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3地球的历史(上)(新教材)一、情景导入1、地球起源地球诞生已有46亿年之久,一直以来,人类对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乐此不疲。 同学们知道科学家是通过哪些地理事物来推测地球的形成和演化的吗?2、恐龙灭绝之谜作为最容易辨认的恐龙之一,梁龙是巨型恐龙中的明星。他们体型巨大,最大的身长超过36米,脖子长度超过6米,尾巴长度更在10米以上。1.5亿年前,在北美洲大平原上,他们是最常见的巨型恐龙,现在人们只能在博物馆通过化石骨架来认识它们。问题:身材这么庞大的动物为什么没能在地球上生存下来呢?地球的环境都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化?二、探究新知化石与地质年代表(1)地层地球约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多次火山爆发、板块碰撞等,要了解这些经历,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太行山王莽岭的地层(2)化石化石:存留在沉积岩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化石的形成过程同一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地层中生物化石上部复杂高级,下部简单低级。化石研究的意义(3)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风吹、日晒、雨淋以及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砾石、沙子、黏土等,这些碎屑物质被风和流水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固结而形成的岩石叫沉积岩。一般地说,具有层理构造和常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个重要特征。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一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4)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叫地质年代。划分依据:生命演化的阶段性。如某种生物的出现、繁衍或灭绝。时间尺度:宙>代>纪冥古宙地球诞生,只有一些有机质,未有任何生命迹象。太古宙、元古宙出现蓝藻等原核生物,到元古宙时期蓝藻大爆发,地球的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早古生代)海洋无脊椎动物发展的时代,出现许多海洋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后期陆地上出现低等的植物。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晚古生代)脊椎动物时代,鱼类大量繁衍,并随着时间推移进化成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蕨类植物繁盛,晚期出现裸子植物,是地质历史上的成煤期。三叠纪(中生代)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出现历史上最早的恐龙,但并不占主导地位。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开始漂移。侏罗纪、白垩纪(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时代,一些爬行动物进化出羽毛开始向鸟类发展。同时出现小型哺乳动物。裸子植物繁盛,同时也是地质历史上主要的成煤期。古近纪、新近纪(新生代)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各大陆漂移到现在的位置。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被子植物高度繁盛,草原面积扩大,哺乳动物快速发展。第四纪(新生代)地质时代最新的一个纪,出现了人类。全球气候不断变化,经历了4个冰河期,目前地球处于温暖期。记忆方法寒武奥陶志留纪;泥盆石炭二叠纪;三叠侏罗白垩纪;古近新近第四纪。在一个地震后的早晨,(震旦)天气很冷(寒武),一个奴隶开始熬陶(奥陶),他被滞留(志留纪)在这里做泥盆(泥盆)。给炉子里填了碳(石炭),开始烧,烧好以后摞起来,一叠,二叠(二叠纪),三叠(三叠纪),结果摞太高,打碎了。被奴隶主发现,大骂猪猡(侏罗纪),白饿(白垩纪)了一天。1.3地球的历史(下)教学设计为什么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在寒武纪时期地球有大量的生物开始出现,地球生命演化进入新的阶段,而显生宙这个名字含有“在这个时期地球上有显著的生物出现“的意思,因此把寒武纪作为显生宙的开始。在这之前的时期,由于地球上很少出现生物,因此又被称为前寒武纪。《侏罗纪公园》是一部1993年的科幻冒险电影,于1993年6月11日在美国上映。影片主要讲述了哈蒙德博士召集大批科学家,利用凝结在琥珀中的史前蚊子体内的恐龙血液提取出恐龙的遗传基因,将已绝迹6500万年的史前庞然大物复生,使整个努布拉岛成为恐龙的乐园,即“侏罗纪公园”。但在哈蒙德带孙子孙女首次游览时,恐龙发威了。结合材料探究:(1)科幻电影《侏罗纪公园》中的恐龙这种物种主要出现在哪个地质年代?距今约多少年?(2)恐龙早已灭绝,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爬行动物的?(3)在恐龙繁盛的时代,地球上主要以什么植物为主?对于我们目前的人类社会有何影响?提示:(1)恐龙这种物种主要出现在中生代,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达到了大繁盛,距今2.52亿年—6600万年。(2)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我们人类获知了恐龙的基本信息及其生活的古地理环境。(3)裸子植物在中生代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也是主要的成煤期,因此可以说该地质年代茂密的植物,为我们目前的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能源和矿物燃料。教学设计:地球的历史(下)(新教材)2、地球演化进程(1)地貌的演化。知识拓展: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的一天,魏格纳留意到非洲大陆西岸和南美洲东岸的海岸线很相似,因此推测大陆原本是相连的。为此,魏格纳从古生物学、地质学、古气候学三方面收集了大量的证据。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是划时代的。他在当时传统的“固定论”根深蒂固的情况下,提出了一个面目全新的地壳运动假说,不能不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和震惊。海陆变迁(2)生物演化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①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②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③植物变化:海洋藻类时代→陆地低等植物时代→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地球是生命的摇篮,生物诞生于遥远的古代,诞生过程复杂,需要多种组合条件:首先要有丰富的多种有机物;要有适宜生物生存的水分;要有生物生存必需的矿物质;要有维持生命呼吸的氧气;还要有适宜生物生活的温度。生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化形成的、多种有机物有序组合反应的结果。(1)晚古生代是地质历史上重要的成煤期,说明理由。(2)据图总结动、植物界生物演化的顺序,反映了什么规律?提示:(1)晚古生代,蕨类植物繁盛,形成了茂密的森林。(2)动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植物:藻类→苔藓类→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反映了生物进化的规律:简单→复杂;低等→高等;水生→陆生。若将地球46亿年的历史压缩为一天24小时,地球诞生于0点,你能算出各地质时代分别对应一天中的什么时刻吗?(1)凌晨4点,海洋中产生了最初的生命——蓝藻(2)之后整整一个白天都过得很漫长无聊,直到晚上21:14分,多细胞生物爆发式地出现,世界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3)20:07分,两栖动物爬上了岸,最早的爬行动物出现了。(4)23:00,恐龙出现。(5)23:40分,小行星撞地球,恐龙灭绝。(6)23:58:40,也就是1分20秒之前,南方古猿开始直立行走。(7)两秒钟之前,直立人学会了用火。(8)人类什么时候学会了书写,开始用文字传承文明呢?0.11秒之前。判断正误(1)地层中的化石是指沉积物中生物的遗体。( )(2)各类地层中均含有化石。( )(3)地球大气层中氧气成分的出现与生物发展密切相关。( )(4)含有鹦鹉螺化石的地层多形成于中生代。( )(5)我们可以在一些煤层中找到被子植物化石。( )(6)人类的出现是生物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 )答案:(1)× (2)× (3)√ (4)× (5)× (6)√3、生命大灭绝事件地球已经发生过5次生物大灭绝,其中发生在古生代末期,即二叠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约95%的生物从地球上消失;中生代末期,即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恐龙和海洋中50%的无脊椎动物从地球上消失。3、课堂小结四、巩固练习某地层分布有下图所示的化石,读图,回答1、2题。1.该地层形成的时间最不可能的是( )A.寒武纪B.二叠纪C.石炭纪D.泥盆纪2.该地层形成的地理环境是( )A.湖泊B.高山C.高原D.盆地【解析】1选A,2选A。第1题,鱼出现在泥盆纪,寒武纪还没有鱼类的出现。第2题,鱼生活在水中,因此该地层形成时的地表是水域。读地层分布图,完成3、4题。3.岩层①、②、③、④中可能含有化石的是(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4.反映浅海环境的地层是( )A.①B.②C.③D.④【解析】3选A,4选B。第3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第4题,反映浅海沉积环境的是石灰岩。读下列古生物化石图片,完成5、6题。5.四种化石可以推断地理环境,海洋占优势的是( )A.①B.②C.③D.④6.图中两种化石之间能够体现地球演化规律的是( )A.②→④B.②→①C.③→④D.③→①【解析】5选B,6选D。第5题,三叶虫生活在古生代的海洋中。第6题,始祖鸟是恐龙向鸟类进化的一种;煤炭是古生代茂密森林埋藏在地下形成的。下图为地球某地质时期地理环境复原图,据此完成7~9题。7.该地质时期是指( )A.古生代B.中生代C.新生代D.第四纪8.该地质时期被称为( )A.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B.海生脊椎动物时代C.爬行动物时代D.灵长哺乳动物时代9.该地质时期( )A.联合古陆形成B.现代海陆位置形成C.重要的成煤期D.海洋脊椎动物灭绝【解析】7选B,8选C,9选C。第7题,依据地质时期的景观复原图,判断景观所示的地质时期是中生代。第8题,在中生代,爬行动物极度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第9题,中生代由于板块剧烈运动,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发生漂移,该时期祼子植物繁茂,因此是地质史上重要的成煤期。10、通过地质年代表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将以下选项分别填入下图的文字空白中,以完成关于不同地质年代的地球环境和生命现象的描述。①蓝藻②无脊椎动物③蕨类④氧气⑤联合古陆⑥爬行动物⑦两栖动物⑧哺乳动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1.3 地球的历史(上).doc 人教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教案:1.3 地球的历史(下).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