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声波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知道声波是由物体振动发生。2.知道声波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知道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原理5.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声波的产生教学难点声波的传播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从三个实验引入新课,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和实验验证总结出振动的物体产生声音的结论,通过1个演示和1个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声波可以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由于声波的形式和传播过程较抽象,先使用长弹簧模拟一维方向,再通过纵波的多媒体课件使讲解;接着用实验进行验证。不同介质中声波传播速度不同;同时解回声计算。结尾可请同学讲述声波的传播过程。本设计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结论。通过声波的产生和传播的学习过程,感受观察和实验是认识物理现象、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初步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通过了解回声在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体验物理与生活和技术的紧密联系。通过对耳的认识,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落实“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实验l】大家一起唱音阶“1-3-5-1,l-5-3-l”边唱边用手摸颈部喉头部分,发现了什么?(一)声波产生敲击鼓面、音叉,猜测是否振动。按按按【实验2】鼓面上撒小纸;用乒乓球去接近音叉,观察微小振动。【实验3】同学们抖动书页、垫板、拨动尺?能否做到不振动而发声?答:发声时物体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探究结论:发声体振动产生声波。(二)声波的传播1、传播条件【实验4】真空罩结论: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按按按】月球上宇航员对面相见不相闻为什么?月球上没有空气。2、传播形式观察弹簧波的特点,学生会答出疏密相间。声波的传播与弹簧波相似。课件:疏密波的形成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是以疏密波的形式传播的结论:介质并不传向远方,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实验5】当鼓面发声时,前方的烛焰会怎样?为什么?验证声波的传播形式,发声体振动时,使周围空气也振动;3、传播速度【学生实验6】两人一组,一位同学把耳朵贴在桌上,另一位同学在同一张桌子离耳朵较远的地方轻敲桌子,耳朵可清晰地听见敲桌声,然后两人互换。【学生实验7】隔着水袋听耳机资料:鱼也能被它们喜欢的声波吸引,渔民可以利用电子发声器把鱼吸引到网里,有的渔民朋友放音乐给鱼听结论:声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学生阅读P39“声波的传播速度表”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声波的传播速度(声速)物质速度(米/秒)与空气中声速的比较空气3401.0倍水15004.4倍木材(松树)33009.7倍铁、玻璃500014.7倍空气中的声速还与温度有关,空气的温度低,声速就小。练习:一位同学在较远的地方敲击一下水管,另一端的同学耳朵贴在水管上理论上可以听到几次敲击声。讨论解答。如果同样的事发生在山谷?4、声波的反射山谷为何会有多个声波?回答:声波能够被反射声波反射的利用——回音壁、露天舞台后的抛物面音乐厅都是利用了声波的反射。知道不同的物体对声波的反射能力不同,坚硬光滑的表面发射声波的能力强解说:听到回声的条件---人耳能分辨相隔0.1秒以上的声波计算:某人面对山谷对面的山峰喊一声,1.5秒后听到回声,求人与山峰之间的距离(三)声波的接收——耳阅读课本P41上的人耳的构造:我们听到的声波是怎样靠空气传到我们的耳朵产生听觉的?引导学生讲出声波的传播过程。声源振动空气振动鼓膜振动五、小结:六、作业反思:由于第一次涉及计算题,作业要强调计算题格式,回声的有关计算要分清物理量是单程还是往返。课内练习1风吹树叶“沙沙”响,这一现象说明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2在太空中行走的宇航员们,彼此不能听到对方的说话声,这是因为_______3“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沉没后,救援人员试图用敲击艇体的方法与艇内的幸存者联络,这是应用声音可以在______、______、______中传播的知识。4雷电来临时,电光一闪即逝,雷声却隆隆不断,这是因为()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B雷声经过地面山岳和云层多次反射造成的C电光的传播速度比雷声的传播速度大D雷声太响,使人的鼓膜振动后久久不能停止5古代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的活动,常把耳朵帖在地面上听,下列解释错的是()A马蹄踏在地面上,会使土地局部振动发声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耳朵D土地传播声音速度比空气快6桌上鱼缸中有若干条金鱼,敲击桌子,鱼立即受惊,此时鱼接受的声波的传播途径主要是()A空气——>水——>鱼B桌子——>空气——>水——>鱼C桌子——>鱼缸——>水——>鱼D空气——>鱼缸——>水——>鱼计算题1.观察者在看到闪电后4秒钟听到雷声,问打雷处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拍手后1秒听到对面墙壁反射回来的回声,问人与墙壁间距离是多少?3.把恰好设在海面下的钟敲响,钟声传到海底再反射回海面,共经过2.0秒,已知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米/秒,问海水的深度?课后练习1、填空题1.发声体都是在着,发声停止的物体不再。2.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声音不仅能在空气中传播,而且也能在、中传播。4.登上月球的宇航员,既使相距很近也只能靠无给电交谈,这是因为。5.鱼能被它们喜欢的声音吸引,这表明也能传声,“土电话”利用的是能传声的性质。6.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秒以上,人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2、选择题1.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真空里传播的慢B.学生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C.真空不能传声D.打锣时,要使锣停止发声,只须用手按住锣面就可以了2.不能传播声音的是()。A.真空B.木头C.空气D.水3.比较声音在海水、铁管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海水、铁管、空气B.铁管、海水、空气C.空气、铁管、海水D.空气、海水、铁管4.百米赛跑时,终点的计时裁判员正确的计时方法是()。A.听到发令员的枪声开始计时B.看到发令员的发令枪冒烟开始计时C.听到发令员的最后一声口令开始计时D.看到最先起跑的运动员开始计时5.有一跟长100米的空气钢管,甲同学在一端敲打钢管一下,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可以听到几次响声()。A.一次响声B.两次响声C.三次响声D.四次响声3、计算题1、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平均速度约为1530m/s。为了开辟新航道,探测船的船底装有回声探测仪器,探测水下有无暗礁,如图12所示。探测船发出的声音信号经0.6s被探测仪接收到,求障碍物与探测船间的距离。2、在100m短跑运动会上,终点处有甲、乙两位计时员,甲看到起跑处发令枪冒烟就开始计时,乙听到发令枪声开始计时,甲、乙两位计时员记录运动员的成绩是否一致?如果乙所记录运动员的成绩是12s,设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则运动员的实际成绩是多少s(结果保留两位小数)?3、第一次测定铸铁里的声速是在巴黎用下面的方法进行的。在铸铁管的一端敲一下钟,在管的另一端听到了两次响声,第一次是由铸铁传来的,第二次是由空气传来的,管长931米,两次响声相隔2.5秒,求铸铁中的声速。4.根据以下数据,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至少写出3条。几种物质的声速v/(m.s-1)空气(25℃)340海水(25℃)1531空气(15℃)346铜(棒)3750软木500大理石3810煤油(25℃)1324铝(棒)5000蒸馏水(25℃)1497铁(棒)5200第二节声音的特征2.1响度教学目标:1.知道声音的响度的含义。2.知道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3.理解示波器显示的不同振幅声音的波形。(会画波形)4.通过音叉旁跳动的小球、飞溅的水花,鼓面上跳动的纸人使学生体会放大的方法。5.通过示波器使学生初步领会用图形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6.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乐于交流、善于合作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难点)能量概念的处理。设计思路:本节重点内容是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在做好活动卡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我设计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将小球与敲响的音叉接触,使学生体会了放大的方法,也为学生设计增大响度的实验作了一定的铺垫。如何处理响度与离发声体远近关系的教学?虽然能量概念初二学生尚未涉及,但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我设计类比石子在水中溅起涟漪的情景,结合阅读教材得出结论,重在使学生理解现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情境)用录音机播放录有各种声音的磁带(声音越杂越好;鸟鸣声、风声、雨声、流水声、汽车声、快艇声、枪炮声等等)(提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中,这些声音千差万别,他们有没有什么共同特征呢?(情境)用录音机播放一段响度变化较为明显的乐曲。声音有强有弱,物理学中把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强弱的程度称为响度。(二)新课教学(提问)请你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猜想一下,声音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学生基本能想到:响度与离发声体远近的关系不能想到的话,可用闹钟实验启发)一、响度1.响度与发声体振幅的关系振幅: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演示)将一悬挂的轻质小球靠在音叉臂上,敲击音叉使它发声,观察声音变轻过程中小球跳动幅度的变化和示波器上波形幅度的变化,并把波形画在方框中。发声体振幅大、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幅度大;发声体振幅小、示波器显示波形的幅度小。结论: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2.响度与离发声体远近的关系(演示)拿出闹钟让同学听。后排同学:几乎听不见。前排同学:清晰地听见闹钟的滴答声。(提问)为什么远处的同学听到的声音很轻或根本听不到滴答声?提示:回忆石子在水中溅起涟漪的情景。(多媒体演示,观察到离中心越远水波的起伏越来越小。)结论:响度还跟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离发声体越远,能量越分散,听到的声音就越轻。3.增大响度的方法第一类:加大物体的振动幅度鼓和彩色纸人、弦乐器、音叉和水、学生用塑料尺、锣和带悬线的轻质小球等等。第二类:使声音集中向某个方向传播自制的听诊器、练习本制作的喇叭等等。(三)课堂小结和课内练习(四)布置作业:在繁华城市里,要开辟几个安静小区,它的噪声指标不应超过多少分贝?如果安静小区设在学校附近,你能提出一些合理而又可行的建议吗?五、课后反思: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学生阅读、讨论、学生动手操作的方式来进行,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同时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内学的轻松愉快,不感到枯燥乏味,既有兴趣,而又印象深刻。2.2音调教学目标1.知道频率是表示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的定义和单位。2.知道音调的含义,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3.了解音调与发声体结构的关系。4.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辨别声音的能力。5.学习从图像中读取信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像的能力。6.让学生体验探究音调高低与发声体结构关系的过程。7.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中的物理学原理,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8.培养学生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初步认识科学对于社会发展及人类生活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难点)用耳朵辨别听到声音的高低;利用图表提出问题设计思路本节课首先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学生对发声体所发出声音音调的注意,然后通过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探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及发声体结构的关系。探究成功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都有高低之别,并能用耳朵辨别出来。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课题引入时利用多媒体创设层层递进的情境:钢琴声——声音有高有低、声音的高低即为音调;女高音与女中音的歌声;鸟鸣声与狮吼声;灌热水瓶声——各种声音都有高低之别。使学生认识到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都有高、低之别,也培养了学生用耳朵辨别声音高、低的意识和能力,为所有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与课题引入相呼应,结尾设计将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社会实践和学生实际相结合。敲击不但可以挑西瓜、叩诊、为机器探伤、辨别金银成色还可以给地球叩诊;庞大的天文数据转变成人类耳朵能听到的音调,太阳系的行星也能奏出一曲和谐的交响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体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问题)我们周围的声音除了有发声强弱的不同——响度外,还有什么特征呢?(情境)钢琴声;女高音与女低音的歌声;鸟鸣声与狮吼声;灌热水瓶声。二、音调音调:声音有高有低,通常说的声音的高低就是指音调的高低。(二)新课教学1.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关系(问题)音调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频率。(演示实验)学习活动卡P30实验一。介绍发声齿轮,同一轴上的两个发声齿轮的齿数不同。转动齿轮,用金属片接触齿轮的齿,使金属片振动发声。让学生注意倾听,并将听到的结果填入下面表格的音调栏相同时间内金属片的振动次数(选填“多”、“少”)频率(选填“高”、“低”)声音的音调(选填“高”、“低”)齿数多的齿轮齿数少的齿轮(问题)请你根据表格分析金属片的振动情况。相同时间内金属片振动次数:齿数多的齿轮——多,频率——高;齿数少的齿轮——少,频率——低。(问题)对比分析表格中频率和音调这两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发声体振动的快、频率高、——音调高;发声体振动的慢、频率低,——音调低。(探究)请你根据这一初步结论用塑料尺在木梳上划出不同的音调?划动速度快,发出声音的音调高;划动速度慢,发出声音的音调低。(演示)学习活动卡P30实验二先让学生倾听大、小音叉音调的高低,判断频率的高低,填入表格。而后将压电陶瓷片与示波器相连,提示学生注意观察示波器上波形的疏密程度,并将结果填入表格。声音的音调振动频率(选填“高”、“低”)示波器上的疏密程度(选填“疏”、“密”)大音叉小音叉分析表格得出结论:示波器上的波形越密,发声体振动频率越高;示波器上的波形越疏,发声体振动频率越低。可闻声、超声与次声课本P46图表:人和不同动物都有其不同的发声频率和听觉频率(1)这个图表的名称是:;横轴上有:。(2)纵轴表示:;单位:;每一大格表示:;一大格分成几小格:;每一小格表示:。(3)蓝色表示:;黄色表示:。(4)蝙蝠的发声频率范围是:;听觉频率范围是:。(5)蚱蜢的发声频率范围是:;听觉频率范围是:。师:请你对图表中的数据做一对比分析,并根据你的分析结果,提出一个问题并简单回答。(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蝙蝠的听觉频率范围与发声频率范围相差不多?为什么大地震前许多动物有异常表现?等问题做启发。)结论: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20000赫兹;超声波:频率超过20000赫兹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为什么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2、音调与发声体结构有关人和不同的动物为什么能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用力拨动塑料尺,使之振动。探究塑料尺振动发声的音调与塑料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探究)在杯子里盛上深浅不同的水,拿一只筷子敲击杯口。杯子发声的音调与杯中水的多少有关吗?(阅读)课本46页第二段文字。阅读提纲:(1)弦乐器与管乐器怎样发出不同音调的声音?(2)成年男子的音调为什么比儿童和妇女的音调低?(3)什么样的编钟音调低沉?什么样的编钟音调高亢?结论:音调高低与发声体结构有关,当发声体的结构发生变化时,所发声音的音调将会发生变化。(三)课堂小结音调是表示声音高低的物理量,发声体的振动频率高、音调高;发声体的振动频率低、音调低。而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又与发声体的结构有关,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发声体的音调来推断发声体的结构,在生产和生活中就应用这一原理来做无损检测;你知道吗?——星星也能唱歌呢。(四)布置作业:1.查阅无损检测、超声与次声等资料,撰写小论文一篇。2.学习活动卡P32:探究弦乐器音调高低与发声部分长短、粗细、松紧的关系。五、课后反思1.为了体现新教材的课程理念,改变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式,本节课我设计以实验和学生活动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包含了大量的学生活动,有阅读教科书、有观察、有动手实验、有思考、有讨论,知识的获取、问题的解决都要通过这些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就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初二学生初学物理,以前又大都接受的是传统教育,要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完成活动、自主处理信息、形成概念、理解规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我将本节课定位为教师问题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在通过发声齿轮探究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时,我设计了两个关键性的问题:(1)请你根据表格分析金属片的振动情况;(2)对比分析表格中频率和音调这两列,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就可分析、归纳自主得出音调与发声体振动频率的关系。而在开始时,由于低估了学生的能力,我总是试图领着学生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入手,一步步的分析金属片的振动情况,既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也使教学过程变得非常的繁琐。2.科学探究是围绕科学问题展开的,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但真正能提出问题还需要使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由模糊变得清晰,在深刻把握问题本质的基础上学会提问的方法。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掌握提问技能,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设置问题情境,并通过引导优化和集中学生的问题,为本节课根据图表提出问题做了一定的铺垫。例如,在学习太阳系九大行星信息表格和班级同学身高直方图时,首先帮助学生读懂表格及图表,学会直接从表格及图表中获取信息;其次学会如何比较、分析表格及图表中的信息而后再提出问题。事实证明学生经过比较、分析表格及图表中的信息是能够提出如:为什么水星离太阳比金星近而表面温度却比金星低?为什么九大行星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转而没有相互碰撞?为什么只有蚱蜢的发声频率范围大于听觉频率范围?为什么狗和猫的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大?等等较高质量的问题的。3.由于一般发声体所发声音的音调升高时,响度也随之减小,因此学生常常将音调与响度混淆。而我录制声音时不能控制响度不变,特别是灌热水瓶时声音较轻,因此在辨别灌热水瓶时声音的音调时,个别学生首先注意的是声音越来越轻而不是越来越高。以后还应在多媒体制作上多下工夫,以免学生将响度与音调混淆。(意见与建议)1.用金属片接触发声齿轮比用塑料尺接触发声齿轮发声效果好。2.音调一节课时较紧,建议音调与发生体结构的内容放到响度一节。六、补充阅读材料敲击探听―――无损检测挑选西瓜时,用手在西瓜上弹几下,如果声音清脆、音调高,就知道是生瓜,声音较沉闷,音调低,就是熟瓜。医生常用叩诊术来检查胸腹内器官是否正常,脏器不正常与正常的叩诊声是不同的。有趣的是,300多年前,一个奥地利人用敲酒桶的方法来判断桶中酒的多少,叩诊术就是从中得到启示而发明的。工人检查机器时,常用锤子轻敲待查部位,凭声音来判断机器内部有无损伤,连接处有没有松脱,这就是简单的敲击探伤。敲击甚至可以辨别金银的成色。旧时的商人,拿到银元之后,总是要在吹或敲后,放在耳边“听听成色”。显然,合金的成分变了,敲击后的声音也会变化,这实际上是对合金产品进行“无损检测”,它没有损害产品便探出了其内部的秘密。要探听地球肚子里的虚实,也可以给地球叩诊呢!当然,用手指去敲地壳是敲不出地球内部的信息的.人们把炸药埋在地下,用爆破的办法“敲”地壳,制造人工地震,让地壳产生地震波,然后用灵敏的检波器代替耳朵,在各处收测这“敲”出来的地震信号.由于地底下各处构造不同,地震波在地下传播和反射的情况不同,通过对收测到的地震信号的分析,就能了解地下的情况.星星唱的歌“行星音乐”是太阳系行星在它们各自轨道上运动时,理论上应当发出的声音,是星星唱的歌.当然,要使庞大的天文数据转变成人类耳朵能听到的音调,还要把天文时空尺度缩小到人类水平上.耶鲁大学音乐副教授鲁夫和他的同事们规定,把土星的音调定为G调,根据开普勒发现的行星运动定律,推算出水星具有最高的音调E.他们又规定,用800赫代表地球的平均角速度,其他行星的相应频率都按比例求出.鲁夫及其同事在电子计算机上编制了将天文资料转化为声音的程序,人类终于听到了星星唱的歌!听,水星的歌象短笛那样又尖又脆,因为水星饶太阳运转的很快.金星和地球并不是音域很宽的歌手.金星只在四个半音的范围内哼哼,地球却唱着低沉哀伤的歌.火星在用急速的曲调歌唱.木星是个男低音,缓慢而又深沉.土星是如同闷雷的低音,天王星象钟表那样嘀嗒作响,冥王星咚咚发声.整个太阳系奏出了一曲和谐的交响乐,倾诉着天体演化的历史,使人们感觉出大自然的和谐,使人联想到天体的演化犹如人生,充满着欢乐与悲伤,幸福与苦难,有着喜怒哀乐,有着昼与夜,生与死,拼博与沉沦.2.3音色教学目标:1、知道从物理学角度看噪音与乐音的区别2、知道噪音的危害和防治常识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噪音的防治难点:乐音与噪音的区别教学过程:三、音色:声音的品质。(1)为什么我们可以辨认出演奏的乐器,不同乐器的音色与什么因素有关?(2)演示实验4用示波器(或DIS声学教学软件)观察吉他和萨克斯管发同一个音时的声音振动的波形图。(3)分析讨论结论:频率组合不同,声音音色不同,音色与发声体结构有关。游戏:请同学闭上眼睛,“竖”起耳朵,根据所学声音特征的知识,仔细分辨谁在说话?四、乐音和噪声(1)学生实验5请同学模拟刹车声和唱歌,并用示波器(或DIS声学教学软件)演示并记录声音振动的波形图像。(2)大组交流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结合示波器显示的图像,分析比较乐音和噪声。结论:乐音——悦耳动听的声音;噪声——嘈杂刺耳的声音。(3)阅读课本学生阅读课本P24有关乐音和噪声的知识,结合自己周边的生活,讨论噪声的危害与控制方法。结论:噪声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有一定的伤害作用,可以分别从控制噪声源、控制噪声的传播途径以及保护受噪声影响者这三个环节进行控制。乐音与噪音的区别。(1)分别听一段乐音和噪音。要学生谈谈从听觉角度感受到的乐音与噪音的区别:乐音有节奏感,噪音杂乱刺耳。(2)用windows自带的“录音机”程序分别再次播放刚才的两段乐音与噪音,利用此播放器可以显示波形,让学生从视觉角度观察乐音与噪音在实质上的差异:乐音的波形有规律可循,而噪音的波形杂乱无章。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振动有规律,而噪音的振动杂乱无章。(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说,一切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和学习的声音都属于噪音范畴。噪音的危害——显示图片《夜深人不静》,先让学生就图片的内容谈各自的感受:即各自对图片的理解。总结:噪音的危害表现在,较轻时,听觉疲劳、听力下降;较重时,神经衰弱、头痛、高血压;严重时,内耳产生痛觉,直至失去听力。噪音的防治结合图片《夜深人不静》,引导学生总结如何防止噪音。阶段总结:控制噪音通常通过两条途径:在声源处控制和在传播过程中控制。(通常认为三条途径,即另外的途径为“在人耳处控制”。此处可归结到“在传播过程中控制”)课内练习一、填空题⒈小提琴发出悦耳的声音时,琴弦在__________。⒉在月球上,宇航员面对面也要靠无线电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______。⒊声音能够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传播。________不能传声。⒋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_______秒以上,人就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⒌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决定的,_______越大音调越高。⒍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系,人们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就越________。⒎乐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⒏噪声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如在内燃机的排气管上加消音器,这是________。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这是________。在嘈杂的地方戴上耳塞,这是_________。二、选择题1、声音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一切振动的物体都会发出声音(B)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距离叫做振幅(C)物体振动的次数叫频率(D)正常人听觉频率范围是每秒20次到2万次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医生利用“B超”给病人做检查,是利用了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超声波声音响度太大,所以人听不见。C、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D、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的音调低,响度大。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扣诊”。医生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定患者腹部是否有积水?( )A.声音是否悦耳动听B.声音的音调C.声音的响度D.声音的音色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优美的乐曲一定不是噪声B.城市的绿化对减弱噪声有一定的作用C.声音是没有细菌的,所以无污染D.广场上的高音喇叭对附近的居民没有害处5、下列哪种情况会使声速发生变化( )A、声音的频率发生变化;B、声音的振幅发生变化;C、声音的音色发生变化;D、改换声源周围的物质。班级PAGE1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