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标依据课标要求: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材分析本课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在学习本框题之前,学生们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框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地位看,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旧哲学的根本特点。所以学好该框题能够为后面历史唯物主义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缺乏理性的思考。因而我们要注意从现象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学科素养1、政治认同: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2、科学精神:明确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弘扬科学精神。3、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地尊法、守法、护法。4、公共参与: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的发展真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教学难点:实践的含义和特点。教法与学法教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学法:体验式学习、交流合作学习、探究式式学习。一、新课导入习近平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二、讲授新课(一)实践与认识探究活动一:说一说你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了解?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享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认识,引导出认识的含义和类型。探究活动二:在对新冠疫情有了清楚的认识之后,同学们在生活中采取了哪些预防新冠肺炎措施?通过对如何防御新冠肺炎的讨论,引出实践的含义,并进一步分析实践的特点。教师小结: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社会历史性、主观能动性教师补充:科学实验活动、生产实践和变革社会实的践是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活动三:观看视频《敢医敢言,生命至上-钟南山》通过观看钟南山院士的事迹,理解并阐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并进一步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是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探究活动四:观看《开学第一课》上陈薇院士分享新冠病毒疫苗研制过程,思考:是什么推动了新冠疫苗的研发?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探究活动五:分享当前中国新冠疫苗研发成果,思考疫苗是否安全有效,谁说了算?引导学生思考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探究活动六:观看视频《一切为了人民》,思考我们为什么研究新冠病毒,不断科研攻关?引导学生明确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同时进一步引申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抗疫精神推动抗疫战役的胜利。原理总结世界观: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方法论: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2.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三、课堂小结1、认识与实践(1)认识①含义②类型(2)实践①含义②特点③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句话告诉了我们()A.认识来源于实践B.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2、2020年8月19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在诊疗方案的修订和完善过程中,我们总结临床经验,不断优化诊疗措施,使诊疗方案能够更科学、更精准、更完善、更全面,更好地为提高新冠肺炎的救治水平提供指南和规范的框架。材料表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C.真理具有客观性绝对性D.认识推动事物发展3.“由于战争的需要,古代人设烽火台,用烽火和狼烟为信号传递军情。同样的原因,促使现代人创造了无线电波发报、雷达等科学技术去探测和传递军情。”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发展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手段4.“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从认识论角度看,其哲学寓意是()A.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一切真知都来自于实践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与实践(1)认识①含义②类型(2)实践①含义②特点③形式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带领学生学习明确实践的含义与实践的特点,通过情境探究引导学生全面参与课堂,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新知识,课堂生成的效果较好。但是由于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够全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