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华东师大版九年级科学上册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 1.往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粒,如图是反应过程中某物质的质量随加入锌粒的质量变化关系,则这种物质不可能是( ) A.溶液中的水 B.生成的铜 C.生成的氯化锌 D.参加反应的氯化铜 2.为预防自行车生锈,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A.车架表面喷涂油漆 B.钢圈表面镀防护金属 C.露天放置,日晒雨淋 D.链条表面涂机油 3.根据实验操作所绘制的图像中,正确的是( ) A.图①是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 B.图②是用一定量的木炭还原氧化铜,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图③是向等质量的金属镁和铝中加入足量且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关系 D.图④是向久置空气中的溶液中加入盐酸,生成的质量与加入盐酸体积关系 4.类推是科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①铁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所以也能置换出硫酸钠溶液中的钠 ②Na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所以Cu(OH)2也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③NH4Cl不能与碱混合使用,所以KNO3也不能与碱混合使用 ④常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检验Cl-,所以也可用这两种溶液鉴别SO42-和Cl- 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③ C.只有②③ D.①②③④ 5.把一些锌粉放入和的混合溶液中,完全反应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体产生,根据以上现象,得出正确结论是( ) A.滤渣中一定有、、 B.滤渣中一定有、,可能有 C.滤渣中一定有、,可能有 D.滤渣中一定有,可能有、 6.把铝箔放入CuCl2溶液中,铝箔表面覆盖了红色物质,一会儿又有大量气泡冒出。同学们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猜想、实验,其中没有科学依据的是 ( ) A.甲同学推测气体是氢气 B.乙同学猜想CuCl2溶液呈酸性 C.丙同学认为气体是氨气并检验 D.丁同学认为红色物质是铜并检验 7.将一定质量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Cu(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根据实验分析,以下结论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顺序:M>Cu>Ag B.滤渣中一定含有Ag和Cu C.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阳离子和Cu2+ D.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 8.质量相等的两种金属a和b,它们都能与稀硫酸发生反应并产生氢气,反应情况如图所示,则下列有关a、b的活动性和参加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 ①a比b活泼 ②b比a活泼 ③酸不足 ④酸过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物质中都属于导体的是() A.金属 大地 石墨 B.陶瓷 湿木材 橡胶 C.玻璃 花生油 大地 D.空气 水银 塑料 10.下列实验进行中的现象或实验原理正确的是( ) A.U型管内液面左高右低 B.小气球变瘪 C.白磷始终不燃烧 D.验证Fe、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 二、填空题 11.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____。 ①铁和稀硫酸②石灰石和盐酸③氯化钠和水④氧化钙和水 12.实验室的某一废液中含有Cu(NO3)2、NaNO3和AgNO3三种溶质。小明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来分离、回收废液中的金属铜和银。根据以下实验过程和现象回答问题: (1)加入适量铜粉后,废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滤液D中的溶质有 。 13.为探究金属A、金属B、金属银的活动性顺序,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1:将金属A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金属A表面有红色金属B析出 实验2:将金属B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金属B表面逐渐变为银白色。 由本实验可得出,这三种金属中_______的活动性最强; 14.运用金属活动性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的化学性质 。(填“活泼”或“不活泼”); (2)将一定量的锌粉加入到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是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15.铁粉和硫粉以适当的质量比混合,堆放在石棉网上,然后用烧红的玻璃棒一端接触混合物,这时部分混合物迅速变红热状态,撤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冷却后得到一种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 (1)该黑色无磁性的固态物质在物质分类上属于___________(选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2)铁与硫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选填“吸热”、“放热”或“既不吸热也不放热的”)。 三、探究题 16.一般不用K、Ca、Na等活泼金属来置换盐溶液中的其他金属元素,这是教科书上的一句话.小科对此进行了思考,并查阅资料,对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Na+2H2O═2NaOH+H2↑ (提出猜想)猜想一: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会有铜生成. 猜想二: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的沉淀只有氢氧化铜. (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如表所示 实验编号 钠块大小 硫酸铜溶液 实验中产生沉淀的现象 ① 绿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绿色沉淀 ② 绿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③ 豌豆大小 稀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 ④ 豌豆大小 浓溶液10ml 产生蓝色絮状沉淀,并出现黑色固体 小科咨询老师后得知蓝绿色沉淀为碱式铜盐. (实验结论)(1)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 色固体生成,由此判断猜想一错误. (2)实验①中观察到的沉淀是蓝绿色的,由此判断猜想二也错误. (实验反思) (1)实验中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的原理是 . (2)由上述实验可知,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 . (3)为了用钠置换硫酸铜中的铜元素,小科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方案一: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在干燥的空气中加热. 方案二:把钠块和无水硫酸铜直接混合,隔绝空气加热. 请从两个方案中选出合理的方案,并说明理由. . 17.“五一”假期,小兵对“锌与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a.可能与硫酸的质量分数有关;b.可能与锌的形状有关. 设计并实验:小兵用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和不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编号 硫酸的质量分数(均20mL) 锌的形状(均取1g) 氢气的体积(mL) ① 20% 锌粒 31.7 ② 20% 锌片 50.9 ③ 30% 锌粒 61.7 ④ 30% 锌片 79.9 (1)小兵用下图装置收集并测量氢气的体积,其中量筒的作用是_________ ,氢气应从_________ (填e或f或g)管通入. 收集证据:(2)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 得出结论:(3)结论是_____ ___ _ . 四、简答题 18.黄铜是一种铜锌合金,已知铜与盐酸、稀硫酸都不反应。某兴趣小组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取10克样品放入烧杯中,再取60克稀硫酸分六次加入烧杯中,经充分反应,实验数据如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第六次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10 10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的质量(g) 9.35 8.7 8.05 7.4 6.75 6.75 (1)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写出计算步骤) (2)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多少?______ (写出计算步骤) 19.铝箔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包装材料,放置久了,其银白色光泽会变 暗淡,故又称假银箔。小柯用放置很久的铝箔与稀盐酸反应,如图横坐标表示反应时间,根据图像判断,纵坐标可以表示的信息是___,并作出解答。 20.用不纯的锌片(杂质不参加反应)与稀硫酸反应,六次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计算结果均取整数) 次数 1 2 3 4 5 6 加入锌的质量(g) 2 4 6 8 10 12 稀硫酸的质量(g) 60 60 60 60 60 60 生成的硫酸锌的质量(g) 5 15 17 17 (1)将第2次和第5次实验产生的硫酸锌的质量填在上表中; (2)在下图中画出硫酸锌与锌的质量函数关系的曲线; (3)若将(10+m)g这种锌片放入60g这种稀硫酸中,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______g; (4)该实验所使用的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21.Cu与Zn的合金称为黄铜,有优良的导热性和耐腐蚀性,可用作各种仪器零件.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测定某黄铜的组成,取10g该黄铜样品于烧杯中,向其中分5次加入相同溶质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使之充分反应.每次所用稀硫酸的质量及剩余固体的质量记录于下表: 加入稀硫酸的质量(g) 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g) 第1次 10 m 第2次 10 7.4 第3次 10 6.1 第4次 10 5.6 第5次 10 5.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从以上数据可知,最后剩余的5.6g固体的成分是 ;表格中,m= (2)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3)计算所用稀硫酸中硫酸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2.铝、铁、铜、银是常见的金属。 (1)铝比铁活泼,但铝在空气中比铁稳定,原因是 。 A.铝的密度比铁小 B.铝在地壳中含量比铁高 C.在空气中铝的表面能够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 (2)用Fe、Ag和 溶液可以一次性验证Fe、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在托盘天平的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两只烧杯中分别注入相同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的盐酸和稀硫酸,天平平衡。若向左边烧杯中投入少量的锌粒,向右边烧杯中投入等质量的镁条,待充分反应后,发现锌粒和镁条全部溶解,则天平指针 偏转(填不或向右、向左)。 23.日常使用的金属材料,大多数属于合金。黄铜是以锌作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合金。 (1)赤铜(Cu2O)是我国古代制取黄铜的一种原料。Cu2O中铜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2)弹壳的黄铜只含有锌和铜。将22 g弹壳放在盛有100 g稀硫酸的烧杯中(硫酸足量),当弹壳不再溶解后,烧杯中混合物的质量是121.8 g。计算: ①产生氢气的质量。 ②弹壳中铜的质量。 ③反应后所得溶液中ZnSO4的质量分数(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4.现有铜与金属镁、铁、锌中的一种组成的混合物,现欲测定其组成。 (查阅资料)镁、铁、锌皆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且生成+2价的可溶性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实验步骤及数据)取该混合物粉末8.0 g放入烧杯中,将14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4.0%的稀硫酸平均分四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测得剩余固体质量数据记录如图:通过计算,求: (1)该混合物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_ (2)计算确定混合物中另一种金属成分_______ (写出计算过程) (3)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参考答案 1.A 【解析】 【详解】 略 往一定量的氯化铜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粒,无水生成,且溶液中的水也不参加反应,所以水的质量不会随着反应的进行而有所变化。 2.C 【解析】 A、车架表面喷涂油漆,可以有效的防治金属和水及空气接触,做法合理. B、钢圈表面镀防护金属是很好的防锈方法,做法合理. C、露天放置,日晒雨淋,增加了金属与水和氧气接触的机会,会加速金属生锈,做法不合理. D、链条表面涂机油,可以防治金属链条和水及空气接触,做法合理.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制品生锈的条件、防止金属锈蚀的方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C 【详解】 A、图①是将铁粉加入到一定量的稀盐酸中,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加入铁粉的质量关系,说法错误,因为稀盐酸反应完,则氢气的质量不会再变,故A错误; B、图②是用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剩余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说法错误,剩余固体质量不会到0,因为最终为铜的质量,故B错误; C、图③是锌与镁等量酸足量时生成氢气量不同,镁比锌多,故C正确; D、稀盐酸不论是与碳酸钠还是氢氧化钠反应都会生成氯化钠,所以一开始就有氯化钠生成,故D错误。 故选C。 4.D 【详解】 ①铁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但是铁的活动性比钠弱,不能置换出硫酸钠溶液中的钠,错误; ②NaOH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但是氢氧化铜不溶于水,不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故Cu(OH)2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错误; ③NH4Cl不能与碱混合使用,但是KNO3不能与碱反应,能与碱混合使用,错误; ④常用AgNO3溶液和稀HNO3检验Cl-,但是不可用这两种溶液鉴别SO42-和Cl-,因为硫酸根离子能与银离子结合产生微溶于水的硫酸银,错误; 故选D。 5.B 【详解】 由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Zn>Fe>H>Ag可知,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锌粉,根据优先原则,锌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完之后,锌才能与硝酸铁反应生成铁和硝酸锌,在滤渣中加入盐酸有气体产生,说明滤渣中一定有活动性处于H前的活泼金属。所以: A、滤渣中一定有Ag、Fe,Zn不能确定。故A错误; B、滤渣中一定有Fe、Ag,可能有Zn.故B正确; C、滤渣中一定有Ag,故C错误; D、滤渣中一定有Ag、Fe.故D错误。 故选B。 6.C 【解析】 【详解】 A、因为氯化铜溶液中的溶剂是水,水中含有氢元素,故生成的气体有可能是氢气,此选项有科学依据; B、金属铝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实验中观察到有气泡冒出,可能是氯化铜溶液呈酸性,此选项有科学依据; C、氨气由氮元素、氢元素组成,反应物中无氮元素,不可能生成氨气,此选项无科学依据; D、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反应前有铜元素,所以认为红色物质是铜,有科学依据。 故选C。 7.B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会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氯离子和银离子会生成氯化银沉淀。将一定质量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Cu(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说明M将硝酸铜中的铜离子置换出来,说明活动性M>Cu,因为溶液无色,说明铜离子全部变为铜单质;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铜单质会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故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 【详解】 A、将一定质量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Cu(NO3)2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M比铜活泼,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AgNO3溶液,待充分反应后过滤,得蓝色滤液和滤渣,铜比银活泼,所以金属活动性顺序:M>Cu>Ag,不符合题意; B、铜可能刚好与硝酸银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Ag,可能含有铜,符合题意; C、滤液中一定含有M的阳离子和Cu2+,符合题意; D、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所以向滤液中滴加稀盐酸,可能产生白色沉淀,不符合题意。故选B。 8.C 【解析】 【分析】 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硫酸中的氢,金属越活泼,与酸反应的速率越快。 【详解】 由图像可知,a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则a比b活泼,金属a和b的质量相等,并且产生的氢气的质量相同,则酸的量不足,故选C。 9.A 【详解】 A.金属、大地、石墨都容易导电,是导体,故A正确; B.陶瓷、橡胶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湿木材容易导电,是导体,故B不正确; C.玻璃、花生油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大地容易导电,是导体,故C不正确; D.空气、塑料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水银容易导电,是导体,故D不正确。 10.A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瓶内的压强减小,使U型管两端的液面左高右低,故A正确; B、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使瓶内的压强变小,使气球涨大,故B不正确; C、热水的温度是80℃已经达到白磷的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所以可以燃烧,故C不正确; D、铜和银都不能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只能说明它们排在了铁的后面,但不能排铜和银的顺序,故D不正确。故选A。 11.①②④ 【分析】 要使右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装置内的气压必须变大,气压变大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反应放出气体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大,二是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空气受热膨胀使装置内的气压变大。 【详解】 ①铁和硫酸反应能生成氢气,使装置内的气压增大,造成气球膨胀,所以正确; ②石灰石和稀盐酸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装置内的气压增大,造成气球膨胀,所以正确; ③食盐和水不放热也不生成气体,无法造成装置内气压变大,所以错误; ④氧化钙和水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装置内的空气受热膨胀,造成气压变大,所以正确;故填:①②④。 12.(1)Cu +2AgNO3=Cu(NO3)2+ 2Ag (2) Fe(NO3)2、NaNO3 【解析】 【分析】 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写出加入适量铜粉后废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析溶液D中的溶质。 【详解】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是:钠>铁>铜>银。当向含有、和三种溶质的溶液中加入铜时,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过滤除去了银。再向溶液中加入铁时,铁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亚铁亚铁和铜,加入的铜和铁都不能与硝酸钠反应。所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13.A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前面的金属能把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详解】 将金属A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金属A表面有红色金属B析出,说明金属活动性:金属A>金属B,金属B为铜;将金属B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金属B表面逐渐变为银白色;是铜置换了硝酸银中的银;所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为:金属A>金属B>金属银,故三种金属中金属A的活动性最强。 14.(1)不活泼,(2)银,硝酸锌 【详解】 (1)“真金不怕火炼”说的是用火烧也不会发生变化,说明了金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 (2)锌先与硝酸银反应,再与硝酸铜反应,锌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锌,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银,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锌. 故答案为(1)不活泼; (2)银,硝酸锌. 15.(1)盐(2)放热 【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黑色无磁性的物质是硫化亚铁,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故答案为盐; (2)根据反应现象“撤离玻璃棒后,反应继续进行,直至全部混合物都呈红热的状态”可知该化学反应是放热的,故填:放热. 16.(1)红 (1)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 (2)钠块的大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3)方案二;隔绝空气加热,能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 【分析】 实验结论:(1)根据题意,猜想一猜想有铜生成,铜是红色金属,进行分析解答; 实验反思:(1)由题意,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进行分析解答; (2)由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进行分析解答。 【详解】 实验结论:(1)猜想一猜想有铜生成,铜是红色金属,由实验结论,猜想一错误,则上述实验中均未观察到红色固体生成; 实验反思:(1)由题意,钠常温下就能与水发生剧烈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生成的氢氧化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和硫酸钠; (2)由实验及现象,切取不同大小的钠块分别投入到两种不同浓度的硫酸铜溶液中,有关产生沉淀的现象,则钠块大小相同,硫酸铜溶液浓度不同,产生的沉淀不同。钠块大小不同,硫酸铜溶液浓度相同,产生的沉淀不同。则导致钠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产物不同的因素有钠块的大小、硫酸铜溶液的浓度; (3)钠的金属活动性很强,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要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方案二隔绝空气加热,能避免钠在空气中被氧化,故方案二是合理的。 【点睛】 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金属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1)根据进入量筒中水的体积,判断生成氢气的体积、e (2)①③或②④ (3)硫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或锌与硫酸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分析】 (1)为测定所收集氢气的体积,则需要采用液体等量代换的方式,因此可以选用右图这样的装置,短进长出,让里面的水等量流到量筒内,通过量筒内液体的体积判断收集的气体的体积; (2)对比四个实验,利用控制变量法选择合适的对比组; (3)通过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或不同形状的锌的产生氢气的快慢得出结论; 【详解】 (1)可以选用右图这样的装置,短进长出,让里面的水等量流到量筒内,通过量筒内液体的体积判断收集的气体的体积;氢气应从e管进入,才能排水。 (2)要比较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其中的锌的状态保持不变,选择不同质量分数的硫酸,看产生氢气的快慢,因此可以选择①③(都是锌粒)或②④(都是锌片);故填:①③或②④。 (3)通过①③(都是锌粒,硫酸的质量分数不同),可以看出:硫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通过①②(锌粒和锌片与质量分数相同的硫酸反应)可以看出:锌与硫酸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填:硫酸的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或锌与硫酸的接触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18.32.5% 9.8% 【分析】 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铜不和稀硫酸反应。 【详解】 (1)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五次时,锌和稀硫酸反应完全,铜不和稀硫酸反应,则合金中铜的质量为6.75g,则锌的质量为,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 (2)设稀硫酸中溶质质量为x 故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答: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为32.5%,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9.8%。 19.氢气的质量或氢气的体积 【分析】 铝和氧气生成氧化铝,氧化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 【详解】 纵坐标表示的是氢气的质量或氢气的体积,在0~t1时间段内,铝箔表面看不到明显的气泡,铝在空气中被氧气氧化,表面生成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氧化铝与稀盐酸反应没有气泡;t1~t2时间段产生气泡速度快,此时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较大,铝和稀盐酸反应剧烈;t2~t3时间段产生气泡速度放缓的原因是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在反应中逐渐降低。 20.(1)10;17 (2) (3)3+m;(4)l7% 【解析】 (1)根据第一组实验数据可知,加入2克锌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5克;第二组:加入4克锌和硫酸生成硫酸锌的质量=5克×2═10克;第三组:加入8克锌和硫酸 反应应生成硫酸锌的质量=5克×4-20克,但是题目中硫酸锌的质量为17克,所以60克硫酸全部参加反应,锌有剩余,第四组:由于第三组中硫酸已经完全反应,所以硫酸锌的质量不变,即硫酸锌的质量为17克; (2)设生成17g硫酸锌时,反应掉的锌的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161 x 17g 65/x=161/17g x≈7g (3)第4次实验硫酸完全反应,当第5次实验中金属锌的质量增加时,硫酸已消耗完毕,当硫酸反应完全时反应掉的锌的质量为7g,多余的锌均剩余,若使(10+m)g锌与60g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10+m)g-7g=(m+3)g; (4)设生成17g硫酸锌时消耗硫酸的质量为y Zn + H2SO4 = ZnSO4 + H2↑ 98 161 y 17g 98/y=161/17g y≈10g 稀硫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g/60g×100%≈17% 答:稀硫酸的质量分数为17%。 21.(1)铜;8.7;(2)44%;(3)19.6% 【解析】 (3)解:设第1次反应所用的稀硫酸质量为x Zn+H2SO4=ZnSO4+H2↑ 65 98 (10-8.7)g x 65/1.3g=98/x x=1.96g H2SO4%=1.96g/10g=19.6% 22.(1)C (2)CuSO4或Cu(NO3)2或CuCl2(3)向左偏 【详解】 (1)铝比铁活泼,但是铝制品比铁制品耐腐蚀,原因是:铝在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使铝的表面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了内部的铝进一步氧化.故答案为C; (2)可以将铁放入硫酸铜等铜的盐溶液中,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再将银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无变化,说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Fe>Cu>Ag;故答案为CuSO4; (3)锌粒和镁条全部溶解,说明酸足量,设金属的质量为65,镁生成的氢气质量为y y=5.4 可以看出镁生成的氢气质量比锌多,故天平指针会指向加锌的一端,所以本题答案为:向左. 23.(1)8:1 (2)①0.2g ②15.5g ③15.1% 【解析】 (1)8:1 (2)①解:根据题意可知,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2g+100g-121.8g=0.2g ②解:设黄铜中锌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 Zn+H2SO4==ZnSO4+H2↑ 65 161 2 x y 0.2g 65:2=x:0.2g x=6.5g 弹壳中铜的质量为:22g—6.5g=15.5g ③解: 161:2= y:0.2g y=16.1g 所得硫酸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00%≈15.1% 24.52.5% 镁 16.6% 【分析】 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 【详解】 (1)由图中数据可知,第四次时,混合物中另一种与稀硫酸反应完全,铜不和稀硫酸反应,则混合物粉末中铜的质量为4.2g,故混合物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为 (2)混合物中另一种与稀硫酸反应,铜不和稀硫酸反应,则第一次消耗的金属的质量为,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为 设该金属化学式为R,相对原子量为M 故混合物中另一种金属为镁 (3)第3次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前三次共消耗金属的质量为 设产生的硫酸镁、氢气的质量分别为x 、y 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混合物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是52.5%,混合物中另一种金属成分为镁,第三次加入稀硫酸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