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第一课第一次世界大战1.1.120世纪初的世界格局资本主义列强的对外扩张之路---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原因: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一些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参与世界的瓜分。美、日扩张:美西战争、“门户开放,利益均沾”日俄战争、甲午中日战争3、德国崛起:统一后的德国,工业革命起点高,多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发展迅速,实力骤增。20世纪初,德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但此时它比英国、法国抢占的殖民地少得多。4、列强瓜分非洲:(原因:非洲资源丰富,邻近欧洲,很快被欧洲列强瓜分。)英国占领东非、南非,法国占领西非,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相对较少。欧洲列强的军备竞赛1.目的: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2.典型事件:德国和英国的海军竞赛引人注目,德国向海上强国英国发起挑战,成为第二海军强国3.特点:工业革命的科技成果被应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具有巨大杀伤力的武器不断被发明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在瓜分世界和争夺霸权的过程中,欧洲列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彼此间展开了激烈的军备竞赛,并逐步形成了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三国同盟:德国(核心)、意大利、奥匈帝国三国协约:英国(核心)、法国、俄国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3、性质:帝国主义政治军事集团4、影响:造成国际关系的极度紧张,整个欧洲笼罩在战争阴云下。1.1.2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一、促使战争爆发的因素其它因素: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尖锐、军国主义盛行、极端民族主义的煽动直接原因\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二、概况1、大战爆发: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2、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德、奥匈、保、奥斯曼土耳其协约国集团:英、法、俄、意、塞、比、日、美、中等国3、主要战场:大战以欧洲为主战场,形成了西线、东线和南线三条战线。西线:英法VS德南线:塞尔维亚VS奥匈4、主要战役:马恩河战役----1914年9月,英法同德国会战,西线相持东线:俄VS德、奥匈凡尔登战役----1916年2月,德法双方共伤亡近百万,这一战役因此被称为”绞肉机”5、战争的结果:一战以1918.11同盟国集团失败而告终6、战争特点:规模空前、损失惨重、时间长7、战争性质:是列强的掠夺和侵略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8、战争影响: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9、启示:战争是灾难,我们要珍爱和平,反对战争。1.1.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1)各国人民渴求签订一份真正和平的协定1、召开背景(2)战后帝国主义力量对比变化,战胜国亟需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新秩序,以巩固自己的战胜国成果(3)战胜国处置战败国,进行分赃2、巴黎和会:时间、地点:1919年l~1919年6月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与会国:以美、英、法、意、日五国为主导的战胜国,德、奥等战败国和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地位:历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规模的缔和会议,但与会各国的地位是不平等的重点问题:处理列强在中国山东的利益问题焦点问题:如何处理德国问题性质:帝国主义战胜国重新分割世界的分赃会议。结果:1919.6.28签订了以《凡尔赛条约》为核心的一系列条约影响:确立了凡尔赛体系;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各国意图:美国:攫取战后世界领导权,利用德国制衡英国和法国英国: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利用德国和法国相互牵制法国:肢解德国,称霸欧洲大陆日本:要求确认大战期所侵占全部土地,特别要求在山东的权益合法化二、华盛顿会议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召开背景: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2、华盛顿会议:时间、地点:1921年11月美国华盛顿与会国:美、英、法、意、日、荷、比、葡、中9国结果: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1)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与独立、领土与行政完整。(2)规定了列强在全中国的商务事业机会均等等原则。影响:(1)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政策最终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2)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列强调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确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3、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体系并未能牢牢控制住德国,反而激起了德国对战胜国的巨大仇恨。尽管德国存在着领土丧失、军事上受限制、赔款等不利因素,但从潜力上讲,德国仍然是一个强大的国家。(2)华盛顿体系也未能有效地抑制日本,日本继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并准备有朝一日与美国再决高低。这一体系是极不稳固的,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辛亥革命1.2.120世纪初中国的局势一、辛亥革命前的中国局势1、政治局势:20世纪初,列强在政治上控制清政府2、经济局势:加紧对中国的掠夺。铁路是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经济领域。3、思想局势:深重的民族危机,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1)民族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2)知识分子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力量也成长起来二、辛亥革命前的准备1、思想上的准备---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迅速传播,出现了大量宣传革命的报刊书籍。号召人们起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1903年,邹容的《革命军》2、组织上的准备---革命组织和革命团体的建立(1)兴中会时间、地点、人物:1894年11月,孙中山夏威夷的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革命团体口号:“振兴中华”影响:此后,各地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中国同盟会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被选为总理。性质: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民报》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进一步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第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革命实践:同盟会成立后,一方面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另一方面频频发动武装起义。3、军事上的准备----革命党人频频发动武装起义(1)1906年,同盟会员发动萍浏醴起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2)1907年夏,光复会会员徐锡麟发动安庆起义,秋瑾在绍兴被捕遇难。(3)1907年,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共同筹划领导广西起义(4)1911年,黄兴等人领导黄花岗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1.2.2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创建导火线:四川保路运动(保护川汉、粤汉铁路的主权,“路存与存,路亡与亡”)标志:武昌起义直接原因:1911年10月9日,革命党人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时不慎发生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而来,突击搜查并逮捕了部分革命党人。革命党人决定提前起义。爆发: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的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打响了起义第一枪经过:起义军迅速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接着猛攻湖广总督衙门等地。经过一夜激战。起义部队全部占领武昌,三日内,武汉三镇光复。影响:成立了湖北军政府;后仅一个多月,全国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统治迅速崩溃。注:1911年是中国农历的辛亥年,所以,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被称为辛亥革命。成果:中华民国的创建:191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制政府——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孙中山被选为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清朝覆亡: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窃取革命果实。中国历史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评价成功: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进步探索了道路。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失败: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历史进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未完成,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必须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革命道路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混战一、北洋政府的统治①迁都:将临时政府从南京迁往北京;1、袁世凯统治措施政治上:②改组内阁,委任自己的亲信为内阁总理;③胁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全面控制国会;④成为正式大总统后,解散国会;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责任内阁,公布《中华民国约法》;颁布《大总统选举法》军事上:①扩张武力,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②镇压革命党人反抗外交上:①擅自签订合同,向列强借款。②投靠日本,接受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2.袁世凯复辟帝制:(1)概况: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改国号中华帝国,定1916年为洪宪元年。(2)国人反应:各阶层人士群起反对,声势浩大的护国运动很快席卷南方多个省份。(3)结果: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撤销帝制;6月,袁世凯郁郁而死。失败说明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必将遭到历史惩罚。二、军阀割据混战皖系军阀1.军阀分裂: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很快分裂直系军阀争夺北京中央政权和各省地盘激烈角逐(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政局动荡不安)奉系军阀2.影响:①这一时期的中国出现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整个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②各派系轮流控制政府,政局动荡不安。③长年的战争,造成社会秩序一片混乱,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综合探究一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一、感受“多元一体”1、中华民族大家庭:自古以来,中华大地上生活着许多不同和族群。今天的中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大家庭。2、中华民族的形成历程华夏族夏商周三代(先秦时期):汉族的前身是华夏族中华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中华”一词出现。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相互交流汇聚,不断交融,逐步形成和发展成为共同的中华民族。梁启超,首次使用“中华民族”一词。后来,人们用“从多元走向一体”形容中华民族的形成二、探究“驱除鞑虏”1、民族意识觉醒的背景:亡国灭种的严重民族危机极大地激发了民族意识的觉醒。2、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1)资产阶级维新派:甲午战争后,保国保种呼声高涨,康有为等发起成立保国会。(2)资产阶级革命派:①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使革命派认识到要实现民族富强,必须推翻清政府的专制统治。②1905年,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三、走向“五族共和”(含义:“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把中国各族人民看作一个整体)1、背景:在反帝反专制的斗争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将全民族的力量团结在一起,才能抵御外侮,防止列强瓜分中国。2、形成过程:(1)梁启超提出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2)孙中山把矛头指向清朝专制统治,主张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平等(3)辛亥革命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现代中华民族观念的初步形成。第二单元第三课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3.1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政治混乱的局面之中。2、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启发国民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民的独立人格,彻底荡涤封建旧文化的毒害,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不仅要进行政治革命,还需要思想革命: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彻底批判)二、新文化运动的概况1、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2、旗帜口号:民主、科学3、代表人物及贡献: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陈独秀:创办《新青年》;主张白话文、建设新文学胡适:主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李大钊: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辛辣的笔锋揭穿了几千年来专制统治的真面目。鲁迅对旧道德、旧礼制的批判最为猛烈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他们参与《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工作。他们都认为,要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4、宣传阵地:《新青年》(这些知识分子在《新青年》上发表一系列文章,号召打倒孔家店,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猛烈进攻。由于他们的文章均发表在《新青年》上,所以《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是当时进步知识分子云集之地。早期的北京大学缺乏研究氛围,教师思想保守,不少学生把上大学作为走上仕途的敲门砖。蔡元培担任校长后,锐意改革,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理念,提倡“学术思想自由”,聘请具有新思想的学者任教,北京大学的面貌大为改观。后来,《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由上海迁往北京,在北京大学形成了一个以《新青年》编辑部为核心的新文化阵营,新文化运动得到迅猛发展。)6、主要内容:(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系统提出了文学革命的主张,倡导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不仅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还号召推倒陈腐、雕琢、迂晦的旧文学,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鲁迅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以辛辣的笔锋揭穿了几千年来专制统治的真面目。鲁迅对旧道德、旧礼制的批判最为猛烈。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1、新文化运动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革新运动(性质);2、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3、人们的思想,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从而更加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整个社会。①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②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全面否定或肯定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较百家争鸣与新文化运动的异同同:形成背景:都是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百家争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文化运动处在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时期。参与者和领导者:都是知识分子形成原因:都是文化碰撞的结果。百家争鸣是当时中国境内的地域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新文化运动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结果: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异:性质:百家争鸣是在奴隶社会末期兴起的思想大变革运动,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新文化运动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兴起的宣扬西方思想的运动,他们反对封建思想,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百家争鸣的思想根源来自中国文化自身,并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而新文化运动彻底否定中国的传统封建专制文化,有“全盘西化”的倾向。百家争鸣是在创造文化,儒家学说、法家学说等由此诞生;而新文化运动是在传播文化,传播了西方的民主、科学思想。2.3.2五四运动一、五四运动的背景中国作为战胜国参与巴黎和会,列强拒绝中国的多项正当要求,并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二、五四运动的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三、五四运动的概况1、爆发:时间:1919.5.4地点:北京先锋:学生斗争方式:示威游行第一阶段口号: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惩办卖国贼曹、陆、章第二阶段时间:1919年6月初起中心:上海主力:工人阶级 内容: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结果:取得初步胜利2、特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其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3、结果:取得了初步胜利,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四、五四运动的意义1、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性质);2、中国的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3、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3.2.3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条件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共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②1920年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③毛泽东在《湘江评论》上热情歌颂十月革命。2、工人阶级的成长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阶级基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为中共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3、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1920年夏,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陈独秀在上海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随后,北京、长沙、武昌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其后,全国多地也建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共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二、中共一大召开1.时间、地点:1921年7月23日,上海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2.会议内容: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通过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当选中央局书记)陈独秀没有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什么被选为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中影响很大,名望很高。陈独秀领导的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大量工作。3.会议意义: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不是偶然的,是适应近代以来中国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是近代历史选择的必然结果。第四课开辟革命新道路的艰难历程2.4.1第一次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1、背景:(1)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内和平与统一,成为人们的普遍愿望(2)国民党:需要寻求新的力量的支持,需要将国民党建设成为一个有力的政党(3)共产党:力量还比较弱小,应该联合其他革命党派,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共三大的召开----制定国共合作的方针1923年广州内容: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政治、组织、思想上保持独立性(共产党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2、合作的实现---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1月广州主要内容:大会通过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军阀的主张,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影响: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革命统一战线建立。3、合作的成果:(1)黄埔军校的创建: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创建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特点:这是一所新式军事政治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领导人:孙中山任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后期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作用: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2)北伐胜利进军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他很重视林业建设,植树节3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日二、北伐战争1.广州国民政府的成立:为了统一全国,1925年,国民党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计划北伐。2.北伐战争:1926年开始性质: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目的: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三大军阀势力北伐路线:一路向两湖进攻,一路取闽浙,一路直趋江西北伐成果:在湖北贺胜桥等地,国民革命军击溃了军阀吴佩孚的主力,迅速占领武汉三镇;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攻占了南京,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基本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扩展到长江流域)。北伐英勇部队: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铁军”)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北伐战争是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正义战争制定正确的北伐方针,目标明确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共两党齐心协力广大官兵英勇作战,共产党员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结果:1928年12月,东北保安司令张学良通电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了全国。合作破裂:1927年蒋介石等人发动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宣告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四、国民革命运动的历史意义和教训1.意义: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人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这次运动宣传了共产党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扩大了共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在运动中,共产党开始掌握了一部分革命武装。广大群众也经受了一次革命洗礼,为革命的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2.教训: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坚持党对革命的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2.4.2工农武装割据一、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江西南昌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二、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1.目的:为了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2.内容:会议确立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论断。三、秋收起义:1927年9月湘赣边毛泽东攻打长沙1、结果:攻占了一些县城,但损失严重,失败2、意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四、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1.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①背景:秋收起义中,因敌人力量过强,起义军损失较大,毛泽东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②建立:1927年底,毛泽东率部转战千里到达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2.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①思想理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内容: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②实践:各地共产党人纷纷领导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到1930年,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多块革命根据地。(中央革命根据地面积最大)③意义: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下进行的革命理论的创新,开创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927年,毛泽东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a.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b.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随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最后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五、土地革命1.目的:为了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2.内容:中国共产党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打土豪,分土地”)3.影响:土地革命开展后,各根据地出现了分田分地的景象。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激发了农民的革命热情。2.4.3红军长征一、红军长征的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背景:(1)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大为震惊。从1930年开始,国民党调集军队,对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多次“围剿”,企图消灭红军,但均遭失败。(2)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分几路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中共中央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二、红军长征的时间: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三、红军长征的经过:瑞金(1934年10月)→冲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解放遵义城(1935.1,召开遵义会议)→四渡赤水(打乱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同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会师)→三大主力甘肃会师(1936年10月,红四、二方面军先后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四、遵义会议:1935年1月,贵州遵义(伟人崛起)内容:集中解决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纠正了博古等人“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后,成立了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意义: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列举史实说明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崛起的原因a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重要论断;b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决定放弃攻打城市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随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毛泽东带领工农革命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最后找到了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d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的危急关头,果断建议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在革命实践中证明了其正确性。五、长征精神:坚定信念、忠于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献身精神;勇往直前、排除万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综合探究二历史地认识多样的发展道路一、新的发展道路新在何处俄国首创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济模式的新:俄国:国家全面而细致地干预经济——计划经济阶级力量的新:俄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指导思想的新:俄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二、新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国情不同,发展道路不同)一战后俄国通过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因为工业比较发达,工人阶级力量强大土耳其通过凯末尔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为民族工业落后,工人阶级力量弱小二战后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印度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三、怎样认识中国发展道路的选择(1898年)(1911年)(1915年)1.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探索的特点: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层面的深入探索的共同点:①都倡导向西方学习;②都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一定作用2.向俄国学习:1927年8月的南昌起义、1927年9月的秋收起义都是攻打大城市(城市中心论)结果都失败,城市中心论不适合中国国情3.中国特色革命道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红军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在农村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道路。第二课中国抗日战争3.2.1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日本发动战争的原因1、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帝国主义道路,多次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历史原因)2、日本卷入经济危机,为转嫁危机,缓和国内矛盾,加快了对中国侵略掠夺的步伐(根本原因)3、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4、国民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不抵抗政策,正在忙于剿共,对日本蓄谋已久的战争未做好准备二、日本侵华初期的主要侵华事件1、九一八事变时间、地点:1931年9月18日夜中国东北沈阳经过: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按预谋炸毁了沈阳北郊柳条湖村附近一段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日本以此为借口,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发动进攻,并炮击沈阳城,制造了“九一八”事变。结果:此后,日军长驱直入,不到半年时间,占领了东北三省。影响:九一八事变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2、“一·二八”事变1932年1月,日军进攻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第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指挥下奋起抵抗,多次击退日军进攻。伪满洲国傀儡政权的建立:日本在1932年3月9日,溥仪为“执政”,郑孝胥为“国务总理”,年号“大同”。华北事变:占领东北后,1935年日本又将侵略魔掌伸向了华北,日军在华北不断制造事端,令人欲使“华北独立”,以图直接控制华北,将华北从中国分割出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领导一二?九运动《义勇军进行曲》背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20世纪30年代广为传唱的原因:因为这首歌唱出了时代的声音,民众情绪被激荡起来。人们迫切希望国共两党紧密合作,一致对外,拯救国家和民族危机。新的长城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一二?九运动原因:华北事变及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经过: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游行示威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性质:青年学生的爱国运动意义: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四、西安事变时间、地点:1936年12月12月西安人物:张学良、杨虎城目的:逼蒋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背景:①日本欲使“华北独立”,将其从中国分割出去?②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③张学良、杨虎城多次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均遭到拒绝。共产党态度: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结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意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至此,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3.3.2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一、“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经过: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卢沟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起进攻,驻守当地的第二十九军奋起还击。这就是“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结果:7月底,平津沦陷标志: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二、淞沪会战(1937年8月---11月)1、概况: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妄图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中日军在上海及其周围地区展开了长达三个月的淞沪会战。2、结果:11月,上海沦陷。日军接着向南京进犯,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三、日军在中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滔天罪行1、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13日,南京失陷,日军野蛮残杀中国军民,至少30万中国平民和俘虏被杀害。2、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七三一部队---日军用健康的中国人做试验,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为了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日本侵略者竟用健康活人代替动物做试验。他们在长春、广州等地建立大型细菌战基地和工厂,形成了巨大的细菌战网络。他们还在湖南常德、浙江宁波等地投撒细菌弹,使几十万中国民众死亡。)注:(七三一部队是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哈尔滨组建的细菌战秘密部队,是一支灭绝人性的部队。)3、轰炸后方城市日军对重庆、成都、昆明、延安等地进行轰炸和封锁,使当地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4、实行三光政策对占领区的抗日根据地展开反复的“大扫荡”,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在河北制造“潘家峪惨案”注:抗日战争:1931年---1945年,历时14年,始于九一八事变,这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全国性的抗日战争:1937年---1945年,,历时8年,始于七七事变,这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过程提出:华北危急时,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初步形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内战基本结束,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正式形成: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了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3.2.3全民族的抗战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1、背景:“七七事变”后,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时刻,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共关系进一步改善。2、1937年7月8号,中共通电全国,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把侵略者驱逐出中国(全民族抗战);1937年7月17号,蒋介石发表讲话,明确表示准备抗战。3、9月22日,国民党公布了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七七事变后不久,国共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时间1924—1927年1937—1945年目的打倒列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抵抗日本的侵略标志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37年9月《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统一战线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的运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二、全民族抗战根据国共合作协议,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态势。1、正面战场平型关大捷:1937年9月八路军115师成果:歼灭日军1000多人,缴获大量武器和军用物资意义这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国民党军队歼灭日军一万多人意义: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敌斗志。敌后战场(1)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深入敌人后方,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前线。(2)反扫荡:针对敌人的“扫荡”和包围,根据地军民采用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粉碎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扫荡”。(日军集中兵力对敌后根据地,实行“囚笼政策”)(3)百团大战:面对敌人的封锁,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先后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广阔的地域,通过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摧毁日伪军的据点,向敌人发动大规模攻击,史称“百团大战”。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援为什么说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军队斗争与民众斗争、前方斗争1、抗日战争开辟了两个战场:一个是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一个是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两者相互配合、协调2、除了正规军队的作战,人民群众也积极踊跃地组织军队抵抗日本侵略者,在斗争中广泛地开展伏击战、地雷战、地道战等游击战,冀中回民支队积极参与使敌人闻风丧胆,此外爱国华侨也以各种形式支援祖国的抗战。3.3.4抗日战争的胜利加速日本投降的因素1、世界各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1)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协同作战(美国飞虎队到中国参加对日作战)(2)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与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通过来华参战、提供物资援助等方式,参与、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白求恩)2、抗战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战场,同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3、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两颗原子弹,加速了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的进程。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一系列胜利二、抗日战争的胜利1、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1945年9月2日,在东京湾“密苏里”号军舰上举行了日本向盟军(中美英苏)投降签字仪式。---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结束(9月3日,被定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3、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受降仪式在南京举行4、1945年10月25日,台湾光复。(1)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1684年,康熙设立台湾府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成为中国的一个行省(2)台湾沦陷:1894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列岛(3)台湾光复:前提:抗战胜利、日本投降法理依据:1941年《中国对日宣战布告》1943年《开罗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1945年8月《日本投降条款》回归时间和标志:1945年10月25日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典礼三、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1.根本原因: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团结抗战2.关键因素:中共始终坚持抗战到底,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3.海外华侨和爱好和平的世界各国人民支持和援助4.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国民党爱国将士的英勇奋战5.国内抗日武装力量的英勇作战6.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协同作战7.性质:中国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得到广泛支持8.中国人口众多,地大物博;日本人口少,资源匮乏,国土狭小……四、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重新崛起和复兴的起点)国内意义: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国际意义: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与扩大3.3.1大战全面爆发大战的背景1、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三国结成轴心国阵营2、《慕尼黑协定》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顶峰,极大地改变了欧洲格局,加速了大战的爆发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直接原因:德国、日本为了摆脱经济大危机,走上法西斯道路其他原因:英国和法国采取绥靖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经过: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突袭波兰,波兰军队败退,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2)法国战役(1)背景:侵占北欧:1940年,德国先后占领了丹麦、挪威等北欧国家攻打西欧:在攻打法国之前,德国先向荷兰、比利时发起进攻,并绕过了法国布置在法德边界上的马奇诺防线,直接进入法国境内。(2)结果:1940年6月法国兵败国降德国能迅速占领德国采取闪电战,速战速决;众多欧洲国家原因绥靖政策助长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气焰;波兰、法国等国家备战不足、战术落后;……(3)英勇抗争---在英国支持下,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3)不列颠之战①概况:1940年7月德国对英国发动大规模空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②意义:这是希特勒发动世界大战以来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是德国空军的第一次重大失败。三、轴心国军事同盟正式形成1940年9月,德意日缔结《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军事同盟正式形成。3.3.2德国进攻苏联和日军偷袭珍珠港一、苏德战争德国对英国的进攻受挫;1.背景进攻苏联是德国的既定计划;苏联向西扩展疆域,引起德国的不满。2.经过(1)爆发:1941年6月22日,德军入侵苏联,苏德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2)战争初期:德军势如破竹,苏军节节败退,苏联失去150万平方千米土地原因:德军:准备充分,现代化战争经验丰富,采用闪电战术。苏联:①领导人对形势的估计错误②战略战术失误:对德国进攻估计错误,战备迟缓;③武器性能相对落后④缺乏有能力的指挥员(大肃反运动)(3)莫斯科保卫战①概况:1941年10月,德国集中180万人,坦克1700辆,火炮和追击炮1.4万余门,飞机1390架,开始全面进攻莫斯科,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②苏联取得莫斯科保卫战争胜利原因苏联:①苏联军民同仇敌忾;②情报准确,日本不会在远东夹攻苏联;③借助天时地利抓住战机大举反攻,防御得当,保障有力。德国:①侵略战争,引发对方顽强抵抗;②决策上过于乐观,战略准备不足。③莫斯科严冬寒冷,使德军战斗力锐减③莫斯科保卫战的意义: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击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宣告了希特勒“闪电战”的破产。二、日军偷袭珍珠港1、背景(原因):(1)日本将扩张步伐迈向英、美控制下的东南亚地区;(2)为排除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对日本进行武力干预的可能性,日本决定除掉美国的太平洋舰队2、经过: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重创毫无准备的太平洋舰队。3、结果:偷袭珍珠港成功后,日本开始进攻南太平洋上的各国。不到半年时间,日军占领了东南亚和西南太平洋地区300多万平方千米的他国领土----日本军国主义扩张达到顶峰4、影响:美国对日本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的盟国德国、意大利也对美宣战;随着美英等二十多个国家对日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此后,苏、美等国并肩作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第四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与胜利3.4.1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大战的转折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1.背景:①苏德战争爆发后,美英苏对外关系的变化②《大西洋宪章》的发表,为后来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奠定了基础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二战发展成为真正的世界大战根本原因:德、意、日不断扩大的野蛮侵略战争,给许多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使法西斯势力成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力量的共同敌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建立。意义:大大增强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鼓舞了世界人民的斗志,从根本上扭转了二战的战局,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二.二战的转折性战役1.中途岛海战(太平洋战场)(1)背景:①1942年4月美国舰载飞机轰炸日本本土,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仍对日本构成威胁;②1942年,日本陆军的三分之二以上陷于中国战场,无力在陆上发动新的进攻,只得寄希望于海军,以巩固并加强日本的海上优势,彻底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2)概况:1942年6月,野心膨胀的日本再次进攻美国太平洋舰队的前哨基地和珍珠港的屏障一中途岛。双方展开海空大战。(3)影响:日军惨败,从此丧失了太平洋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太平洋战争出现转机。2.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德战场)(1)背景:①斯大林格勒是连接苏联欧洲部分南北水路交通的枢纽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希特勒为使德国避免两线作战的窘境,决定先集中力量打垮苏联。(2)经过:苏德战争中,德军于1942年7月发动了更大的攻势。德国军队横扫苏联西南地区,逼近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并进行大规模轰炸。(3)意义:斯大林格勒战役不仅是苏德战争的根本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原因:轴心国损失了大批主力部队,这改变了双方的力量对比;给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各国人民巨大的鼓舞;苏军开始进入战略反攻。)3.阿拉曼战役(北非战场)地点:埃及的阿拉曼交战双方:英军与德意联军意义:北非战场的转折点结果:德军战败,不久投降,1943年5月,北非战事结束。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投降。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新组建的意大利政府对德宣战。四.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时间\地点1943年11月埃及开罗1943年11月底至12月初伊朗德黑兰参加国美英中美英苏主要内容讨论了三国在缅甸配合作战着重研究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和战后处置日本的问题;以及战后处置德国等问题成果会后发表《开罗宣言》,将进行诺曼底登陆,开辟欧洲规定中国领土归还中国第二战场;苏联将发动大攻势配合作用利于三国协同对日作战加强了三国联合对德作战背景①盟军在三大战场转入反攻,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性转折②为加强合作、协调行动并商讨战后世界安排问题《开罗宣言》的发表对中国的特殊意义:开罗会议是中国第一次正式参加反法西斯大国首脑会议,它表明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开罗宣言》成为战后处理日本问题的重要法律依据,为中国战后收回被日本侵占的领土提供法律依据五、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6日凌晨法国诺曼底参与部队:以美、英、加拿大等国组成的盟军结果:盟军成功登陆,建立起向德国腹地进攻的战线。意义: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此次成功登陆,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重要转折点,加速德国法西斯的灭亡,加快了战争的最后胜利。3.4.2雅尔塔会议与德日投降一、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会议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1.背景:法西斯德国失败已成定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在望。2、时间、地点、国家:1945年2月,苏联的雅尔塔,苏美英3、会议内容:①三国将共同击败德国,迫使它无条件投降;②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两三个月内,苏联将参加对日作战。③就战后成立联合国的问题进行了讨论。4、影响:(1)雅尔塔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次重要的国际会议,它的一系列决定有利于维护战后世界和平。(2)但是,三大国在许多问题上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他国的权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政治色彩。这些对战后的世界格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依据雅尔塔会议原则战后重新瓜分世界,逐步形成美苏争霸的格局。二、德国的战败雅尔塔会议后,盟国对德国最后总攻(1945年春);1、背景:苏联军队从东线越过波兰语德国的国界进入德国、美英军队从西线进入德国。2、柏林战役--1945年4月,对德最后一战4月30日,苏联红军把红旗插上了德国国会大厦主楼的圆顶上,苏军攻克柏林。----宣告德国法西斯的失败。3、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场战事结束(5月9日成为欧洲解放胜利日)三、日本投降时间、地点:1945.7,苏美英,德国波茨坦1、波茨坦会议内容:重申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以中美英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2、盟国的进攻1945年8月上旬,美军先后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各投下一颗原子弹。加速日本投降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出兵东北中国对日猛烈反攻3、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军投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以反法西斯同盟国的胜利宣告结束。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原因1、战争的正义性。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战争遭到了包括本国反战力量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强烈反对。2、(根本)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协调了反法西斯各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的行动,充分地发挥了人力、物力、财力优势,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3、反法西斯国家团结战斗,共同对敌。4、世界各国人民为赢得战争的胜利同仇敌忾,浴血奋战。人民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力量。五、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影响1、性质:二战是一场世界人民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2、影响:(1)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战争浩劫,它的规模和破坏程度远远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次战争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受苏联的影响,二战后世界上诞生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促进了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打击了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推动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殖民体系开始崩溃。二战结束后,一些战时的军用技术迅速转为民用,促进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与发展。综合探究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一、回顾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1、中国抗日战争: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战场是开始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伤亡最大的战场。中国人民用自己的英勇战斗,赢得了民族的解放,更赢得了世界的尊敬。2、中国军队赴缅作战:1942~1945年,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中国军队组织赴缅远征军与日军作战,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的日本侵略军,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比较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两次世界大战中国地位变化:由列强支配、国家利益被任意践踏的弱国转变为初步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三、明确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列举史实1、中国坚持抗战14年,付出了伤亡3500多万人的代价,有效地削弱和牵制了日本法西斯的力量,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2、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为盟军收复缅甸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战场成为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3、中国的抗战使日本未能与德国实行有效的军事合作,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有力地支援了反法西斯同盟国;4、中国在开罗会议等一系列重大国际会议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国。总结---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在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战场,始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英勇抗战,历时最长、牺牲最大,对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第四单元第一课两种命运的决战4.1.1内战的爆发一、两种不同的建国主张1.背景:抗战胜利后,人们普遍期待和平建设国家;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选择2、中共七大---中国共产党主张:争取和平、民主(1)时间、地点:1945年4月底至6月初,延安(2)内容:要竭尽全力去争取光明的前途,反对黑暗的前途。大会还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国民党六大---国民党:坚持一党专政(1)时间、地点:1945年5月,重庆(2)内容:消灭共产党,维护一党专制,甚至不惜使用武力。二、重庆谈判1、目的:国民党:一方面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共产党:为了表明中国共产党和谈的诚意,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时间、地点、人物:1945年8月重庆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蒋介石3、成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内容: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迅速召开由各党各派代表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解放区政权问题、国民大会问题以及军队整编问题在谈判中未能达成协议。4、意义:迫使国民党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为中国实现和平民主带来一线曙光;使共产党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动;戳穿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使人民认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本质;为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政治协商会议1、目的:协商国是,讨论和平建国方案2、时间、地点、参会者:1946年1月,重庆,各党各派代表3、成果:通过了一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四、内战全面爆发(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1、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进攻解放区2、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国民党:“全面进攻,速战速决”,全面进攻解放区(1)内战初期的战略方针共产党: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作战原则,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内战初期的结果:共产党虽然失去了一些地方,但歼灭了大量敌人,在战场上逐渐占据主动地位,到1947年2月,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3、国民党的重点进攻(1)概况: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延安,而当时在陕北的解放军只有四万余人。共产党主动撤离延安,保存实力。(2)转战陕北: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转战陕北。解放军西北野战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采取“蘑菇战术”,不断打击敌人,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3)国共双方力量对比的转化:经过一年多战斗,国民党军队不断损兵折将,解放军和国民党军队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解放军人数增加到195万,国民党军队减少为373万。共产党从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4.1.2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一、国统区与解放区的比较1、国统区(1)概况:内战爆发后,国民党不仅在军事上失利,政治上孤立无助,经济上也陷入崩溃的境地(2)影响:国统区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工厂倒闭,人民苦不堪言,老百姓大失所望,掀起“反内战、反饥饿、反迫害”的民主运动,形成解放战争的第二条战线。------失民心2、解放区---土地改革(1)文件:1947年10月10日,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2)内容: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3)作用:土地改革后,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得到激发,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普遍掀起支援前线的热潮。------得民心战略反攻1、标志: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影响:刘邓大军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拉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三、战略决战:三大战役1、背景:随着解放军在各战场不断取得胜利,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2、概况: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先后进行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时间:1948年9月-11月,歼敌:共歼灭国民党军47万余人战况:先占锦州,断敌退路,后取沈阳,最后解放东北全境淮海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敌: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战况:以徐州为中心进行决战,人民群众支援,基本解放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平津战役时间:1948年11月-1949年1月歼敌: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战况:分割包围北平、天津,北平和平解放,华北全境基本解放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3、影响: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三大战役大大加快了解放战争全国胜利的到来。四、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因素1、政治:共产党加强民主建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国民党统治腐败,一党专政。2、军事:解放军英勇善战,并且运用了正确的战略战术;国民党指挥失误,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美国援助断绝。3、经济:通过土地改革激发了广大人民的积极性,纷纷参军参战;国统区经济则陷入崩溃境地。4、社会(人民):共产党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国民党的统治不得人心,处境孤立。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时间、地点:1949年3月河北平山西柏坡2、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开始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总任务: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3、意义: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准备二、北平和谈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1、背景: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在1949年元旦发出“求和”声明。2、目的国民党:缓兵之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全中国,企图划江而治。共产党: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迅速实现和平。3、概况:1949年4月,国共双方代表在北平举行和平谈判。4、结果: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三、渡江战役——夺取全国胜利1、背景:(1)三大战役后,人民解放军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2)1949年4月,北平谈判中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2.概况(1)战线:东起江苏江阴,西至江西湖口。(2)过程:①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迅速崩溃。②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残余势力退守台湾3.意义:国民党政权覆灭,加速解放全国的步伐。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1、参与者: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等2、内容:(1)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性质),规定国家名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2)决定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3)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委员,组成中央人民委员会;(4)确定国旗(五星红旗)、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国徽(1950年)3、意义:拉开了筹建新中国的序幕五、开国大典——新中国的诞生时间:1949年10月1日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内容:①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②接受《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③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本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1)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2)中国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3)结束了旧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4)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六、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综合探究四回顾近代中国的百年历程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自1946年持续三年的解放战争,如渡江战役。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国开始遭受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抗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如金田起义、武昌起义。选取这几个历史事件作为浮雕的主题:这几个历史事件不仅是历史的转折点,而且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在推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历史人物的确在社会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因素。人民群众在创造、传承文明以及历史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社会变革成功的基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人们的探索与抗争为什么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①没有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改革或革命。②没有充分发动人民群众。③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在新民主义革命时期,又为什么能取得最终的成功?①从国情出发,走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②无产阶级以独立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发挥主力军作用。③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有了科学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⑤充分发挥人们群众的力量。⑥团结一致,共同反抗侵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