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一)主备人班级授课人课时第1课时授课时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能力目标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德育目标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难点: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教学方法小循环多反馈实验教学法教学媒体课件、光具座、凸透镜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师个案课前预习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进行新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生活中有哪些仪器或用品中用到了我们学到的凸透镜和凹透镜?一、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提问发现了什么现象?凸透镜还能成什么样的像?二、1、演示实验并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凸透镜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2、通过观察实验,猜想凸透镜所成的像跟物体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能存在的关系。3、介绍实验器材。介绍物距u和像距v。启发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思考讨论回答问题:1.凸透镜、蜡烛、光屏三者在光具座上应按什么顺序摆放?2.实验中,必须要调节烛焰中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大致同一高度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3.实验中,如何读出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实验要求:1、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40厘米处不动,蜡烛从最远处向凸透镜移近,在光屏上找到清晰的像,观察像的特点,注意像的大小如何变化.学生列举预习观察到的现象用凸透镜观察课本上的字。观察演示实验并思考学生猜想小组合作交流进行实验教师提示,学生联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思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合作,动手实验分析论证:课堂小结:达标检测:2、改变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找到两次倒立缩小的实像和两次倒立放大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3、小组研究当u=2f和u=f时透镜的成像规律巡回指导,填出下列表格4、实验表格:物距(u)像的性质应用倒正大小虚实像距(v)u>2f倒立缩小实像f<v<2f照相机u=2f倒立等大实像V=2ff<u<2f倒立放大实像V>2f投影仪u=f不成像u<f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分析结论:一倍焦距分虚实,两倍焦距分大小。当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对照实验结论,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反馈练习一: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点燃蜡烛后,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不能形成烛焰的像,其原因可能是()A.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2倍焦距以外B.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C.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距以外D.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焦距以内2.有四种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如果要使在距凸透镜15cm的物体在光屏上得到放大的像,那么凸透镜的焦距应为()A.5cm B.10cmC.15cm D.30cm3.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___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像,照相时,若想使照片上的人大一些,照相机应该离被照的人______些,同时调节调焦环,将镜头与底片间的距离调______些。4.放大镜是利用______镜可以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使用放大镜时,必须要把被观察的物体放在______。5、一个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前有一物体,沿主光轴从离凸透镜40厘米处逐渐移到15厘米处。在此过程中像的大小变化情况()A、都成放大的像B、都成缩小的像C、先成缩小的像,后成放大的像D、先成放大的像,后成缩小的像小组合作,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归纳总结达标检测,小组评比分析实验数据,整理实验表格,分析现象识记概念、结论记忆口诀,降低结论记忆的难度反馈练习,学生比赛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器材、蜡烛、、光屏、火柴、装置图步骤1.在光具座上由左至右应该依次放置、、,并调整、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其目的是使像成在。2.把蜡烛依次放在u>2f、f把蜡烛放在u(能、不能)观察到像,这时应从(蜡烛、光屏)一侧对准透镜进行观察,会看到一个、的像。表格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像的性质倒正缩放实虚应用u>2f倒立实像f放大u结合中考,明确考点明确考点,三级实验探究必须全部过关教师点拨作业设计《同步》P94-----P96(必做)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做出图像(选作)板书设计5.3凸透镜成像规律一、结论:当物距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v﹤2f;照相机。当物距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v﹥2f;投影仪。当物距u﹤f时,凸透镜成正大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教后反思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整个第五章的精髓,全章的内容都是围绕这节课的知识展开,所以本节课内容对全章至关重要。通过学生分组实验,让每个孩子参与到实验中来,实验现象非常明显,学生的记忆比较深刻。课后的习题巩固也很重要,下节课要再夯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