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电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的过程中,体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电阻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 教学难点:电阻的概念及决定因素。 教师准备:电阻定律演示器九套 演示电表一块 电源 小灯座 电流表 开关各九个 导线每组六根 金属勺 学生准备:每组准备一套铅笔(芯)、钢尺教学方法:以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为主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同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物理学科的整合作用,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观察家用电线,并在课上展示。提出问题:为什么普通导线都是用铜或者铝制成的,而不用铁丝?(注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学生分组做P14图6.3-1实验(通过可观察到的现象来获得不可直接感知的信息是学习抽象概念的重要方法) 二 导学达标,形成概念 在相同的电压下,通过铜丝的电流比铁丝(或镍铬合金丝)的电流大。是因为导体虽善于导电,却同时对电流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用电阻这一新的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板书:(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叫做电阻。符号:R 让同学们阅读P15的内容并回答电阻的单位(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达能力) 板书:(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规定:如果导体两端的电压是1V,通过导体的电流是1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1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常见的电阻值:(大屏幕) 人的双手间(干燥) 1000——5000Ω 人的双手间(潮湿) 200——800Ω 照明灯泡(工作时) 100---2000Ω 实验用小灯泡 5——50Ω 实验室用的导线(每根) 0.01——0.1Ω 电流表 0.1Ω左右 电压表 10 KΩ 教师启发:同学们通过比较前两组数据得到什么启示?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从物理走向生活,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同学们已经知道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那么电阻的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猜想:可能导体的种类,粗细,长度 ,温度等有关 设计实验:老师先渗透控制变量法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把只有材料不同的两段金属丝接入上面的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再把只有长度、横截面积不同的金属丝连在电路中。 进行实验: 观察电流表的示数和灯泡的亮度并记录数据。(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获得证据或数据的来源。在观察到现象后及时做出记录,这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揭示科学的神秘面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换算:1MΩ=1000KΩ 1KΩ=1000Ω 分析与论证: 投影各组实验数据并对比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板书: (三)影响因素: 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大量实验表明,导体的电阻还与温度有关。 评估与交流 实验中导体的电阻阻值都比较小,所以电路中的电流较大,每次测得数据后应立即断开开关,尽量减少电能损耗。 (四) 同学们自己阅读18页科学世界中的半导体和超导体。然后通过15页图6.3-3说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 三、课堂小节:由学生互相补充完成 板书设计: 电 阻 (一)定义及符号 1.定义: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 2.符(二)单位 1.国际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 2.常用单位:千欧、兆欧。 3.换算:1MΩ=1000KΩ 1KΩ=1000Ω (三)影响因素 1.实验原理: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电流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也可以用串联在电路中小灯泡亮度的变化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 2.实验方法: 控制变量法 3. 实验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与是否接入电路、与外加电压及通过电流大小等外界因素均无关,所以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四、强化练习: 序号 长度(m) 横截面积(mm2) 材料 1 1 0.1 镍铬 2 0.5 0.1 镍铬 3 1 0.2 镍铬 4 1 0.1 锰铜 1、采用序号1、2对比,是探究电阻与 ______ 有关。 2、采用序号1、3对比,是探究电阻与______ 有关。 3、采用序号_____对比,是探究电阻与材料有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