗加入稀盐酸,且稀盐酸要淹没长颈漏斗的下端,防止二氧化碳从长颈漏斗逸出。 【跟进训练】 1.下列不适于作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的是( A ) ,A) ,B ) ,C) ,D) 2.如图是小科完成CO2的制取、收集和验满的主要操作过程,其中需要纠正的是( D ) ,A.气密性的检查) ,B.添加试剂) ,C.制取并收集气体) ,D.气体验满) 知识点二 二氧化碳的性质验证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25~126页,完成下列填空: 实验操作 图示与现象 实验结论 把一支短蜡烛固定在烧杯内,点燃,向烧杯内缓慢倾倒二氧化碳 现象:蜡烛熄灭 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 mL蒸馏水,然后各滴入1~2滴石蕊溶液 现象:溶液呈紫色 水不能使石蕊变色 将一支试管静置,向另一支试管中通入二氧化碳 现象: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能使石蕊变为红色 将通入二氧化碳的试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现象: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碳酸不稳定,在加热的条件下会分解 【合作探究】 碳酸型饮料(如汽水)是大家喜爱的饮料,如何证明碳酸型饮料(如汽水)中含有二氧化碳? 答:可以将新开封的碳酸型饮料注入锥形瓶中,塞上带导管的单孔塞,导管末端伸入澄清石灰水中。然后振动锥形瓶(或稍微加热锥形瓶),让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如果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证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也就说明碳酸型饮料中含有二氧化碳。 【教师点拨】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为红色,但是要注意不是只有二氧化碳才有这种现象,不能根据这个现象检验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 【跟进训练】 1.为了区别O2和CO2两瓶无色气体,下列方法不可行的是( B ) A.将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B.分别倒入适量NaOH溶液,振荡 C.把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瓶中 D.用塑料可乐瓶分别盛满上述两种气体后各倒入约容积的水,盖紧瓶塞振荡 2.下图是实验室用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并验证其性质的实验装置图,试根据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CO2↑+H2O,装置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由紫色变为红色。 (2)装置D中观察到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它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可知,二氧化碳在生活中可用于灭火。 (3)实验室用装置E来收集二氧化碳时,二氧化碳应从c端(填“c端”或“d端”)通入。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