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章第二节 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学设计 设计 思想 通过日常经验体会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的方法,再由“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实验使学生掌握定量研究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并由此概括出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进而探究怎样画出“路程--时间”图像,进一步体会速度的概念,进而掌握速度这一重要的物理量. 教学 目标 知识和技能 1.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理解速度的概念及公式,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 掌握“路程--时间”图像的意义及画法.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探究——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实验使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探究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实例的意识. 重点 难点 重点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理解速度的概念. 难点 路程--时间图像. 教学 准备 教学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小车、木板、停表、刻度尺、木块) 教学媒体:录象剪辑《北京奥运会男子100m决赛》、《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匀速直线运动》 课件:《路程、时间图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引入课题 (一)引入问题: 你认为2008年北京奥运最激动人心的是哪一项比赛?你知道男子100m的世界纪录是多少?由谁创造的? 提出问题: 1. 百米赛跑中你发现了什么? 2.百米赛跑中怎样比较谁跑得快? 3.在没到达终点前怎样比较谁跑得快? 观看《北京奥运会100米决赛》录像 学生讨论得出: 运动员运动的速度不同. 谁先到达谁跑的快(路程相同,时间短的快) 谁跑在前头谁跑的快(时间相同,路程长的快) 观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并讨论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设计探究活动,总结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一)设计方案: 教师提供小车,长木板(斜面)、停表、刻度尺等器材. (二)准备实验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定量比较小车运动快慢的方案. 讨论的参考题目: 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是多少?怎样使用停表准确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 怎样确定小车通过的路程? 怎样保障两辆小车能沿斜面下滑 组内怎样分工的?(记录时间、路程、数据) 如何能让小车下滑的更快?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操作 (四)数据表格 时间相同时 距离s/m 一秒内通 过的距离 路程相同时 时间t / s 一秒内通 过的距离 (五)交流讨论: 学生讨论出方案并设计记录表格 方案: 比较两辆小车在相同时间内,哪辆行驶的距离长, (1)可以记录下两辆小车在相同的时间t内行驶的不同距离s1和s2,分别计算出s1/ t、s2/ t的值,比较它们的大小 或让小车行驶相同的距离,看哪辆用的时间短. (2)记录下两辆小车行驶的时间t1、t2,测量出它们行驶的相同距离s,分别计算出s/ t1、s/ t2的值,比较它们的大小; 学生设计表格并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实验小组内和小组之间交流观察到的现象,讨论比较运动快慢的依据和条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三、速度 教师讲解: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需要用路程和时间两个物理量,把“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称为速度”. 速度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单位又是什么? 例题(课本课后作业1) 说明用物理公式解决问题的规范步骤. 学生自己说出公式: 并推导出速度的单位:; 并且有 四、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观察动画《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归纳出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描点法画出s—t图像.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图像的物理意义:说明过原点的一条直线,代表车行驶的路程与所用的时间成正比,即s/t是个常量. 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描点. 小 结 怎样比较运动得快慢 速度 匀速直线运动及s-t图像 练习 作 业 教学反思 3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