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31570010223500专题06生物与环境 模块一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1.①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中影响生物分布、形态和生理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阳光:光对植物的生理和分布起着决定作用;光能影响动物的繁殖和活动时间。 温度:温度对生物分布有重要作用;温度影响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水分:一切生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 ②生物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如蚂蚁、蜜蜂等)和种内斗争(如农田中相邻的水稻争夺阳光、水分等)。 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互利共生 竞争 捕食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适应环境的普遍性 植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生理特征与环境相适应。 动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的适应。 保护色:动物体色→背景色彩(相似)警戒色:动物体色→背景色彩(鲜明对比)拟态:生物形状、色泽→背景(模拟) 生物适应化境的相对性 含义: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的适应,并非绝对适应,更非永久适应。 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与环境条件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模块二 种群 1.种群定义:生活在 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 的 总和 ,称为种群。 (1)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征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 生物种群中增加(或减少)生物个体的主要方式是繁殖(或死亡)。 种群密度=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性别比(%)= 男性人数/女性人数 ×100% ; 出生率= 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 ;死亡率= 死亡个体数/种群个 体总数×1000‰ 。 模块三 生物群落 1.群落定义:在 一定生活环境种的所有生物种群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 落简称为 群落 。 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 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 或 间接 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 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 ,其中 食物关系最主要。 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苔藓地衣层。 2.植被定义:生活在 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覆盖在 地球表面的 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植物。 (2)类型: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 主导作用的是植物, 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3.破坏植被的危害: 水土流失 、 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4.生物不断进化,以适应环境。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 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如保护色、拟态等。 5.生物间关系:互惠,如花与蝴蝶;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地衣;竞争, 如水稻与杂草;捕食,如鸟吃虫;寄生,如蛔虫寄生于人体内、莬丝子、 模块四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组成: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成分:①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包括太阳能、热能、水、空气和土壤等; ②生物成分包括: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是消费者、分解者的能量来源,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消费者是各种动物,草食动物被称为初级消费者,肉食动物被称为次级消费者。 分解者主要包括细菌、真菌、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动物如蚯蚓等。物质、能量循 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 ,为生产者提供原料)。 3.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 称,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总厚度大约20千米,但 是,绝大多数的生物都集中在地面以上100米到水面以下200米这一薄层当中。 4.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 食物 形成联系——食物链。 生产者→初级消费者(草食动物)→次级消费者 (肉食动物)→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 动物)。 举例: 草 → 鼠 → 蛇 → 鹰 。 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 能量流通的渠道。 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 食物链 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 叫 食物网。 功能:生态系统中 物质循环 和 能量流动 的渠道。 变化规律:a、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渐减少的,即食物网中 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的一部分能量。有害物质逐级积累。 b、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特点:循环不息。 注意:①生态系统中消费者和分解者需要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绿色植物—— 生产者 。 ②生态系统中所需的能量最终来源于 太阳能 。 ③在食物链中不包含分解者 5.固氮途径有:雷电固氮、人工固氮和生物固氮。 模块五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生态系统不断变化发展,他发展到一定阶段,他的结构和功能通过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保持相对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动态稳定) 2.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 自动调节能力 。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 复杂 ,生物种类 越多 ,自动调节平衡的能力就 越强 ,生态系统就越稳定。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破坏 (1).破坏原因: 超过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平衡遭破坏。 (2).破坏因素: 自然因素 和 人为因素 。 ①自然因素:自然灾害。如地震、 火山、 台风 等。 ②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等。 ③ 人为因素 可以导致 自然因素 的强化或弱化。 4.为了保护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稀动、植物常设立自然保护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