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记承天寺夜游》导学案郫县实验学校:刘兴利一、导思:1.预习展示:教师:月色朦胧 ,温柔多情,它常常出现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这里展示的是同学的预习笔记中的内容,让我们共同分享。投影展示古人咏月的名句,学生齐读。教师:优美的诗句,再现一样的明月,不同的情韵 。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还有更美的那时明月2.问题导思:教师:《答谢中书书》恰是一幅江南画卷,《记承天寺夜游》又为我们描绘了月夜小景,它会激起我们哪些思索呢?让我们来聆听各小组的问题。(点评并归类,与本课目标对接)3.明确目标,学生齐读。(1)反复诵读,领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品味朴素隽永的语言,感受文中的月色之美。二、探究:1.教师: “目标(1)”告诉我们:学习文言文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诵读”,我们该如何诵读本文呢?首先得了解苏轼写这篇文章的背景。(学生介绍互为补充)明确:闲适、舒缓、愉悦2.小老师指导同学展示读:步骤:(1)正音(2)指明同学读,评价(3)同学齐读。3.教师:与古人对话,探究古人的心迹,读懂文章的内涵,还需要从词句入手,(读)理解文章的内容。学生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小老师指导:(1)理解词义(2)理解句义(3)译读课文4.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相比于刚学过的《答谢中书书》的山水之美,这朴实的语言中,让我们感受不到《答谢中书书》中的色彩之美、声音之美,晨昏变化之美,无色、无形、无声,在我们的眼中好像已没有美感,是这样吗?学生探究,教师板书;朗读 闲适 舒缓 愉悦记承天寺夜游 月色 静谧 之美(色彩)苏轼 动静结合之美(姿态)朦胧之美幽静之美教师:苏轼用巧妙的修辞,丰富的想象,朴实的语言让我们领略了另外一种境界之美。三、固学:我们今天的学习,不仅领略了月色之美,还走进了苏东坡的心灵投影呈现训练内容1.释义 欣然起行( )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 ) 但少闲人( )2.译句(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3.写出记忆中 “最美的月夜”。(100字以上)4.背诵课文四、结学:朴实无华的短文,给了我们丰富的美的享受,它刷新了我们对美的认识,美的境界可以这样清雅宁静,人的情怀可以这样旷达,愿“那时明月”在我们心底注起的银色光辉,与东坡先哲一样永恒。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29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8张PPT)第27课 记承天寺夜游21世纪教育网新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系列精品教学课件空明的月色 旷达的情怀(一)导思预习展示:李 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王 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杜 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学习目标:1 反复诵读,领悟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2 品味朴素隽永的语言,感受文中的月色之美。(二)探究文中的语言朴实,却写出了月色之美,你认为月色为什么美?一个遭遇贬谪的人,心情郁闷,却能从常见之景中感受到特殊的美,他的情怀与我们普通人有何不同?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被贬杭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岭南)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黄冈)(三)固学1 释义:欣然起行( ) 相与步于中庭( )念无与为乐者( ) 但少闲人( )2译句:(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译3 写写记忆中“最美的月夜”(100字以上)提示:写出人、情、景。(四)结学朴实无华的短文,刷新了我们对美的认识:美的境界可以这样清雅宁静,美的情怀可以这样旷达。愿”那时明月“在我们心底泛起的银色光辉,与东坡先哲一样永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doc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课件.ppt 《记承天寺夜游记》上课(刘兴莉).wmv 《记承天寺夜游记》评课.wmv 《记承天寺夜游记》说课.wm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