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高中政治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课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理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懂得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增强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三大改造”的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中国在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取得的成就,自觉拥护党的领导,感悟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相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科学精神:通过对观点的辨析,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做到实事求是;通过辩证的看待中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初期探索道路的成就和曲折,能分析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公共参与:通过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就的原因分析,让学生懂得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人民奋斗,启示学生勇于承担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意义;三大改造完成后的社会主要矛盾及历史任务。
2.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视频前半段展示:习近平在参观“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中强调:70年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视频后半段展示: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冷战格局下诞生的新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教师:习主席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面对旧政权留下的满目疮痍,的新中国,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将领导人民如何开辟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道路?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进入第二课第二框的学习。总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新课过程]展示学习目标。
教师:通过课前回顾的三个问题,我们知道:历史证明,在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历程中,资本主义的道路行不通。最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才摆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才争取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革命才完成了第一步继续沿着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来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议题一:从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中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任务一:通过辨析以下两种观点,认识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观点一:新中国成立之初,条件不具备,应该等到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以后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观点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已经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教师:由于需要搜集史料,所以两天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任务,各小组可选择感兴趣的主题,小组合作探究,撰写完成各组的小型研究报告。下面有请四位汇报人,为大家展示其组的研究成果。
学生:展示小组研究成果
教师:简单点评,并归纳理论。
知识总结
一: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
二、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的开始了对他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四、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任务二:结合教材,探究相关情境,认识党和国家是如何促进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以及完成过渡的意义。
情境一:建国初期,毛泽东说:“现在我们能够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够种粮食,还能磨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迫在眉睫。
情境二:下面三幅图片就反映了三大改造的情景。
情境四:《社会主义好》歌词节选: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领导中国富强了/人民江山坐得牢,反动分子想反也反不了/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胜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来到!学生:三分钟时间,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结合情境一二,说明党和国家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实施的路线措施。该时期被称为什么时期。
2.情境三的数据变化,是我国开展什么运动的结果?思考该运动的实质。3.结合情境四,思考完成过渡的重大意义。
(从革命阶段、社会制度、社会面貌等角度教师:适当引导和点评,归纳知识。
知识总结二:过渡的措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内容概括说来,就是“一化三改”。知识总结三:过渡完成的意义
(1)从革命阶段看: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2)从社会制度看: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鉴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3)从社会面貌看: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
任务三:如何理解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做出的决定性的选择。
(思路点拨:历史证明其他道路如何?其他探索复兴的斗争,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与人民的关系如何?)
学生:思考1分钟,回答。
教师:适当引导和点评,展示拓展资料。
(1)从历史上来说,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说明了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中国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实行西方的民主制度,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行不通的。中国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2)从人民来说,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人民饱受压迫和剥削的痛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严重脱离人民群众,没有完全促成中国人民的觉醒,没有实现民族的独立,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只有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革命,建立了人民统一抗战的战线,坚持了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在人民的极大支持下,中国不仅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得到了人民的极大拥护和支持,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利益,是中国人民的正确的选择,因此,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人民的选择。知识总结四: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做出的决定性的选择。
教师:到今天,我希望咱们同学再听到某些异样的声音,你可以勇敢的站出来说服他,我们中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学以致用]
1.
1953年是我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仍处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③“三大改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们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
2.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其完全正确的主要原因在于()
A.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B.它体现了当时领导人急于强国的主观愿望
C.它是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必然选择
D.它是中国缺乏建设经验的一种极端体现教师: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展开了积极的探索,下面进入议题二的研究。议题二: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认识党所取得的独创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
任务一:通过视频观看和教材自学,理解需要“独创”的原因、方法和党中央取得的独创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视频前半段内容: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以毛泽东为核心党中央展开调研,进行了理论和道路的积极探索。
视频后半段内容:展示社会主义建设在工业、农业、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生:三分钟自主探究
1.观看视频,结合教材,自主探究为什么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我们“独创”?是在什么理论指导下的“独创”?
2.视频中提到的毛泽东的哪些独创理论观点?结合教材,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还取得了哪些独创理论成果?(提示:理论成果可从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及党的八大会议的重要贡献等角度分析。)
3.观看视频,结合教材,说明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取得了哪些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教师:适当引导和点评,归纳知识。
知识总结五: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崭新的历史课题,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知识总结六:以毛泽东为中心的党中央取得的独创理论成果视频中提到: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制定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1)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2)1957年2月,毛泽东创造性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提出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的主题,并确立了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指导方针。
(3)党的八大(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9
①党的八大最重要的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②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③主要任务: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知识总结七: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的成就
1.工业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2.农业建设: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
3.基础设施建设: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4.教育科技建设: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任务二:结合材料,探究为什么我们能取得这些的独创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并思考取得这些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的意义。
材料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绝不照搬照抄,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才找到了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材料二:时势造英雄。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民族英雄,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
学生:三分钟时间,小组合作探究1.结合材料一谈原因,并谈谈对你成长有何启示。2.结合材料二谈原因,并谈谈你将如何成为今天时势下的英雄。
3.思考取得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的意义。
学生:1.原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启示:要坚持党的领导,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在生活中做到实事求是。
2.原因:人民的努力奋斗,民族精神的传承......启示:要好好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传承民族精神,为中华复兴添砖加瓦。
教师:适当引导和点评,归纳知识。知识总结八:取得独创理论成果和建设巨大成就的意义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2)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任务三:回顾历史知识说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一帆风顺吗?对你个人成长有何启示?学生:思考并回答。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
的曲折。道路的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前途是光明的。启示:要不畏惧成长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坚信未来的光明和美好......教师:适当引导和点评。
[学以致用]
1.“以苏为鉴”是毛泽东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开始之际所提出的一个基本方针,其目的是通过借鉴苏联经验,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下列关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正式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偶然③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亿万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所作出的决定性选择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找到的适合的道路
A.
①②
B.
③④C.
①③
D.
②④
2.下列属于中共八大内容的有()
①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②认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是国内的主要矛盾③认为当时我国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④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A.①②④B.③④C.①③D.②④
【结语】
展示习主席的一段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教师: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仍在继续,我们的复兴仍在实现中,我希望每一名同学都能为我们民族攀登上这高山的顶峰而贡献一份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