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12 酸碱盐的性质(基础) —浙教版科学九上讲义(含答案 机构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化学)12 酸碱盐的性质(基础) —浙教版科学九上讲义(含答案 机构用)

资源简介

学科教师辅导讲义
学员编号:1
年 级:九年级
课 时 数:
学员姓名:
辅导科目:科学
学科教师:
授课类型



授课日期及时段

教学内容
T同步——酸碱盐的性质
同步知识梳理
一.常见的酸
1.生活中常用的酸:胃液中含有的盐酸(HCl),蓄电池中含有硫酸(H2SO4),酸雨中含有的硫酸及硝酸(HNO3),食醋中含有的醋酸(CH3COOH或HAc);饮料中可能含有的碳酸、柠檬酸等。
2.酸的分类:无氧酸(如HCl)、含氧酸(HNO3、H2SO4)等。
3.浓硫酸、浓盐酸和浓硝酸的物理性质
浓硫酸
浓盐酸
浓硝酸
溶质的化学式
H2SO4
HCl
HNO3
颜色
无色
无色
无色
状态
粘稠、油状液体
液体
液体
气味
无味
刺激性气味
刺激性气味
浓度
98%
36%~37%
70%
密度(与水比较)
1.84g/mL
1.17g/mL
1.42g/mL
敞开试剂瓶口发生的现象
无明显现象
产生白雾
产生白雾
是否具有挥发性
不易挥发
有挥发性
有挥发性
与水混合
放出大量的热
无明显放热
无明显放热
露置在空气中后的溶液质量
变大
变小
变小
露置在空气中后的溶质质量
不变
变小
变小
露置在空气中后的溶剂质量
变大
不变
不变
露置在空气中后的质量分数
变小
变小
变小
注意:浓硫酸具有一定的特性:
(1)吸水性(物理性质)用于气体干燥,但除NH3等碱性气体除外[2NH3 + H2SO4 == (NH4)2SO4]
(2)脱水性(化学性质)——黑面包实验(浓硫酸与蔗糖反应,使之炭化。)
(3)强氧化性,腐蚀性——与金属发生反应,生成的气体不生成氢气而是二氧化硫。
(4)浓硫酸的稀释:酸入水,沿器壁,不断搅拌。
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水,足以使水分沸腾,并且水的密度小于浓硫酸的密度。如果把水倒入浓硫酸中,水就会浮在浓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致使水沸腾而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而造成事故。
(5)安全事故的处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后,首先迅速用抹布将其擦拭,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最后用3%~5%的NaHCO3涂敷。稀硫酸溅到皮肤上后,应该马上冲洗,因为随着稀硫酸中溶剂的蒸发,也会变成浓硫酸。
二.物质的性质
(1)酸的比较
实验内容
现象与结论
稀硫酸
稀盐酸
稀硝酸
将镁条、锌粒、铜片分别放入酸溶液中
镁条、锌粒表面出现大量气泡,并且放镁条的试管底部明显发烫。
铜片表面没有明显变化。
现象与稀硫酸相似
注意:硝酸(包括浓硝酸和稀硝酸)与金属反应都不能产生氢气,因为其都具有强氧化性。
酸溶液分别于生锈的铁钉反应
铁锈逐渐消失,溶液逐渐变黄。过量的酸与铁钉反应,可能会有大量的气泡
现象与稀硫酸相似
酸溶液与石灰石
作用
石灰石表面有大量的气泡,一会儿就马上停止
石灰石表面有大量的气泡冒出
现象同稀盐酸相似
(2)氧化物的比较
  
   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
定义
  凡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非金属氧化物是酸性氧化物大多数酸性氧化物是非金属氧化物。
  凡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大多数金属氧化物是碱性氧化物所有碱性氧化物是金属氧化物。
化学性质
大多数可与水反应生成酸:
CO2+H2O==H2CO3
SO2+H2O==H2SO3
SO3+H2O==H2SO4
少数可与水反应生成碱:Na2O+H2O==2NaOH
K2O+H2O==2KOH
BaO+H2O==Ba(OH)2
CaO+H2O==Ca(OH)2
  
酸性氧化物+碱→盐+水CO2+Ca(OH)2==CaCO3+H2O(不是复分解反应)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Fe2O3+6HCl==2FeCl3+3H2O(是复分解反应)
(3)碱的比较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氨水
物理性质的比较
名称
氢氧化钠
氢氧化钙
氨水
化学式
NaOH
Ca(OH)2
NH3?H2O
颜色
白色
白色
无色
状态
片状固体
粉末状固体
液体
气味
无味
无味
有氨臭气味
溶解性
易溶
微溶
易溶
俗称
烧碱,火碱,苛性钠
熟石灰,消石灰
——
氢氧化钠、氨水
露置在空气中发生的变化
固体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表面出现潮湿,这个现象称为潮解。同时氢氧化钠也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而质变,生成碳酸钠。
氨水露置在空气中,会使其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烧碱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放出大量的热,水溶液具有滑腻感。
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石灰水
出现蓝色沉淀CuSO4+Ca(OH)2==Cu(OH)2↓+CaSO4↓
三.酸与碱的通性
1.酸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酸离解时所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H+)
(1)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酸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注意:浓硫酸和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跟酸碱指示剂作用时,颜色变化不符合上述规律。
(2)金属 + 酸 → 盐 + 氢气
稀盐酸与金属反应:
2Al + 6 HCl = 2AlCl3 + 3 H2↑
Mg + 2 HCl = MgCl2 + H2↑
Zn + 2 HCl = ZnCl2 + H2↑
Fe + 2 HCl = FeCl2 + H2↑ 
稀硫酸与金属反应:
2Al + 3H2SO4 = Al2(SO4)3 + 3H2↑
Fe + H2SO4 = FeSO4 + H2↑
Zn + H2SO4 = ZnSO4 + H2↑
Mg + H2SO4 = MgSO4 + H2↑
碱性氧化物 + 酸 → 盐 + 水
CuO + 2HCl = CuCl2 + H2O
CuO + H2SO4 = CuSO4 + H2O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碱 + 酸 → 盐 + 水
NaOH+HCl =NaCl+H2O
Ca(OH)2 + 2HCl = CaCl2+2H2O?
Cu(OH)2 + 2HCl =?CuCl2 + 2H2O
Fe(OH)3 + 3HCl =? FeCl3 + 3H2O
2 NaOH + H2SO4 = Na2SO4+ 2H2O?
Ca(OH)2 + H2SO4 = CaSO4 + 2H2O
Fe(OH)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盐 + 酸 → 另一种盐 + 另一种酸(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2HCl+CaCO3 = CaCl2+CO2↑+H2O
H2SO4 +Na2CO4= Na2SO4+ CO2↑+ H2O
2HCl+ Na2CO3 = 2NaCl+CO2↑+H2O
HCl+AgNO3 = AgCl↓+HNO3
H2SO4+BaCl2 = BaSO4↓ + 2HCl,
H2SO4+ Ba(NO3)2=BaSO4↓+2HNO3
2.碱的通性(具有通性的原因:离解时所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1)碱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NaOH、Ca(OH)2等碱溶液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酸性氧化物+碱 → 盐+水
CO2 + Ca(OH)2 = CaCO3↓+ H2O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SO2 + Ca(OH)2 = CaSO3↓+ H2O
SO2 + 2NaOH = Na2SO3 + H2O
SO3 + Ca(OH)2 = CaSO4+ H2O
SO3 + 2NaOH = Na2SO4 + H2O
酸+碱 → 盐+水
NaOH + HCl = NaCl + H2O
Ca(OH)2 + 2HCl = CaCl2 +2H2O?
Cu(OH)2 + 2HCl =?CuCl2+2H2O
Fe(OH)3 + 3HCl =? FeCl3 + 3H2O
2 NaOH + H2SO4 = Na2SO4+ 2H2O
Ca(OH)2 + H2SO4 = CaSO4+ 2H2O
Fe(OH)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Cu(OH)2 + H2SO4 = CuSO4 + 2H2O
(4)盐+碱 → 另一种盐+另一种碱(反应物均可溶,产物符合复分解条件)
2 NaOH + CuSO4 = Cu(OH)2↓+ Na2SO4
Ca(OH)2+ CuSO4 = Cu(OH)2↓+ CaSO4
2 NaOH + CuCl2 = Cu(OH)2↓+ 2NaCl
Ca(OH)2+ CuCl2 = Cu(OH)2↓+ Ca Cl2
Ca(OH)2+ Na2CO3= 2 NaOH + CaCO3↓
Ca(OH)2+ K2CO3= 2 KOH + CaCO3↓
Ba(OH)2+CuSO4 =BaSO4↓+ Cu(OH)2↓
Ba(OH)2+Na2SO4 =BaSO4↓+ 2 NaOH
Ba(OH)2+K2SO4 =BaSO4↓+ 2 KOH
Ba(OH)2+ Na2CO3= 2 NaOH + BaCO3↓
Ba(OH)2+ K2CO3= 2 KOH + BaCO3↓
同步题型分析
【例1】【2018年重庆市B】氢氧化钠溶液和氨水都能使酚酞溶液变红,其原因是二者的溶液中均含有一种相同的粒子是( )
A.H+ B.OH- C.H2O D.H
【例2】【2017年上海市】氢氧化钙俗称( )
A.烧碱 B.纯碱 C.熟石灰 D.石灰石
【点睛】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消石灰;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小苏打是碳酸氢钠的俗称,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
【例3】【2018年江西省】下列方案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设计
A
除去氯化铁溶液中硫酸铁
加入适量的硝酸钡溶液、过滤
B
鉴别硝酸铵溶液和硝酸镁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C
除去粗盐中混有的泥沙
加水溶解、蒸发
D
鉴别氧化钙和碳酸钙两种固体粉末
————————————
【点睛】物质溶于水有三种情况,大部分物质溶于水热现象不明显,如氯化钠;有些物质溶于水溶液的温度降低,如硝酸铵等硝酸盐;有些物质的溶于水或与水化合时溶液的温度升高,如浓硫酸、固体氢氧化钠、生石灰.
【例4】【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下表中,有关量的变化图像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
B
C
D
浓硫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
向一定质量的氧化铁粉末中加入稀盐酸
向一定质量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Zn粉
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点睛】此题为图像题,解图像题的关键是要看图像的“三点、一线”即起点、转折点、最高点;一线为平行线的具体意义。本题由沉淀不是从零点开始,说明混合物中一定不含硫酸,一定含有盐酸.溶液中含有盐酸时,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当盐酸和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
课堂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
观点
A
某物质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该物质由C、H、O元素组成
B
酸溶液能使石蕊变红
颜色发生改变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
C
碱溶液都显碱性
显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
D
氢氧化钠溶液 稀释后pH减小,硫酸溶液稀释后pH变大
溶液 稀释后pH都会发生变化
2.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碱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B.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有机化合物都含碳元素,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3.某同学在家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到学校实验室进行以下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对此粉末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
A.该粉末可能是CaCO3 B.该粉末一定是碱
C.该粉末可能是Na2CO3 D.该粉末中一定含有CO
4.类推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但如果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会产生错误的结论。下列类推 结论错误的是 ( )
①CO能与Fe203反应生成Fe,CO也能与CuO反应生成Cu
②NaOH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③有机化合物含碳元素,则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化合物
④溶液是均一稳定的,则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⑤碱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则呈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A.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⑤ D.③④⑤
5.实验室现有一瓶水垢样品,其成分为氢氧化镁和碳酸钙。已知: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g(OH)2MgO + H2O;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取12.9g水垢样品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关于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的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点剩余固体是由一种盐和一种碱组成
B.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C.图中ab间任一点(不包括a、b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D.若向c点的剩余固体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12.0-x)g
6.类比推理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合物中含不同种元素,所以含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都是化合物
B.CO2和SO2都能与碱溶液反应,所以非金属氧化物一定能与碱溶液反应
C.碱的溶液显碱性,显碱性的溶液一定是碱溶液
D.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小于4,最外层电子数为1的原子一定是金属
7.下列图示能正确表示出向碱溶液中不断加水的过程的是( )
A. B. C. D.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产生了无色气体,证明该固体一定含有CO32-
B.某无色溶液滴加酚酞试液显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的溶液
C.某溶液中滴加了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D.验证碱溶液中是否有Clˉ,先加稀盐酸除去CO32-和OHˉ,再加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出现证明含有Clˉ
9.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 )
①X+碱→盐+水 ②X+金属氧化物→盐+水.
A.HCl B.CO C.NaOH D.CaO
10.下列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均正确的是
目的
A.检验溶液是否是碱溶液
B.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之一
操作
现象
溶液变蓝
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
结论
该溶液是碱溶液
可燃物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
目的
C.除去CO中的CO2
D.鉴别浓盐酸和浓硫酸
操作
现象
两个洗气瓶中均无明显现象
甲瓶口出现白烟,乙瓶口无明显现象
结论
集气瓶中收集到的是CO
甲瓶中是浓盐酸,乙瓶中是浓硫酸
11.小华同学在复习酸碱盐知识时整理了如下网络图,“→”表示相互转化,“—”相互反应。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为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碱和盐中的各一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如果A是铁,则A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气泡,溶液变成浅绿色
B.如果B是金属氧化物,B转化为A可能是工业炼铁的原理
C.如果C溶液呈碱性,则D只能是盐
D.如果D与稀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则C只能是碱
12.下列关于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  )
A.单质:石墨、水银、液氮 B.碱:烧碱、纯碱、氢氧化铜
C.混合物:食醋、盐水、金刚石 D.有机物:蛋白质、乙醇、糖水
13.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2℃时,将甲、乙的两种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B.t1℃时,向50g水中加入甲可得80g饱和溶液,则乙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60g
C.“冬日捞碱,夏日晒盐”中的碱和盐可分别对应曲线中的甲和乙
D.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0℃,甲溶液析出晶体质量多于乙
14.工业用煤燃烧产生二氧化硫,在排放前需经处理,如图是两种除硫工艺中主要物质的转化路径(部分产物已略)。
若每1000g Ca(OH)2和NaOH的市场价格分别按0.36元、2.90元计算,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煤是不能再生的化石燃料
B.反应Ⅰ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O2+2NaOH=Na2SO3+H2O
C.“双碱法”中的NaOH可以循环使用,节约成本
D.处理相同的SO2,“钠碱法”所需的原料成本更低
15.某同学在家中找到一种白色粉末,到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与现象如下:
对此粉末成分判断正确的是( )
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钙
B.该粉末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
C.该粉末一定是一种碱
D.该粉末中含有熟石灰
16.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三种物质,它们有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若甲是氧化物则丙可能是盐
B.若甲是非金属单质则丙可能是酸
C.若甲是非金属单质则丙可能是氧化物
D.若甲是金属单质则丙可能是碱
17.下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甲、乙、丙可能依次为Fe、NaOH、CO2
B.丙物质只能是氧化物或盐
C.当乙为NaOH时,它可由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
D.当甲为一种碱时,它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能产生两种沉淀
18.甲、乙、丙、丁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常温下,它们具有如图所示关系.“﹣”表示连接的两种物质能反应,“→”表示物质转化的方向,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若甲是HCl,则丁可能是CaCl2
B.若甲是HCl,则乙和丙中可能有一个为碱
C.若甲是Ca(OH)2,则丁可能是NaOH
D.若甲是Ca(OH)2,则乙和丙中至少有一个为酸
19.小明同学归纳总结了初中所学稀硫酸的化学性质,并用“H2SO4+X→盐+Y”这种表达式进行整理。下列小明的观点错误的是(  )
选项
X的物质类别
观点描述
A

若X为NaOH,则盐为Na2SO4
B
金属氧化物
若X为MgO,则Y为H2O
C
金属
若X为Cu,则反应能够发生
D

若X为BaCl2,则生成白色沉淀
20.如图五个圆圈代表的物种物质分别是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中的某一种,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图所示,图中两圈相交部分(a、b、c、d)表示物质间反应的有关现象及反应类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X可能是AgNO3溶液
B.b处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C.c处可能生成白色沉淀
D.d处一定有白色沉淀生成
21.工业烟气脱硫就是将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硫除去,一种采用“双碱法”脱硫的工业流程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吸收塔中,NaOH溶液喷成雾状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积能充分吸收SO2
B.沉淀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SO3 + Ca(OH)2CaSO3↓+ 2NaOH
C.氧化室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氧化反应
D.上述流程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NaOH,有利于节约成本
22.下图中A、B、C、D、E、F是初中常见物质。其中A、B、C、D、E是五种不同类别的物质,D是氧化物,且D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8。图中“—”表示两端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反应条件、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D为二氧化碳,其固体可用作人工降雨
B.物质E为气体单质,有氧化性,能支持燃烧
C.物质D为氧化物,所以物质F不可能是氧化物
D.物质C属于碱,C与B物质间发生复分解反应
1.C 2.B 3.C 4.A 5.B 6.A 7.C 8.B 9.A 10.C 11.C12.A 13.D 14.D 15.B 16.D 17.B 18.D 19.C 20.D 21.C 22.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