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155700011353800专题04植物与土壤 模块一 土壤成分和各种土壤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等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空气、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1)土壤中的水分:加热土壤,出现水珠 (2)测定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放入体积相同的 正方体铁块和土壤,慢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正好把它们浸没为止, 注水量的差值即为土壤中空气的体积 (3)土壤中的有机物:先称取一定量的土壤,然后用酒精灯加热(放石 5170805191135 棉网上),现象:土壤颜色发生明显变化,燃烧过后,再称量土壤, 发现质量变少。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土壤中的无机盐:过滤土壤浸出液,再在蒸发皿中加热蒸发,可见 很细的结晶物 注:①(1)图实验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水倒流使试管爆裂 ②有机物能燃烧,但不能溶于水;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98234580645 3、 土壤生物:动物、植物、细菌、真菌 193611535560 土壤的组成 固体 4685030120650 土壤非生物 液体 空气 矿物质颗粒(无机盐):占固体体积的95% 腐殖质(有机物) 4、土壤的形成:主要包括地表岩石的风化和有机物积累两个部分。 岩石的风化:指岩石在风、流水、温度等物理因素和化学物质的 444690532385 溶蚀作用和各种生物的作用下,不断碎裂的过程。 总结:岩石在长期的风吹雨打、冷热交替和生物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 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二、各种各样的土壤 5、影响土壤结构的因素有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水和空气等;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 多少和排列方式 6、土壤矿物质颗粒的分类:砂粒(最粗)、粉砂粒、黏粒(最细) 7、土壤颗粒性状:砂粒空隙大,通气、透水性能强,但保水性能差 黏粒空隙小,透气透水性能差,保水性能好 注:(1)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反比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正比关系。 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的能力主要与土壤中矿物质颗粒大小有关 土壤分类 土壤质地 土壤性状 砂土类土壤 砂粒多、黏粒少,土壤颗粒较细 输送,不易粘结;通气、透水性最好;保水保肥性差;易干旱,有机物分解快,易流失 黏土类土壤 黏粒、粉砂多,土壤颗粒较细 质地黏重,湿而黏,干而硬;保水、保肥性最好;通气透水性差; 壤土类土壤 砂粒、黏粒、粉砂大致等量,土壤质地较均匀 黏性适中,既通气透水,又保水保肥,最适于耕种 模块二 植物的根与物质的吸收 1、根系: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的根系(如:大豆、青菜、棉花、菠菜等双子叶植物的根系) 须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如:水稻、小麦、蒜、葱等单子叶植物的根系) 2、根具有固定和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功能。①植物的根十分发达,生长范围比枝叶大,把植物牢牢固 定在地上;②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是通过根吸收进入植物体的。 3、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受土壤的结构、肥力、水份和通气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最显 著的是:地下水位越高 4、植物根吸收水份的主要部位是根尖。 在农业生产中,移植作物幼苗要带土移植的原因:①以免损伤根尖;②是植株移栽前仍能吸收土 壤中的营养物质 876935151130 根 冠:位于根尖顶端的帽状结构。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输送,内部细胞小、 排列紧密。保护作用,有利于根在土壤中不断生长 分生区:位于根冠内侧,长约1-3毫米。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排列紧 5、根的结构 密。分裂能力强,大部分成为伸长区细胞,进而形成根的各部分结构 (自下而上) 伸长区:逐渐停止分裂,但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地伸长生长 根毛区:由伸长区细胞进一步分化而来,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扩大了根的 吸收面积)。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注: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器官是根,植物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 6、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原理): 一般情况下,当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高于土壤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吸水;反之,细胞失水(溶液中的水分由浓溶液流向稀溶液) 7、植物放入清水中,吸水;放入盐水中,失水,出现萎蔫现象(失水造成的)。因此,施肥过多使土 壤中溶液浓度过高,容易造成“烧苗” 8、植物的生长除了要从土壤中吸收水份外,还需要吸收无机盐,特别需要较多的含有氮、磷、钾 三 种元素的无机盐。 9、不同无机盐对植物生长起不同作用:①氮、镁:合成叶绿体的原料;②氮、硫:合成蛋白质的原料;③钾:使茎秆粗壮,促进淀粉的合成和运输;④磷: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开花 10、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的缺乏症状:①缺氮的症状:植株矮小,叶片发黄;②缺磷的症状:植株暗 绿带红;③缺钾的症状:植株矮小,叶片上带许多褐斑 11、植物和土壤的关系:(1)土壤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和无机盐;(2)植物可以帮助土壤积累有机物, 使土壤更为肥沃。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常提倡“秸杆还田”,以提高农田的肥力。 注:植物无法直接吸收有机物。但是动植物尸体、排泄物等有机物会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变成二氧 化碳、水和无机盐后,然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12、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危害:使土壤板结,破坏土壤结构 模块三 植物的茎与物质的运输 1、茎的分类 (1)按生长方式不同分: ①直立茎:最常见,直立向上生长如:果树 ②缠绕茎:茎本身缠绕他物上升,如:牵牛 ③匍匐茎: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在地面匍匐生长如:草莓、甘薯 ④攀援茎:借助他物,常借助茎,叶的变态结构(如卷须)而上升如:丝瓜 (2)按组成成分分:草质茎(单子叶植物,一般为绿色,较细),木质茎(双子叶植物,较粗) 注:无论茎呈现什么特点,都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是对光合作用这种营养方式的一种适应,即从环 境中最大可能地获取其生长所需的阳光 2、茎的功能:①输送作用;②支持作用 6000752971802019300177165132397540005 表皮:细胞排列紧密,间隙小,起保护作用 树皮 韧皮部: 筛管:长筒形活细胞,向下运输有机物 韧皮纤维:机械组织,支撑作用 形成层:分生组织,只有2-3层细胞,筒状,较小,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 茎的结构 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155257526670 木质部: 导管:长筒形死细胞链接形成,向上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木纤维:机械组织,增加茎的强度,支撑作用 髓:茎最中央,储藏营养物质 注:(1)木质茎(双子叶植物)有形成层,因此茎能不断加粗;草质茎(单子叶植物)没有形成层, 它们的茎不会加粗生长,如:水稻、小麦、毛竹等 3、年轮:木质部生长,由于气候等条件的不同,尤其是温带地区,在气温、降水、光照等外界气候 因素呈现周期性变化影响下,前一年的秋材和后一年的春材,有比较明显的分界线,每年生成一 轮,(只在木质部中,不包括树皮、韧皮部、形成层等环状结构),其中较光亮且宽的线条生长于 春季,较暗且窄的线条多生长于秋季。 4、年轮的作用:①根据木质部中年轮书可推算树的年龄;②推断植物生长的不同时期气候状况;③ 识别方向:环境越好,光线越充足,植物生长越快,年轮越疏松,故,年龄较稀疏的地方为南方, 较狭窄密集的地方为北方 5、导管:位于木质部,运输水分和无机盐, 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 注:①刀片切成斜面:增大面积,有利于物 质运输;②横切面现象:木质部被染色; ③纵截面现象:越向上,染色越浅 (说明水分和无机盐运输是自下而上) 6、筛管:位于韧皮部(树皮),运输有机物,自上而下运输 注:树皮环切后,伤口的上部出现膨大的瘤状物(有机物不能向下 运输,在伤口的上方积存,导致上方细胞分裂和生长都加快) 模块四 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1、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特征与植物生长的环境密切相关。 如:超市、阴暗环境下,叶片一般较大且叶表面无角质层, 增大换气面积;干旱环境中,植物叶片较小且退化成刺状 或小鳞片状,叶表面覆盖有蜡质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800100876301828800297180504825054610 叶柄 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保护作用 分上下 13144501009652、叶的结构 表皮 保卫细胞:半月形,两个形成气孔 表皮 叶片 叶肉:叶肉细胞,光合作用主要场所 叶脉:内有导管和筛管,输送水分和养料 3、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 (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散失到 大气中的过程。事实上,根吸收的 99%的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发出去, 极少部分用于光合作用等生理过程 4、蒸腾作用的意义:①在高温时降低叶片的温度;②是根吸水的动力 ③有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5、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大气温度、湿度和气体流速(温度越高,湿度越低,气流越大,蒸腾作用 越强) 6、蒸腾作用的水分是由上下表皮中的气孔散发出来的,且下表皮的气孔比上表皮多。 注:蓝色的氯化钴试纸遇水变红色,水越多,颜色越深 7、气孔:两个半月形的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水分和气体(氧气、二氧化碳)交换的门户 水份充足→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蒸腾作用增强 水份缺少→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蒸腾作用减弱 8、气孔的开闭可调节蒸腾作用的快慢,使植物体内始终保持着适量的水分 9、水从植物吸收到蒸腾散失的途径: 土壤→根毛→根中导管→茎中导管→叶柄中导管→气孔→叶外 模块五 保护土壤 1、目前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是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2、化学污染:废水和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从而破坏土壤的结构 生物污染:某些病菌、寄生虫和病毒对土壤产生 3、土壤资源的流失: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 4、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黄土高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