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节 认识地球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本和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知道地球的理论大小及形状 (2)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对比地球和地球仪的差异。 (3)初步学会地球仪的组成要素特点及作用 【教材分析】: ??? 课程标准对本课有两项要求,一是“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二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 “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包括两层含义: ??? 一是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旨在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 ??? 二是学生能说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主要是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 ??? ??? 本科设计紧扣课程标准,安排了“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的大小”两“目标”内容,从定性到定量,使学生对地球的认识逐步得到深化。?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开篇语,引起学生对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引入第1课的教学。 ??? 提出问题: ??? “地球的形状是什么样的?你是通过什么途径知道的?” ? 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演示性实验: 运用雨伞演示运动物体的消失现象,得出结论地球表面呈弧形,并解释驶入港口的帆船先看到桅杆的原因 ??? 由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说一说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盖天说——浑天说——麦哲伦环球航行——从太空中直接观察) ??? 第一步,引导学生读“盖天说”和“浑天说”示意图,并启发学生;在人类活动能力和活动范围都很小的古代,人们只能凭借直觉和主观臆想对地球的形状作出各种各样的解释。 ??? 第二步,引导学生读图1.1,观察寻找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年代和行进路线,理解麦哲伦环球航行对地球形状的验证作用。 ??? 第三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宇航技术迅速发展,使人类观察地球的立足点发生了质的变化; ??? 图片“加加林在太空看地球”及一组地球卫星照片,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地球是球体,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 ???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在这个过程中,科学家们不断地进行假想,不断地进行实证,不断地修正探究结果,才有今天的科学结论。 ? 二、地球的大小: ??? “地球的大小”在教材中的呈现简单明了。 ??? 通过增加两组数据,让学生动手计算,一方面丰富了教材活动内容,另一方面借助学生的感知体验有利于形成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同时也增强了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课堂教给学生,使教学“活”起来。 ??? 1、想一想:观察地球仪,可从哪些方面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 ? 引导:半径、周长、表面积、体积等。 2、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 ?????? 三、地球仪 简单介绍,明确地球仪的作用,并简单的介绍地球仪的要素 苹果演示实验: 苹果两端时南北极,用水果刀切苹果,简单了解经纬线的形状和特点以及经纬线的作用-------确定地球表面某地的位置. 总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更深刻地认识,了解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的。地球仪和地球的关系,为下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 ?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 ?? ?1、古人的认识:浑天说???? 盖天说 ??? 2、科学探索:麦哲伦环球航行??? 人造卫星拍摄地球照片 3、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的平均半径、周长、表面积 三、地球仪----------为了方便研究地球制作的工具 不能反映地球的真实形状 ?课堂检测: 下列关于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周长4万米 B.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C. 地球半径是6371千米 D. 地球的真实形状是规则球体 E. 地球仪反映的是地球的真实形状 F. 纬线是圆圈,经线是半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