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美术作品的创作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观察、感受和分析中外两幅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过程,理解作者创作的构思依据是源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了解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理解和感悟后将搜集的素材进行高于生活的审美表达,在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中,观察和感受作品中的造型、色彩、材质、肌理、空间等形式特征,形成基本的审美判断能力,要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所反映出的美术现象和美术特征,了解美术与文化的关系,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分析判断美术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通过对两幅经典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分析,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的。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教学过程时间教学环节主要师生活动导入启发一、情境导入简述美术的门类。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不仅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四大类,还包括书法与篆刻、设计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美术作品形式多样、风格各异,我们该如何鉴赏美术作品呢?中外美术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作品,尽管它们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创作过程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并遵循共同的创作规律。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提出问题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探究发现一、艺术源于生活以中外两件美术作品为例,来深入探究美术作品的创作和社会生活的关系。展示作品《愚公移山》,简介愚公移山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徐悲鸿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主题的作品呢?鉴赏美术作品时,了解艺术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所处的文化、生活环境,对深入了解艺术家所创作的美术作品是很有帮助的。问题探究:结合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分析《愚公移山》的创作意图和所表现的精神内涵。《愚公移山》创作于1940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危急的时刻,内忧外患的处境,像极了中国人民面前两座无法撼动的大山。徐悲鸿就是要借古喻今,鼓舞国人,只要团结一心,决不放弃,一定可以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这就是徐悲鸿创作此画的意图。作品的创作意图和题材确定后,画家又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搜集素材的呢?他不断搜集素材、寻找模特,绘制了大量素描、速写与线描画稿。每个人物、每处风景皆有出处,都来自生活的经验。展示作品籍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并简述创作背景。有感于轰动一时的真实事件。籍里柯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搜集素材的呢?课本上清晰地介绍了籍里柯严谨、认真、执着地创作态度,奠定了作品的情感基调。这两件作品的材质、题材、创作背景、核心主旨都不同,但两人对创作与生活的态度是高度一致的。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探究发现二、艺术高于生活艺术绝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请你思考,徐悲鸿和籍里柯对所搜集到的素材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处理,使作品更能传达出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我们可以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艺术特色这三方面进行探究。在创作《愚公移山》时,徐悲鸿画过数十张构图小稿,反复修改。他开拓性地将西方素描技法融入中国水墨画,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详述《梅杜萨之筏》的构图特点。课后拓展欣赏徐悲鸿和籍里柯画的马,你更喜欢哪张呢?你读懂它们了吗?和你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看法吧,欢迎你们积极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知识链接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的三个阶段。从“眼中”到“胸中”再到“手中”的三个阶段,正是美术创作从体验到构思再到表达的完整过程。小结本课着重探讨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主要目的是深入地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以及两位杰出的画家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从而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并不是老生常谈,而是真理般的一直存在着。课程基本信息课题美术作品的创作教科书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必修美术鉴赏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020年7月学生信息姓名学校班级学号课后练习练习1:请同学们从色彩、光线等艺术手段的处理上,对《梅杜萨之筏》进行分析,并请你仔细阅读课文,从书中找到答案,自查你的答案是否准确、全面。你也可以从课本中另外选择一件你喜欢的作品,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练习2:徐悲鸿和籍里柯都很喜欢画马。请同学们欣赏他俩画的马,你更喜欢哪张呢?你读懂它们了吗?欢迎积极表达自己独特的看法,完成下表。作品名称作者创作年代创作意图对作品的理解(共42张PPT)美术作品的创作高一年级美术美术美术是一个开放的概念。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与篆刻,设计艺术、数字媒体艺术等。美术门类众多,我们该如何鉴赏美术作品呢?中外美术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作品,尽管它们的主题和表现形式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创作过程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并遵循共同的创作规律。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鉴赏美术作品的重要基础。美术作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基本问题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一、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既是美术创作的原因与动力,也为美术创作提供了灵感与素材,艺术要来源于生活。作品赏析(一)愚公移山(纸本设色)144厘米×421厘米1940年徐悲鸿愚公移山(布面油画)1940年徐悲鸿问题探究徐悲鸿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个主题的作品呢?结合作品的创作时代背景,分析《愚公移山》的创作意图和所表现的精神内涵。1940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最危急的时刻。国际战场:法西斯势力猖獗,反法同盟尚未形成。国内主战场:大片国土沦陷,汪伪政权卖国投降。人民情绪低落,对抗战失去了信心。背景分析内忧外患创作意图借古喻今,传递精神,鼓舞国人,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以取得抗战的最终胜利。问题探究画家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搜集素材的?1940年春,徐悲鸿应印度诗人、哲学家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廖静文在《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中的对《愚公移山》创作经过有记述。《泰戈尔像》徐悲鸿《甘地像》徐悲鸿不断搜集创作素材,绘制了大量素描、速写与线描。每个形象的定稿,都是经过了反复地推敲。每个人物、每处风景皆有出处,都来源于生活。作品赏析(二)梅杜萨之筏(布面油画)491厘米×716厘米1818—1819年籍里柯[法国]法国巴黎卢浮宫藏背景分析取材于一场真实的海难。1816年法国护卫舰梅杜萨号因舰长玩忽职守而触礁失事,舰长匆匆带亲信乘坐小艇逃生。被遗弃的150人只能用残骸造了一条救生筏,他们在海上漂流了12天,最后只有10人幸存。创作意图惨案发生后,路易十八政府企图掩盖真相,激起了公愤。高近5米,宽约7米。多数人物都是真人尺寸,前景中的形象甚至有真人两倍大。问题探究画家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搜集素材的呢?梅杜萨之筏(画稿)籍里柯艺术源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美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表达。所有的创作都离不开时代,离不开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感悟和研究。只有在生活的源泉中汲取营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并真诚地表达对生活的感受,作品才会具有生命力。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二、艺术高于生活艺术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而是现实生活的升华。深入探究徐悲鸿和籍里柯对所搜集的素材进行了怎样的艺术处理,使作品更能传达出动人心魄的精神力量?1.画面构图2.人物造型3.艺术特色反复修改构图小稿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艺术特色三方面看“艺术高于生活”。愚公移山(画稿)徐悲鸿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艺术特色三方面看“艺术高于生活”。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艺术特色三方面看“艺术高于生活”。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艺术特色三方面看“艺术高于生活”。为什么用健壮的裸体男子?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艺术特色三方面看“艺术高于生活”。强健清晰的肌肉、紧张劳作的人体,充满了力量感,凸显了开山壮士们坚定的决心、必胜信念和众志成城的气势。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艺术特色三方面看“艺术高于生活”。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采入者融之。——徐悲鸿《中国画改良论》从画面构图、人物造型、艺术特色三方面看“艺术高于生活”。开拓性地将西方素描技法融入中国水墨画,走出了一条“中西合璧”的艺术道路。一部超脱于现实之外的爱国的史诗般巨作。探究与发现画稿完成稿请同学们继续从色彩、光线等艺术手段的处理上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探究与发现。拓展学习奔马(纸本设色)1941年徐悲鸿爱普色的赛马(油画)1821年籍里柯相关链接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艺术体验——艺术构思——艺术表达本节课我们着重探讨了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美术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辩证关系,了解了两位杰出画家对待生活和艺术创作严谨认真的态度,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课堂小结祝同学们学习愉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美术作品的创作-PPT课件.pptx 美术作品的创作-教学设计.docx 美术作品的创作-课后练习.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