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九年级物理教学设计第十五章探究电路第1节电阻和变阻器设计意图: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要打破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以讲授灌输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多种教学资源,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具有创新意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电阻的概念、单位及其换算,电阻在电路中的符号;2、了解变阻器的构造,理解变阻器的工作原理;3、知道正确使用滑动变阻器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判断推理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在“交流与讨论”中,培养表达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意识。2、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变阻器改变电阻的道理,激化学生产生动手操作使用变阻器的欲望。重点与难点:重点:1、电阻、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2、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难点:理解电阻的概念及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教学方法:探究法、演示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电阻定律演示器演示实验,将导线A、B代替灯泡连入上述电路,闭合开关,读出电流表的示数,两次接入表的示数不同。师提出问题: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也就是说电压相同,那么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呢?二、新课教学:(一)、电阻可通过三分钟快速阅读然后抢答的方式,使学生掌握课本上关于电阻的基本知识:符号、单位、单位换算、图形符号等。提出问题:在不同的地方需要不同的电阻,怎样得到不同的电阻?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猜想与假设:师引导学生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提出合理的猜想,因为对于电学知识掌握有限,关于电路中的一些现象学生接触较少,要根据实际生活经验提出合理的猜想。学生的猜想大体有:电阻可能与导体材料、长度、粗细等有关。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方案:控制变量法,师请学生回答具体应该如何实验?回答:长度、横截面积相同时,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可以研究电阻与材料有没有关系;固定材料、横截面积时,可以研究电阻与长度有没有关系。师引导学生看“加油站”。将学生分组实验,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探究方案。请同学们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1)通过什么现象描述电阻的大小?(2)需要哪些器材?如何设计电路?学生汇报自己设计的方案和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根据各小组的意见,开始实验、实验的过程中,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处理实验中发生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将实验结论写出来。实验结束后各小组交流讨论:材料、横截面积都相同的导体,长度越长,电阻越大;材料、长度都相同的导体、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长度、横截面积都相同的导体,材料不同,电阻不同。师引导得出探究结论:导体的电阻大小与长度有关,导线越长,电阻越大;导体的电阻大小与横截面积有关,导线月粗,电阻越小。师强调: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与电流、电压等因素无关。师指导学生阅读并了解不同材料的电阻率。电阻在各种电器中都有应用,将事先准备好的录音机外壳打开,用多媒体让学生看到里面的电路板,并且让学生找出上面的电阻。(二)、变阻器通过小实验引入新课:师按图连接电路,并问:要使灯泡变亮,导线夹应向哪边移动?要使灯泡变暗,导线夹应向哪边移动?为什么?如果要灯泡亮度调节范围更大应该怎么做?师:请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要求:(1)观察滑动变阻器的构造,并对照图了解各部分的名称、作用;(2)记住滑动变阻器的电路图符号、示意图;(3)理解原理,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学生完成后,小组讨论。请学生对照示意图回答:(1)变阻器有四个接线柱,但是连入电路中只能接其中的两个接线柱,如何连接呢?(2)要想使滑片P向左滑动时电阻减小,应将哪两个接线柱连入电路?要想使滑片P向右滑动时电阻减小呢?师生共同总结:滑动变阻器的连入原则:一上一下。学生分组实验:体会滑动变阻器的连入方法,并学会如何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及电压,即改变小灯泡的亮度。学生思考:使用滑动变阻器应注意什么?(1)了解变阻器的铭牌;(2)应串联在电路中;(3)在闭合开关之前,变阻器应调至阻值最大位置。三、课堂小结:学生谈谈本节收获。四、巩固练习:《导学案》P81五:布置作业:课本P95,1、2、3六:板书设计:电阻定义符号单位电阻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原理接法作用电路符号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