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创新赛(罗田实验中学 王志峰 郑华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实验创新赛(罗田实验中学 王志峰 郑华荣)

资源简介

附件1:
湖北省中学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大赛申报表
姓名 王志峰、郑华荣 性别 男 年龄 33 职称 中教一级中教一级
工作单位 黄冈市罗田县实验中学
创新实验名称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所属教材版本和年级 人教版、九年级
实验目的:使蜡烛燃烧有水生成的现象更直观、更明显。使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的现象更直观、更明显。
实验原理:用普通漏斗使产生的水蒸气聚集。用玻璃罩使蜡烛燃烧充分,用集气瓶将生成的二氧化碳收集,使其与石灰水反应。
实验用品: 蜡烛、漏斗、玻璃片、试管夹、集气瓶、石灰水、火柴、灯罩(用破集气瓶或其他玻璃瓶)
实验装置图(画图规范、清晰)
实验设计(操作、现象、结论)一、探究蜡烛燃烧有水生成: 1、步骤:①点燃一支蜡烛。②在火焰上罩一倒置的漏斗(漏斗用试管夹夹住)。③在漏斗尖嘴上放一玻璃片大约10---20秒。2、现象:玻璃片上出现大量水珠。3、结论:蜡烛燃烧有水生成。二、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1、步骤:①点燃一支蜡烛,罩上一玻璃罩。②将集气瓶倒置于蜡烛火焰上方一会儿。③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盖住,正放在实验台上。④向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2、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结论:蜡烛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
实验效果:可以直观地看到玻璃片上有较多的水珠生成,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成功率高。蜡烛燃烧没有黑烟,集气瓶内壁没有变黑,石灰水明显变浑浊。排除了黑烟使集气瓶内壁变模糊对实验的干扰。仪器常见、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成功率高。
实验解说: 一、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P12活动探究: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的实验中的一个步骤:取一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我们会发现:做该探究实验时,由于季节问题,天气炎热,探究有水生成的实验现象非常不明显,烧杯内壁便得模糊甚至变黑,根本没看到水珠。大多数教师解释是温度高水分蒸发了,学生没有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没有达到实验目的。于是,我在蜡烛火焰上放置一个用试管夹夹住的倒置漏斗,在漏斗上放一玻璃片,使水蒸气聚集,这样,就很清楚的看到水珠,现象直观、效果明显,就达到了实验目的。 二、在这个实验中还有一个步骤:取一个用澄清石灰水湿润内壁的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我们看到的现象是:烧杯内壁变黑或没变模糊,没有达到预期想要的效果,不足以证明是CO2使石灰水变浑浊,学生提出可能是黑烟使烧杯变模糊。所以在平时的实验中做了如下改进:1、在蜡烛火焰上罩一灯罩,灯罩可以用破损的集气瓶,既不影响学生观察,又使蜡烛充分燃烧,减少黑烟。2、用集气瓶倒置在火焰上一会儿,用玻璃片盖住,正放在实验台上。3、向集气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改进后现象非常明显,排除了其他导致变浑浊的原因,更加有说服力。
实验创新之处(优点):增加一普通仪器----漏斗,就不会出现黑烟,操作简单,水珠较多,现象明显,克服了气温、黑烟的干扰,使实验更有说服力、成功率高。增加一玻璃罩,使燃烧更充分,减少黑烟干扰。用集气瓶收集气体,排除了黑烟的干扰,石灰水明显变浑浊,操作简单,说服力强。以上两步的改进,所用的是常见易得的仪器,既弥补了教材中实验的不足,同时,又操作简单、现象明显、说服力强、符合绿色化教学、能较快、无误地达到实验效果。
学校推荐意见:(盖 章) 2011年 月 日 县(市、区)教研室意见:(盖 章) 2011年 月 日 市、州教研室意见: (盖 章) 2011年 月 日
注:①所留位置不够可拉长表格。②根据实验内容可适当增加栏目,允许有创新和突破。
石灰水
图一
图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