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课件(共30张PPT)+教案+作业+习题课件(共7张PPT)+教材图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章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课件(共30张PPT)+教案+作业+习题课件(共7张PPT)+教材图片

资源简介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黄土高原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3.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2.通过对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分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点,形成全球意识。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学提纲:(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如何?
(2)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具有什么特点?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及危害?
(4)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有哪些?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读“黄土高原的位置”图,
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师总结:在我国北方的大地上,有一片被深厚黄土覆盖的地区——黄土高原,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并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黄土地形景观。
师:引导学生读
“黄土高原景观”图,认识“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川。”仔细比较“塬、梁、峁、川”的景观特征。
师提问: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
生:读“黄土形成过程示意”说出戈壁、沙漠、黄土的分布规律。
理解支持黄土高原黄土“风成说”的证据,讨论证据说明了什么问题。
●黄土就像冬季地面积雪那样,以差不多的厚度覆盖在起伏不同的各种地形上——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水冲来的。
●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黄土的颗粒越来越细——黄土流动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师小结: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等。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过渡:我们已经知道,黄土高原表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点,“塬、梁、峁、川”等地貌类型多样,这些特征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下面我们就来了解。
师:指导学生读“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生: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水、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人为原因主要有:
①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破坏了地面植被。
②开矿、修路等基本建设,破坏了地面植被造成的水土流失。
师提问: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会产生什么后果?
生:读课文回答: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使农作物产量下降;使沟谷增多、扩大、加深,从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还向黄河下游输送大量泥沙,给河道整治和防洪造成巨大困难。
师:指导学生分析,如何保持水土。
生:采取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合理安排生产活动等。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物质的来源有很多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支持。因黄土多为风积物,遇水侵润后易崩解、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危害。因此,黄土高原的人们加强生态建设,改善生存环境。
完成相应习题。
本节课学生们通过阅读地图能够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同时通过具体水土流失的案例,学生们认识到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地理位置
名胜古迹
黄土高原的形成
地貌特征
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
4(共30张PPT)
第六章
北方地区
第1节
多变的天气
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CONTENTS
1
学习目标
2
新课导入
3
新课讲解
4
课堂小结
5
当堂小练
6
布置作业
7
学习目标
1.了解黄土高原的分布、成因及特点。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和人为因素。
3.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新课导入
请同学们看右边这幅图片。
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如何?
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
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课程!
1.黄土高原的概况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因覆盖着深厚的黄土而得名。
(1)位置: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范围: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等省级行政区域的大部分或一部分。
(3)地形: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海拔在1000~2000米,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一、文明的摇篮
2.丰富多彩的黄土高原文化
(1)华夏文明的发祥地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①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②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的原始农耕文明。
③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中国甘肃省有座“会跑”的山——敦煌鸣沙山。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满族。
(2)丰富多彩的文化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3)
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
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典例分析

【解析】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乌鞘岭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黄土高原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信天游是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陕北民歌。黄土高原上的传统民居是窑洞。
下列关于黄土高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大兴安岭以西,贺兰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B.位于我国地势第一级阶梯上,地势较高
C.这里有一种民俗特色的民歌——信天游
D.这里的传统民居是四合院
C
1.黄土的来源——“风成说”
关于黄土的来源,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该说法认为黄土是从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西北部内陆地区吹来的。
2.黄土“风成说”的证据
二、风吹来的黄土
3.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1)地貌特征:地表破碎、沟壑纵横。
(2)形成原因:黄土土质疏松,易溶于水,极易遭受流水的侵蚀。
(3)基本的地貌景观及形成过程
黄土高原的塬、墚、峁、川
(1)黄土塬:残留的高原面,顶面平坦,四周被流水侵蚀成沟壑。黄土塬顶面平坦,侵蚀作用微弱,是良好的耕作地区。塬四周被沟谷环绕,流水及边坡重力侵蚀作用强烈,塬边参差不齐。塬面保存好,比较完整、平坦,一般塬面坡度在8°以下的称为平坦黄土塬。塬面被沟谷分割、蚕食,比较破碎,塬面倾斜明显的称为倾斜黄土塬。
详对比
(2)黄土墚:塬面受流水侵蚀,沟谷发育,分割成长条状的山梁。有的
由黄土塬经侵蚀分割而成;有的在黄土堆积前即为条状延伸的岭岗,黄土堆积后,仍具有岭岗起伏形态。顶面比较平缓,两侧为沟谷和冲沟所切割。
(3)黄土峁:墚进一步被沟谷切割分离,形成孤立的馒头状山丘。顶面多浑圆,斜坡较陡,可达15°~25°,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多连续分布。有的由黄土覆盖在穹状古地形上经流水侵蚀而成,有的由塬或墚经长期侵蚀切割而成,有的被沟谷分割而成,按其相对高度分为低黄土峁(高度一般小于100米)、高黄土峁(高度大于100米)。
(4)黄土川:沟谷进一步发育成川。川是黄土高原农业发达、人口集中的地区。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是黄土高原上最大的两个川地。
典例分析

【解析】歌词中描述虽然闻其声,但不见其人,相聚可能要走一两天才能如愿,反映了黄土高原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有一首陕北民歌,歌词为: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见面容易拉话话难;一个在那山上一个在那沟,拉不上话儿招一招手;瞭见那村村瞭不见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此民歌歌词反映了(
)
A.横断山区山高路远
B.青藏高原雪峰连绵
C.塔里木盆地黄沙连天
D.黄土高原沟壑纵横
D
三、严重的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的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就是这里长期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1)自然原因
地形条件、黄土特征、气候条件、植被特点。
(2)人为原因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1)黄土高原地区: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
(2)黄河下游地区:泥沙下泄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加,淤塞下游河床、水库。
典例分析

【解析】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造成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包括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以及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有(
)
①黄土土质疏松,许多物质易溶于水
②过垦过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③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④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C
四、水土保持
1.改善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
挡土建梯田,
植树加种草,
退耕减数量,
治理水土好。
2.生态建设的效果
(1)缓解了水土流失问题,保持水土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逐渐恶化的生态环境。
(2)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种植结构,缓解了人多地少的矛盾。
(3)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典例分析

【解析】反坡梯田具有较强的蓄水、保土和保肥能力,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其目的是保持水土。
读黄土高原地貌景观及该地反坡梯田示意图,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建反坡梯田的目的是(
)
反坡梯田示意图
A.修路采矿
B.利于耕作
C.保持水土
D.修筑窑洞
C
课堂小结
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生态环境脆弱。读黄土高原范围示意图,完成1~3题。
1.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事物与其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A.①—秦岭—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的分水岭
B.②—太行山脉—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分界线
C.③—贺兰山—黄土高原西部边界
D.④—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当堂小练
A
2.关于黄土高原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独特的地貌类型有塬、墚、峁等
B.黄土高原是流水沉积形成的
C.水稻和小麦是当地主要粮食作物
D.信天游、锅庄舞是当地的传统文化
3.这里的人们爱唱信天游,歌声高亢,往往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是因为这里(
)
A.沙丘起伏
B.沟壑纵横
C.丘陵广布
D.雪山连绵
当堂小练
A
B
4.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写道:“广袤的土地已经被水流剥蚀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造成这种状况的人为原因是(
)
A.陡坡退耕还林、还草
B.土质疏松,易溶于水
C.降水集中,多暴雨
D.乱砍滥伐使这里的植被覆盖率很低
当堂小练
D
5.下列关于黄土高原退耕的讨论,不正确的是(

A.陡坡地应全部退耕,保留的缓坡耕地应修建梯田耕作
B.退耕结合植树种草,发展林、牧等多种经营,解决好农民的生活出路
C.退耕的同时要控制人口增长
D.退耕会减少农民的收入,让农民陷入贫困
当堂小练
D
布置作业
请完成对应习题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共7张PPT)
第三节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六章
北方地区
课后作业
1.下列关于造成该地区这种生态环境问题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降水集中
B.植被破坏
C.粮食减产
D.土质疏松
D
读我国某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成因与危害示意图,完成1~3题。
2.该地区这种生态环境问题,对河流的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是(
)
A.土壤肥力下降
B.河床升高
C.流域面积扩大
D.凌汛危害加重
3.“高原绿了,农民富了”说明该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根本措施是(
)
A.多施有机肥,改良土壤
B.在沟里打坝淤地
C.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
D.植树种草,保持水土
D
B
4.下面拍摄的景观图,最可能是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①②③
某歌曲中唱到:“黄土坡黄土塬,沟里头望不到外头的天。红脸的辣子紫皮的蒜,身上的棉袄碗里的面,白羊肚手巾头顶上缠……”读我国黄土高原地貌类型图,完成4~5题。
C
5.歌词不能反映出黄土高原的地理特征是(
)
A.特色民居是窑洞
B.千沟万壑
C.冬季寒冷
D.风沙较大
6.在陕西有“面条像裤带”的说法。下列有关陕西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耕地以旱地为主
B.种植的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
C.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D.渭河平原是陕西省的农业基地
A
B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三节
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预习速填】
1.黄土高原东起
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连
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
;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
,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黄帝陵位于
省黄陵县。
3.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大量黄土是被
(风向)从干旱的中亚、蒙古高原和我国
吹来的。黄土高原的地表

。流水侵蚀使得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形成



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景观。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有黄土土质
,多空隙,许多物质易溶于水;地表裸露,缺乏
保护;
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人为原因有
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修路、采矿等活动破坏地表等。
5.严重的水土流失带走了地表肥沃的土壤,破坏了农田和村庄,使得自然灾害加剧,也淤塞了黄河下游的
,给防洪及河道整治造成了巨大困难。
6.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是
,工程措施有建梯田、
等。【自我检测】
“黄天厚土大河长,沟壑纵横风雨狂。千古轩辕昂首柏,青筋傲骨立苍莽。”据此并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从这首诗中,我们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诗歌描写的是黄土高原
B.诗歌描写的地区地表千沟万壑
C.本区耕地以旱地为主
D.该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
2.下列有关图中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山脉是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分界线
B.B河段流经我国地势第二阶梯,没有凌汛现象
C.C省简称渝,地跨黄河中下游河段
D.本区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3.下列舞蹈中最常在该地区见到的是(
)
每临春夏之交,地处黄土高原的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哭泉镇数千亩地膜种植的梯田,如链似带从山脚一直盘绕到山顶,小山如螺,大山似塔,线条分明,景色壮观。哭泉镇浩瀚如海的哭泉旱作梯田,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美丽田园”。据此完成4~7题。
4.该梯田种植的粮食作物最可能是(
)
A.水稻
B.冬小麦
C.棉花
D.玉米
5.该梯田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的原因是(
)
A.创造“中国美丽田园”
B.发展特色乡村旅游
C.春季降水少,减少水分蒸发
D.夏季高温多雨,有利于防涝
6.相对于坡地的其他开垦方式,修筑梯田更有利于缓解(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雾霾天气
D.酸雨危害
7.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当地可进一步发展的优势产业是(
)
A.畜牧业
B.旅游业
C.农产品加工
D.种植业
答案
【预习速填】
1.太行
内蒙古
2.窑洞
信天游
陕西
3.西北风
西北内陆地区
支离破碎
千沟万壑




4.疏松
植被

过垦过牧
5.河床、水库
6.植树种草
修挡土坝
【自我检测】
1.C
2.B
3.A
4.D
5.C
6.A
7.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