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5.2新时代的劳动者导,板书设计思,自主学习,10分钟议,劳动者的含义【劳动者,劳动的人,凡是具有劳动能力,以从事劳动获取合法收入作为生活资料来源的公民都可称为劳动者。乞丐不是劳动者。】、地位【劳动者是生产过程的主体,在生产力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我国劳动者分工不同,地位平等,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对应“大力发展生产力”中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怎么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原话,是创新驱动战略新要求。】劳模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动模范的精神。【油田铁人王进喜、掏粪工人时传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劳动的含义:劳动是劳动者的脑力和体力的支出,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活动。劳动的意义:①个人角度:劳动是人们取得收入、获得生存的谋生手段。【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②社会角度: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源泉。【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劳动史。是劳动创造了历史,是劳动改变了世界,马克思曾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大发明家爱迪生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具有真正价值的东西,可以不经过艰苦辛勤的劳动而能够得到。”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劳动推动了社会进步,人类通过劳动,运用体力和智力改造世界,创造了全部的人类财富。】就业的含义是指在法定年龄内的劳动者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进行的务工劳动。就业界定:一是就业条件,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二是工资条件,指获得一定的工资;三是时间条件,即每周工作时间的长度。失业的含义指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无业且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或虽然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但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就业的意义:①总领: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执政理念的主要体现,关系着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个人角度:A.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生存】B.劳动者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社会角度:就业使得劳动力【劳动者的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就业难题原因:①客观原因:A.人口总量与劳动力总量较大B.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C.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通畅等②主观原因:劳动者就业观念不合理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国家: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就业优先战略,就是要把促进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更加注重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积极的就业政策,就是要根据就业形势和就业工作重点的变化,及时充实和完善各项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政策与产业、贸易、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措施的协调,加大公共财政对促进就业的资金投入,完善财税金融扶持政策,着力扶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破除妨碍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从一个社会阶层向另一个社会阶层的转变。主要表现:农村居民向城市居民纵向流动;贫穷家庭通过就业改变命运;破除对农民工子女、农村劳动者、性别等的歧视。◎企业:A.要扩大规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就业政策,要积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40页企业的社会责任】B.增强法律意识,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要提高职业道德,自觉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A.既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B.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积极就业。①自主择业观【调动每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创造性】②竞争就业观【提高技能和素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③职业平等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④多种方式就业观【多途径选择职业,多形式实现就业】⑤通过自主创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为创业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课本55页】第二课时劳动者权利①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②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③休息、休假的权利;④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⑤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⑥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⑦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⑧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劳动者享受权利与履行劳动义务是互为前提的。工作和工资。劳动者在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同时,也应依法履行劳动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为什么要维护这些权利?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②我国的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各项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实现平等就业,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如何维护合法权益?(1)劳动者:①基础:自觉履行劳动义务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例如:学习的权利,与遵守校规校纪的义务。】②依据: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具有法律约束力。劳动合同制度,广义的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通过订立劳动合同来确立双方劳动关系的确立、变更、终止和接触的一种用工制度。狭义的指我国国有企业以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在国家劳动工资计划指标内招用常年性工作岗位上的工人的制度。)③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④途径: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加以维护。投诉:劳动局和其他相关部门协商:发生劳动争议,一方当事人可以通过与另一方当事人约见、面谈等方式协商解决。第九条 劳动者可以要求所在企业工会参与或者协助其与企业进行协商。工会也可以主动参与劳动争议的协商处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者可以委托其他组织或者个人作为其代表进行协商。第十条 一方当事人提出协商要求后,另一方当事人应当积极做出口头或者书面回应。5日内不做出回应的,视为不愿协商。协商的期限由当事人书面约定,在约定的期限内没有达成一致的,视为协商不成。当事人可以书面约定延长期限。第十一条 协商达成一致,应当签订书面和解协议。和解协议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申请调解:需要提交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是发生劳动争议的一方当事人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以解决纠纷时所填写的一种申请文书。《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条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一)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二)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三)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劳动仲裁:是指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劳动争议居中公断与裁决。在我国,劳动仲裁是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按照《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提起劳动仲裁的一方应在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一年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除非当事人是因不可抗力或有其他正当理由,否则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2)用人单位(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应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自觉遵守劳动法,自觉维护劳动者的权益。(3)国家:①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扩大就业②不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③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着力消除城乡、行业、身份、性别等一切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④实施劳动法,规范劳动合同制度,并依法惩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行为⑤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制度,由人社部门代表政府、企业联合会代表企业方、总工会代表职工方,就全市劳动关系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协调重大劳动关系利益,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共同推进工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