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第一课时 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3)能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的现象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控制变量的几组对比实验探讨燃烧的条件。 (2)调查火灾事故,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体会化学与人类生活以及社会进步的密切联系。 (2)通过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等内容的探究,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重点】 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 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和利用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知识点一 燃烧的条件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28~129页,并分组进行实验活动,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2.实验7-1的实验报告: 实 验 图 示 实 验 现 象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而红磷不燃烧 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白磷在热水中燃烧起来 解 释 红磷燃烧需要的温度高,白磷燃烧需要的温度低 铜片上的白磷与空气(或氧气)接触,热水中的白磷未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向导管中通入氧气后,白磷与氧气接触,达到燃烧的条件 实 验 结 论 可燃物燃烧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进一步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与氧气接触 3.燃烧的条件有:(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合作探究】 1.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可燃物是燃烧的必需条件? 答:实验方案设计有多种,如用坩埚钳分别夹取一小块同样大小的煤块和石块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煤块加热一会儿后即燃烧,石块加热较长一段时间也不燃烧,即可证明。 2.教材中的实验不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如何对实验进行改进? 答:改进实验的关键是设法避免白磷燃烧产生的五氧化二磷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有以下几种改进方案: 【教师点拨】 1.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否则燃烧就不能发生。 2.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 3.通常所说的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广义的燃烧是指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说,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参加。例如:镁能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也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 【跟进训练】 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 A.燃烧都是化合反应 B.燃烧一定包含化学变化 C.燃烧过程中一定放出热量 D.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可燃物能发生燃烧 2.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C ) A.火柴梗着火点高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火柴梗潮湿 3.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D ) ,图1) ,图2) A.图1中的热水只是起到提高温度的作用 B.图2中的白磷换成红磷也会有同样的现象 C.图1中的实验不能比较红磷和白磷着火点的高低 D.图1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 知识点二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129~132页,并分组进行探究实验,然后完成下列填空: 1.灭火的原理: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所以我们只要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就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2.灭火的措施和方法有清除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三者任选其一即可,也可以多种灭火方法同时进行) 3.探究实验的实验报告: 实验Ⅰ 实验Ⅱ 实验Ⅲ 实验 图示 现象 蜡烛熄灭 蜡烛继续燃烧 蜡烛熄灭 分析 隔绝了空气或氧气 满足燃烧的条件 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了CO2,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4.泡沫灭火器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Na2CO3+2HCl===2NaCl+H2O+CO2↑。 灭火器 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干粉灭火器 扑灭油、气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二氧化碳灭火器 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物的失火 5.我国的火警电话是119。遭遇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合作探究】 1.油、电器着火时,能否用水扑灭? 答:油的密度比水小,油着火时若用水灭火,油会浮在水面上继续燃烧;水具有导电性,电器着火时若用水灭火,会发生触电危险。所以油、电器着火时,不能用水扑灭。 2.钾、钠、镁等金属着火时能否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 答:钾、钠、镁等金属能在二氧化碳气体中燃烧,所以它们着火时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且钾、钠着火时也不能用水灭火,因为它们会与水反应产生氢气,可能会发生爆炸。钾、钠、镁等金属着火时通常用沙土覆盖来灭火。 3.遭遇火灾时,为什么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 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可以防止有害气体和烟尘进入呼吸道,蹲下靠近地面或沿墙壁是因为靠近地面的空气一般烟雾少,而含氧量较多,可以避免被毒烟熏倒而窒息。 【教师点拨】 1.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通常不会发生改变,对于灭火方法中的降温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千万不要错误理解为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2.发生火灾时随时可能停电,因此从高层楼房逃生时千万不能乘坐电梯。 【跟进训练】 1.风吹灭蜡烛,主要灭火原理是( D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消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2.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可燃物只要与氧气接触就能燃烧 B.档案失火,用泡沫灭火器灭火 C.用水灭火是为了使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D.为扑灭森林火灾而设置隔离带,是为了隔绝氧气 3.遇到火灾时,正确处理火险有利于保护生命财产安全。下列处理方式中错误的是( A ) A.如果是室内着火,立即打开所有门窗 B.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地面,迅速离开火灾现场 C.发现火灾立即拨打119火警电话 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 完成本课相应练习部分,并预习下一课的内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