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粤版九上化学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科粤版九上化学 3.3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案

资源简介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材分析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
用途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同时对生活中常见的燃烧与灭火的现象有进
一步了解,并从本质上掌握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充分利用所学知识为我
们服务,一但遇到火灾,我们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火势,减少损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燃烧和燃烧条件,灭火原理。
2.知道燃烧、缓慢氧化、自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过程与方法 参与探讨活动,体验科学探讨过程。培养分析、设计方案的能力。
情感 态度和价值观 1.在探索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2.学习对获得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
教学难点 燃烧条件探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探究、讨论、阅读、讲解等。
教具准备 玻璃棒 小煤块 小木条 水 酒精 棉花 火柴 蜡烛 红磷 白磷 薄铜片 热水 双氧水(3﹪)
酒精灯 坩埚钳 烧杯 锥形瓶 分液漏斗 双孔橡皮塞 导管
教学过程
【引入】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提问:诗中描述了一种什么化学现象?
人类在古代就已经掌握了钻木取火的方法。火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火,但火有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来学习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
【板书】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提问】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燃烧现象,如木炭、煤炭或煤气的燃烧等,在前面我们也做过木炭,蜡烛的燃烧实验,那么,你思考过燃烧需要那些条件吗?
【板书】 一、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1)根据生活经验对燃烧条件进行猜测。
(2)根据猜测制定方案,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 教师参与学生方案讨论,交流,评价实验的合理性,让学生自己用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去研究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
(3)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4)总结交流——得出结论。
实验内容 观察、分析与推断
实验1 用坩埚钳分别夹沾有酒精、水的棉花球放在酒精灯火焰片刻,观察实验现象。
沾有酒精的棉花球燃烧起来,沾水的棉花球没有燃烧。
物质是可燃物是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
实验2 取一小块煤和小木条分别放在酒精灯火焰上,观察实验现象。
小木条燃烧,小块煤没有燃烧。
物质燃烧需要一个最低温度——着火点,不同可燃物燃烧时的着火点不同。
实验3 将一个燃着的蜡烛罩上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一会儿蜡烛熄灭。
物质燃烧需要接触氧气或空气
【板书】 物质燃烧的条件 第一 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第二 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第三 可燃物接触氧气或空气
【问题】?? 燃烧时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否缺一不可?
拓展:如图是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简图,试分析解释下列问题: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A),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分析】: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一学生回答)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但它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另一学生回答)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白磷会燃烧吗?实验A环保吗?
我们将它改进一下,(展示上图中B、C组合装置)如何?
【强调】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评价总结)
【问题】那么什么是燃烧呢?在日常生活中和前面所学的知识中,举例说明你见过那些燃烧事例?
【学生活动】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并给与评价和鼓励,学生例举许多实例,木炭,磷,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等。
【教师引导】 结合各种事例,你能发现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吗?并尝试自己能给燃烧下个定义吗?
【学生活动】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80有关内容。
【板书】二 燃烧、 缓慢氧化和自然。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氧化反应。
特征:发光,发热,放热,化学反应。
【讨论交流】? 发光,发热的现象一定是燃烧现象吗?举例说明。
【阅读】 课本P80最后两自然段内容
【板书】 自然是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
三者的共同点: 氧化反应
【提问】 某些燃烧会对人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认识了燃烧的条件后,那么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总结方法
1用水浇灭? 2灭火器 3把燃烧煤移开? ?4盖上炉盖,用土盖火
(目的: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师生共同归纳灭火原理和方法
【板书】 三 灭火原理
第一 燃烧物与其他可燃物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第二 燃烧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第三 使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课堂练习】 p81讨论与交流,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练习】让学生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灭火的实例。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学生思考、讨论激烈)
【分析】 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要的足够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降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提问】这三个条件也是缺一不可,还是只要具备一项便可以灭火呢?为什么?
【本节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 P85.课后习题2. 3.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从学生很熟悉的诗《草》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由于探究活动简单,我采取了学生分组实验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加深对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和认识,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接着我增加了实验A,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物质燃烧的条件。在此实验中学生观察到铜片上白磷燃烧时产生大量白烟的现象,我及时提问:这实验环保吗?于是对实验进行了改进(实验B和实验C),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讲燃烧的概念、灭火原理时,采用讨论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缓慢氧化、自燃部分采用学生阅读自学,教师点拨的方法,效果很好。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