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2声音的特性(一)主备人班级授课人课时第1课时授课时间课程标准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它们的决定因素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歌曲《青藏高原》,让学生体验声音的高低不同,从而知道音调的含义。2、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及讲解,知道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它的意义和单位。知道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歌曲及音调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不但是一门实用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具有艺术性、很美的一门学科,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德育目标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声音的特性—音调,及影响因素难点:频率教学方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个案导入激趣自主探究和谐互助质疑释难拓展延伸巩固反思活动:教师和学生齐唱《青藏高原》,体会歌曲的高潮部分的音乐。用音乐中的调高和调低引入物理学中声音的高低------音调。用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歌唱家能唱出很高的音调,而我们却唱不上去?”将学生由感受音乐引入到对物理知识的探究之中。1音调高低的影响因素。【提出问题】音调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 学生猜想音调可能与频率有关。 引导学生分析,要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必须使振幅一定,即用大小相同的力使物体发声。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方法教育。【实验与假设】将一根钢皮尺放在桌边上,一头伸出桌面,一只手压紧放在桌面上的部分,另一只手拨动伸出桌部分(尺的弯曲程度相同),尺子就会振动并发出声音。改变伸出桌面尺子的长度,一次伸出四分之三,另一次伸出四分之一长,看尺子振动的快慢,听尺子发出声音的高低,比较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频率)的关系.【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得,发出的音调就高;振动得,发出的音调就慢。即频率高,音调高;频率低,音调低。板书:物理学中,用频率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定义: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2音调高低不同,波形不同阅读P333频率范围学生自己阅读P3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超声波次声波“小资料”p34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都学到了哪些?1.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有关.2、有经验的养蜂人根据蜜蜂飞行时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蜜蜂是采了花粉回来还是出去寻花源,是因为蜜蜂飞行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的()不同。A.音调B.响度C.音色D.都不是3.物体振动得越快,频率()A.越小B.越大C.不变D.频率与振动快慢无关.4.物体在1秒钟里振动的次数叫()A.频率B.周期C.速度D.振幅5.拿两只相同的玻璃杯,一只装水,一只是空的,用一把小勺敲击它们,哪个发声时,空气柱振动的频率小.()A.空杯B.盛水杯C.一样D.无法比较6.下面是一些正在振动着的物体:甲、手臂以每秒2次上下挥动;乙、蝙蝠的小嘴发出的频率为Hz的振动;丙、被小锤敲击的频率为256Hz的音叉,对以上一些物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耳都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B.人耳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听不见甲、乙发出的声音C.人耳只能听到丙发出的声音D.人耳都听不到它们发出的声音同步P22反馈一跟随老师思考问题试着提出问题观察思考回答自己试着总结做题教师学生齐唱,激发学习兴趣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小组合作,进行试验自学材料达标检测讨论探究,自查纠错板书设计2.2声音的特性1频率:定义:物体在1s内振动的次数。单位:赫兹Hz2音调的高低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3人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20000Hz超声波:高于20000Hz次声波:低于20Hz课后反思学生在已有声音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声音的特性的情况。今天,个别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的转换法的的关系理解不透彻,须课后再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