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专项复习之场面描写 课件(22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届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专项复习之场面描写 课件(22张)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场面描写
一、什么是场面描写?
一些人物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所发生的某件事中的一个生动画面,这就是场面。比如师生一同庆祝教师节,生日聚会,一场比赛等等。场面描写离不开人物,人物不能只是一个,众多的人物的共同活动才构成场面。
二、场面描写的基本形式:
(1)“点”式格式,即“点+点+点……”的形式。
这里的“点”就是指对单个人或物进行描写的小片断。由对若干个“点”的描写,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
[例文]:《精彩的球赛》一文中对比赛场面的描写:眼看对方主将蔡玮运球,迅速来到我方阵地,正要切入上篮。紧要关头,我方队员谢泽,正确地判断球路,敏锐出击,果断地把球抢断。紧接着将球传给中场的蒋超,蒋超带球通过中场,将球击地传给了前锋刘伟,刘伟得球后一个漂亮的空切上篮得分。40:39双方得分犬牙交错,我方反超1分。正当我方还沉浸在喜悦中是时,对方王子宁迅速快攻,在无人防守的情况下轻松将球投进,我方由于疏忽大意而丢了两分。随即,我方镇定下来,由刘伟控球,中锋李海波迅速跑到篮下,刘伟一个背后妙传将球交给李海波,李海波接到球后一个小钩,球空心入网,我方再度取得领先!
 [评析]在这个场面描写中,作者抓住了蔡玮的运球、上篮,谢泽的抢断、传球,蒋超带球、传球,王子宁的快攻,刘伟的空切上篮,李海波的小钩六个“点”进行细致描写,用这几个小片断组成了球场上的精彩一幕。
(2)“面”式格式,描写场面中的一群人,既可以是对整个场面中的人进行全面描写,也可以是对场面中的人物进行分类描写。
[例文]《考试之后》一文中对发试卷场面的描写:“发试卷了!”随着英语课代表一声喊,正在教室课外活动的同学们纷纷跑回教室。一个个名字报出来,课代表手中的试卷也渐渐少了下去。教室里开始逐渐沸腾进来。“哇噻,满分,太好了!”考得好的同学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有的同学看了分数满脸笑容,如释重负地吁了口气;有的一脸沮丧,抓住试卷坐座位上默默地发呆;有的埋头仔细看着,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有的似乎怀疑老师将分算错了,翻着卷子,叽叽咕咕地算着分;还有几个同学当时就趴在桌上小声地哭起来……
[评析]这是试卷发下来时的场面
,作者没有单写某个人,而是采用了面式的描写,把同学分为几类,考得好的,喜形于色;考得不理想的,或沮丧或悲伤,表现不尽相同。一份份试卷牵动着每个人的心,几家欢乐几家愁,考试后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生动。
(3)“点面结合”式,在写法上,可以由点到面,也可以由面到点,或者点面交错。
[例文]《上学路上》一文中对一个车祸场面的描写:前面已经围得水泄不通,等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挤进人群,受伤的人已经送往医院了。地上赫然的有一摊殷红的血。一辆自行车翻倒在旁边,车轮朝上,还在慢慢地转着。围
观的人七嘴八舌地议论着。有的愤愤不平地说:现在司机开车真是不要命,在人多的地方都不肯减速。有的叹着气说:人有旦夕祸福,好好的一个人不定什么时候就遇上祸事。也有的说:看情形,这个人伤得不轻,不知还能不能活。一个老大爷一边摇头一边感叹:“现在出门可得小心,一个不留神就要出事儿。”旁边一位年轻姑娘使劲拉着她的男友往外走,“有什么好看的。血淋淋的,吓死人了。”
……
[评析]作者既描写了整个场面人多拥挤的全景,又把围观的人群分几类进行了描写,然后又选择了老人、年轻姑娘这两个“点”进行具体描写,点面结合地把车祸现场的场面形象地展现出来。
三、场景描写的要领:
(1)要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
场面描写是特定环境中人物活动的描写,而且主要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因此,场面描写重点并不在于周围的环境,而要求以人物的活动为中心,展示人物彼此之间的关系,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所以人物描写的方法在此都能用。
(2)要分清主次,理清头绪。
要有顺序,一般来说,场面描写可以按照由面到点来安排顺序。场面有大有小,它们的人物众多,事件繁杂。因此,进行场面描写时,必须理出头绪,分别主次,有条有理地描述。只写一点,不及其余,形成不了场面;巨细不分,面面俱到,又容易凌乱杂沓。
有条不紊地对场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很多。如可以以不同类型的人物各自的言行为顺序,进行层次分明的描写。也可以点面结合;或既有全场的鸟瞰,又有个别人或事物的特写,或以中心人物为核心,辅以群像为衬托,或将细致的特写镜头与广阔的全景描写相结合,从而使场面变成一幅生动的而充满感染力的图画,等等
。常见描写顺序:远近、上下、大小
、点

、人景、主次
、详

等。
(3)要写出特定场合的气氛
众多人物共处于一个特定的场合,必有一项为大家所瞩目、所关切的中心事件。围绕这一事件,全场所表现出来的某种气氛,或悲或喜、或忧或愤、或秩序井然、或杂乱喧嚣等等,应是作者要着力描绘的。
例文:101公交车来了,还没停稳,几个青年人凭着力大气粗占据了有利位置,直往车内挤。几个手脚敏捷的小伙子像猴一样左跳右跃,“嗖”的一声蹿上去,霸住了车门。一大堆人正拼命地拥挤着,只见一只只白皙的手、古铜色的手、粗糙的手、柔软的手,本能地向前伸,本能地挥舞着,都希望抓住车门。一位胖大嫂粗而短的右腿刚踏上车阶,左脚便不停地往外蹬,她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地扭动着肥胖的身躯,一双臃肿的大手拼命地抓住车门扶手。任凭她怎么努力,结果那屁股还是被车门狠狠地挤压了一下,疼得她只叫“我的妈呀!”
简析:片段通过面点的方式,展现了挤公交车时的紧张和拥挤的气氛。
(4)要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一个场面由许多人和事组成,写场面时,要对场面有总体概括,使读者对总体面貌有所了解。但场面同时也应该有重点部分,对这部分要写详细、写具体,做到有点、有面。这样,既能给人完整的印象,又有具体的感受。
(5)要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和方式(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
场面描写是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运用,是人物描写、自然景物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手段的集中体现,可以说综合性是场面描写的显著特征。离开多种表现方式和手段,很难把广阔的生活画面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场面描写不仅要描述众多人物的语言、行动,而且要写出人物所处的环境,还要写出笼罩的这一切、支配这一切的全场气氛,单一的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是不够的。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才能再现场面,创造气氛。
例文:《挤公交车》里既描写了几个小伙子挤公交车时的动作,又具体描写了一位胖大嫂挤公交车时的动作、语言,神态。
例文:天晴了,乌云向北迅速地退着,大片大片浓墨重彩的黑色退隐了,剩下一片万里无云的碧空。西斜的残阳洒着余晖,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清澈透亮的雨水中欢快地踩着水,溅起一个又一个盛开的水花,飞到了稚嫩的脸庞上,闭着眼,用园滚滚的小胳膊擦掉脸上的雨水,露出一个纯真的笑容,狡黠地看着小伙伴。不一会儿,又围蹲在一起,用粉嫩的小手抓起泥巴,把它拍成小山,建造一座泥土的堤坝,拦住流水的去路。满手的泥浆一不小心抹在脸上,弄得满脸是泥,像只小花猫。
诗歌表达技巧中“对比”、“衬托”和“烘托”的区别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
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衬托”指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主体事物的手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是指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条件来衬主体事物,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凡。反衬是指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比如1999年高考试题选取了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见其静。诗句“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2001年高考题选韦应物的诗《赋得暮雨送李胄》就用了烘托。“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此诗除了首句提到“微雨”以外,下面都没有直接写雨,而是通过别的事物把雨写出来:船上的布帆变得重了,鸟儿飞得不那么轻巧了,天灰蒙蒙的一片,远处都看不真切,而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颔联和颈联虽未直接写雨,但烘托手法的运用使我们感到,在船帆上,鸟羽上,在天际,在大树上,全都是蒙蒙的细雨。再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用环境描写烘托音乐的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回味空间。
“烘托”与“衬托”不同,“烘托”是通过别的事物把想要表达的事物写出来,所以,用一事物暗示出另一事物就叫烘托。这与“衬托”不同,因为“衬托”是两种事物都写。
练一练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题:为了塑造梅花的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和对比。衬托,以冰雪衬梅之坚毅耐寒;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衬托
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
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两种。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古人尚能”头悬梁,锥刺股“孜孜不倦的学习,你们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一定会天加专心致志,废寝忘食,刻苦攻关。(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该例拿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来衬托今天有理想的青年会更加“刻苦攻关”的钻研精神。这是“正衬”。反衬主要是针对多个事物说的
有对比性的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例如“当你下马坐在一块岩石上吸烟体息时,虽然林外是阳光灿烂,而在这遮住了天日的密林中却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碧野《天山景物记》)
该例以作者骑马进入天山原始森林能看到闪着烟头的红火光,突
出森林成长茂密、林子阴暗,这是“反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