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第18课 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知识】学习并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以及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能力】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电脑课件,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情感 态度 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学习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学习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导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将学习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三阶段——战略大决战。(课件展示课题)请大家根据上一课所学知识,想一想,解放战争在战略大决战之前经历了哪两个阶段?现在,我们来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学课本96-99页“三大战役”,完成下面的表格一、三大战役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主要作战地区 战役成果 2、为什么我军把战略决战的突破口放在东北?有哪些有利条件?3、三大战役各采用了什么战术?三大战役有何历史意义?4、讨论回答课本98页“动脑筋”。继续自学课本99页 “百万雄师过大江”,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目的是什么?战线从哪里到哪里?(课件显示渡江战役示意图)南京何时解放?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4、结合“自由阅读卡·邓小平不坐黄包车”想一想南京解放意味着什么?口才展示:书中活动与探究,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的三年内,就能以弱胜强打败国民党呢? 三、解疑释疑,拓展升华。1、我的疑问:解答:2、老师质疑:1、在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60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达80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党中央为什么要采取和平手段解放北平?(老师归纳A、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B、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具有3000年建城史和900多年建都史的古老北京,故宫,天坛)C、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四、课堂小结,回扣目标。我的收获:1、简要构建本节课的知识结构。辽沈战役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战略大 平津战役决战渡江战役老师归纳总结。五、达标检测,巩固提高。检测题A1、辽沈战役中,截断东北敌人的关内退路的战役是( )A 黑山阴击战 B 锦州战役C 长春战役 D 营口战役2、右图的那句话是指哪一次战役( )A 平津战役 B渡江战役C 淮海战役 D 辽沈战役3、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以下历史事件( )①辽沈战役 ②渡江战役 ③平津战役A.①②③ B.①②③C.①③② D.①③②4、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 )A.人民解放战争的结束 B.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C.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D.国民党政权垮台二、填表题、三大战役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主要作战地区 战役成果 三、填图、观察《渡江战役示意图》,请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图中相应方框中。A:南京 B:江阴 C:湖口检测题B1、辽沈战役中我军采用关门打狗的办法,其中“门”是指 。A.沈阳 B.长春 C.锦州 D.大连2、国民党反动政权垮台的标志是 。 A 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B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C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D 三大战役胜利结束3、被陈毅元帅称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的战役是指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二、阅读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回答问题、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外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①“钟山风雨起苍黄”中的“钟山”是指什么地方?②“百外雄师过大江”是从何时、何地开始的?③“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毛泽东怎样的革命思想?参考答案:检测题A一、选择题1、B 2、B 3、C 4、D二、战役名称 发起时间 主要作战地区 战役成果辽沈战役 1948年9月至11月 锦州 解放了东北全境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碾庄、双堆集、陈官庄 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张家口、天津 基本解放华北全境三、略检测题B一、1、C 2、C 3、B二、①南京。②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江苏江阴到江西湖口。 ③表达了毛泽东“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革命思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