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等高线地形图》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高线地形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 地形图的内容。《地形图》这一节主要有四个学习要点,即海拔和相对高度、五种基本地形、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等,这一节是学习地理的重要的基础课,而等高线地形图的认识和判读历来是中考重要考点,学生必须掌握好。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熟知并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能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能准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名称及分层设色地形图; (2)、能力目标:提高区分地理概念的能力,提升看图析图画图的能力,提高整合知识能力; (3)、情感目标:在欣赏和利用图片获取知识过程中体悟自然地理的美好和整合知识的获得感。 二、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内容是学生过去已经了解过的,但遗忘很多,学生对复习内容可能缺乏兴趣,而本次学习主要是复习梳理要点知识,整合知识提升能力,因此需要让学生能快速、有针对性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二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三是充分注意师生互动,注意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让学生确实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三、说教学重点:熟知并能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能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能准确识别分层设色地形图 四、说教学难点:能准确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不同地形部位名称 五、说教法学法: 1、教法:知识梳理整合、看图析图画图熟知知识、多媒体教学 2、学法:读图观察、要点归纳、合作交流、强化记忆 巩固训练 六、说教学准备:自主复习梳理知识、学情了解、教材考点分析、课件制作 七、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 我会算 我会看 我会细看 巩固训练,教学安排紧凑,力求复习有较好效果。 (一)复习导入 “探索无限 快乐无边” 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为8844米,可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人们看它只不过4000多米高,这是为什么? 设计意图:问题导入,由已学知识自然引入教学,尽快进入复习环节,尽量调动复习积极性。 (二)、我会算:多媒体出示并读山体图,看图析图,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完成计算;并举例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 设计意图: 在引导读图析图中,能直观区分海拔和相对高度这两个概念并巩固知识。 (三)、我会看 引导看图,快速识别五种基本地形并作小结 设计意图: 在欣赏和利用图片获取知识过程中体悟自然地理的美好、提高知识梳理能力并巩固知识。 地形图面面观 设计意图:由对地形的认识自然过渡到地形图的了解和认识 (四)、我会细看等高线地形图 1、引导看山体图,将海拔相同各点连连看 设计意图:直观理解等高线是地图上海拔相等的点连接成的线 2、引导看山体图,看各海拔高度及切口、切口投影 设计意图:理解等高距及等高线地形图 引导看山体实景图 设计意图:直观理解山体的不同部位名称 4、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引导看图析图画图 (1)理解山峰—闭合等高线的最内层(越往中间海拔越高) (2)大胆质疑,理解盆地—闭合等高线的最内层(越往中间海拔越低) (3)理解山脊—(山的高处像兽类的脊梁骨似的高起部分)等高线向低处凸出的地点的连线 (4)理解山谷— 等高线表现为向高处凸出(低处凸向高处的地点连接起来 (5)理解鞍部—两山峰之间的低地 ,连接的地方 (6)理解陡崖—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的地方 设计意图:这是复习难点和中考考点,引导看图析图画图,让学生深入掌握,并注意不同地形部位名称的区别,提升读图析图画图能力并巩固知识。 5、课堂巩固,辨认不同地形部位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把握复习重难点,注意在课堂中学生是否真切掌握考点。 6、引导看图理解陡坡、缓坡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析图理解陡坡、缓坡及其区别 7、总结巩固 设计意图:再现山地不同部位示意图、山地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形态示意图、综合地貌的等高线表示等图总结复习重难点。 (五)、巩固训练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训练,全面检测学生复习效果,评价是否掌握要点和考点。 (六)、结束语并观看《罗田》短片 设计意图:在欣赏短片中,直观了解家乡地形和物产,激发热爱大自然和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提高复习积极性。 八、板书设计 等高线地形图 九、教学反思 就实际教学完成后的效果谈收获与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