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1年全国高考试题----化学(电化学部分)解析(福建卷)11、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锂水电池,可作为鱼雷和潜艇的储备电源。该电池以金属锂和钢板为电极材料,以LiOH为电解质,使用时加入水即可放电。关于该电池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既是氧化剂又是溶剂 B.放电时正极上有氢气生成 C.放电时OH-向正极移动 D.总反应为:2Li+2H2O=== 2LiOH+H2↑【解析】答案:C考生可能迅速选出C项是错误,因为原电池放电时OH-是向负极移动的。这种电池名称叫锂水电池。可推测其总反应为:2Li+2H2O=== 2LiOH+H2↑。再写出其电极反应如下:(—)2Li—2e—=2Li+(+)2H2O+2e—=2OH—+H2↑结合选项分析A、B、D都是正确的。(海南卷)6.一种充电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为H2+2OH—2e-=2H2O; NiO(OH)+H2O+e-=Ni(OH)2+OH-当为电池充电时,与外电源正极连接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是A. H2O的还原 B. NiO(OH)的还原C. H2的氧化 D. NiO(OH) 2的氧化【解析】电池充电时,是电解池,与正极连接的是阳极,发生氧化反应,C选项是放电的氧化反应,D是充电时的氧化反应。选D(海南卷)12、根据右图,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烧杯a中的溶液pH升高B.烧杯b中发生氧化反应C.烧杯a中发生的反应为2H++2e-=H2D.烧杯b中发生的反应为2Cl--2e-=Cl2【解析】 烧杯a中的反应是: O2+2H2O+4e-=4OH-,烧杯b中发生的反应为Zn2+-2e-=Zn2+,A、B是正确选项。(全国卷)10.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欲使电解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A. CuSO4 B.H2O C. CuO D. CuSO4·5H2O【解析】电解CuSO4溶液发生的反应为:2CuSO4+2H2O2Cu+2H2SO4+O2↑,从溶液中析出的是Cu和O2,将两者发生化合生成CuO,加入到溶液中,可发生反应CuO+ H2SO4==CuSO4+H2O,使溶液复原。(安徽卷)12.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电,在海水中电池总反应可表示为:下列“水” 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式:B.每生成1 mol转移2 mol电子C.不断向“水”电池的负极移动D.是还原产物【答案】D【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原电池和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正极反应该得电子,因此A错;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应该向正极移动,C错;Ag是反应的还原剂,因此是氧化产物,D错。(浙江卷)10.将NaCl溶液滴在一块光亮清洁的铁板表面上,一段时间后发现液滴覆盖的圆周中心(a)已被腐蚀而变暗,在液滴外沿棕色铁锈环(b),如图所示。导致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液滴之下氧气含量比边缘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液滴中的Cl―由a区向b区迁移B.液滴边缘是正极区,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C.液滴下的Fe因发生还原反应而被腐蚀,生成的Fe2+由a区向b区迁移,与b区的OH―形成Fe(OH)2,进一步氧化、脱水形成铁锈D.若改用嵌有一铜螺丝钉的铁板,在铜铁接触处滴加NaCl溶液,则负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Cu-2e-Cu2+(江苏卷)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定温度下,反应MgCl2(1) ==Mg(1)+ Cl2(g)的△H>0,△S>0B.水解反应NH+4+H2ONH3·H2O+H+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C.铅蓄电池放电时的负极和充电时的阳极均发生还原反应D.对于反应2H2O2==2H2O+O2↑,加入MnO2或升高温度都能加快O2的生成速率(新课标)11.铁镍蓄电池又称爱迪生电池,放电时的总反应为:Fe+Ni2O3+3H2O=Fe(OH)2+2Ni(OH)2下列有关该电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电池的电解液为碱性溶液,正极为Ni2O3、负极为FeB. 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Fe+2OH--2e-=Fe(OH)2C. 电池充电过程中,阴极附近溶液的pH降低D. 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2Ni(OH)2+2OH--2e-=Ni2O3+3H2O【解析】根据放电反应方程式,铁镍蓄电池放电时Fe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为还原剂,失电子生成Fe2+,最终生成Fe(OH)2,Ni2O3作正极,发生还原反应,为氧化剂,得电子,最终生成Ni(OH)2,选项A、B正确;电池放电时,负极反应为Fe+2OH--2e-=Fe(OH)2,则充电时,阴极发生Fe(OH)2+2e-= Fe+2OH-,阴极附近溶液的pH升高,选项C错误;电池充电时,阳极发生2Ni(OH)2+2OH--2e-=Ni2O3+3H2O,选项D正确。答案:C(广东卷A)12.某小组为研究电化学原理,设计如图2装置。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和b不连接时,铁片上会有金属铜析出B.a和b用导线连接时,铜片上发生的反应为:Cu2++2e-= CuC.无论a和b是否连接,铁片均会溶解,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D.a和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电压足够大时,Cu2+向铜电极移动【解析】A、发生置换反应,正确。B、形成原电池,铜片作正极,溶液中Cu2+先放电,正确;铁片作负极失去电子形成Fe2+,溶液从蓝色逐渐变成浅绿色,所以C、正确。D、a和b分别连接直流电源正、负极,a作阳极,铜片失去电子形成为Cu2+。Cu2+向铁电极移动。错误(安徽卷)12.研究人员最近发明了一种“水”电池,这种电池能利用淡水与海水之间含盐量差别进行发现,在海水中电池反应可表示为:5MnO2+2Ag+2NaCl=Na2Mn5O10+2AgCl下列“水”电池在海水中放电时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正极反应式:B.每生成1mol Na2Mn5O10转移2mol电子C.Na+不断向“水”电池的负极移动D.AgCl是还原产物(山东卷)15.以KC1和ZnC12混合液为电镀液在铁制品上镀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未通电前上述镀锌装置可构成原电池,电镀过程是该原电池的充电过程B.因部分电能转化为热能,电镀时通过的电量与锌的析出量无确定关系C.电镀时保持电流恒定,升高温度不改变电解反应速率D.镀锌层破损后即对铁制品失去保护作用【解析】电镀时Zn 为阳极,Fe为阴极,KCl、ZnCl2的混合溶液为电解质溶液,若未通电,不存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故不能构成原电池,故A错;电镀时,导线中每通过2 mol电子,就会析出1mol锌,通过的电量与析出的锌量的关系确定,故B错;电镀时保持电流保持恒定,则反应的速率就不会改变,故升高温度对反应的速率无影响,故C正确;镀锌层破损后,锌与铁可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铁做正极受到保护,故D错。【答案】C(上海卷)16.用电解法提取氯化铜废液中的铜,方案正确的是A.用铜片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电极用铂片B.用碳棒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电极用铜片C.用氢氧化钠溶液吸收阴极产物D.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阳极产物(北京卷)8.结合右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Ⅰ和Ⅱ种正极均被保护B. Ⅰ和Ⅱ中负极反应均是C. Ⅰ和Ⅱ中正极反应均是D. Ⅰ和Ⅱ中分别加入少量溶液,均有蓝色沉淀【解析】装置I中锌作负极,铁作正极,溶液为中性,发生吸氧腐蚀,生成氢氧根;装置II中铁作负极,铜作正极但溶液呈酸性,故正极生成氢气。综上选项A正确(四川卷)29.开发氢能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硫铁矿(FeS2)燃烧产生的SO2通过下列碘循环工艺过程既能制H2SO4,又能制H2。请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1 g FeS2完全燃烧放出7.1 kJ热量,FeS2燃烧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2)该循环工艺过程的总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3)用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在HI分解反应中使用膜反应器分离出H2的目的是____________。(4)用吸收H2后的稀土储氢合金作为电池负极材料(用MH)表示),NiO(OH)作为电池正极材料,KOH溶液作为电解质溶液,可制得高容量,长寿命的镍氢电池。电池充放电时的总反应为:NiO(OH)+MHNi(OH)2+M①电池放电时,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②充电完成时,Ni(OH)2全部转化为NiO(OH)。若继续充电将在一个电极产生O2,O2扩散到另一个电极发生电极反应被消耗,从而避免产生的气体引起电池爆炸,此时,阴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解析】(1)反应方程式:4FeS2+11O2=2Fe2O3+8SO2,标出各物质的聚集状态;在反应中4 mol FeS2的质量为m(FeS2)=4 mol×120 g·mol-1=480 g,放热Q=480 g×7.1 kJ/g=3408 kJ,对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4FeS2(s)+11O2(g)=2Fe2O3(s)+8SO2(g) H=-3408 kJ·mol-1。(2)在反应器中发生反应:SO2+I2+2H2O=2HI+H2SO4,在膜反应器中的反应为:2HI AUTOTEXT <=> \* MERGEFORMAT I2+H2,将两个方程式相加得:SO2+2H2O=H2SO4+H2。(3)在膜分离器中发生反应:2HI AUTOTEXT <=> \* MERGEFORMAT I2+H2,将H2分离出来有利于平衡向右移动,利于I2和H2的生成。(4)①负极反应物MH失去电子,生成的H+在碱性条件下生成H2O,电解反应式为:MH-e-+OH-=H2O+M。②O2与MH发生反应,生成H2O和M,电极反应式为:4MH+O2+4e-=2H2O+4M。.【答案】(1)4FeS2(s)+11O2(g)=2Fe2O3(s)+8SO2(g) H=-3408 kJ·mol-1(2)SO2+2H2O=H2SO4+H2(3)促使平衡向右移动,有利于碘和氢气的生成(4)①MH-e-+OH-=H2O+M ②4MH+O2+4e-=2H2O+4M(新课标)27.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分解水生成的氢气在催化剂作用下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甲醇,并开发出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的燃料电池。已知H2(g)、CO(g)和CH3OH(l)的燃烧热△H分别为-285.8kJ·mol-1、-283.0kJ·mol-1、-726.5kJ·mol-1。请回答问题:(1)用太阳能分解10mol水消耗的能量是 kJ。(2)甲醇不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和液态水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3)在容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由CO2和H2合成甲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考查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注:T1、T2均大于30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①温度为T1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v(CH3OH)= mol·L-1·min-1②该反应在T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小③该反应为放热反应④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增大(4)在T1温度时,将1molCO2和3molH2充入一密闭恒容器中,充分反应达到平衡后,若CO2转化率为a,则容器内的压强与起始压强之比为______;(5)在直接以甲醇为燃料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为酸性,负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正极的反应式为________。理想状态下,该燃料电池消耗1mol甲醇所能产生的最大电能为702.1kJ,则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________(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是指电池所产生的最大电能与燃料电池反应所能释放的全部能量之比)【解析】(1)已知H2(g)的燃烧热△H为 -285.8kJ·mol-1,其含义为1mol H2(g)完全燃烧,生成1molH2O,放出285.8kJ的热量,即分解1molH2O,就要吸收285.8kJ的热量。用太阳能分解10mol水消耗的能量是2858kJ。(2)由CO(g)和CH3OH(l)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①CO(g)+ 1/2 O2(g)= CO2(g) △H=-283.0kJ·mol-1②CH3OH(l)+ 3/2 O2(g)= CO2(g)+2 H2O(l) △H=-726.5kJ·mol-1由②-①可得:CH3OH(l)+ O2(g)= CO(g)+2 H2O(l) △H=-443.5kJ·mol-1(3)CO2和H2合成甲醇的化学方程式为CO2(g)+3H2(g)CH3OH(g) + H2O(g)。由图像可知B曲线先到达平衡,因此温度T2>T1,温度越高,达到平衡时甲醇的物质的量反而越低,说明该反应的正反应是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不利于甲醇的生成,平衡常数减小,即②错误、③正确;温度为T1时,从反应开始到平衡,生成甲醇的物质的量为mol,此时甲醇的浓度为,所以生成甲醇的平均速率为:v(CH3OH)= mol·L-1·min-1,因此①错误;因为温度T2>T1,所以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时,平衡会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即降低生成物浓度而增大反应物浓度,所以④正确。(5)在甲醇燃料电池中,甲醇失去电子,氧气得到电子,所以负极的电极反应式是CH3OH-6e-+H2O=CO2+6H+,正极的电极反应式是3/2O2+6e-+6H+=3H2O;甲醇的燃烧热是-726.5kJ·mol-1,所以该燃料电池的理论效率为。答案:(1)2858; (2)CH3OH(l) +O2(g)=CO(g)+2 H2O(l) △H=-443.5kJ·mol-1;(3)③④; (4)1-a/2;(5)CH3OH-6e-+H2O=CO2+6H+ 3/2O2+6e-+6H+=3H2O 96.6%(广东卷A)32.(16分)由熔盐电解法获得的粗铝含有一定量的金属钠和氢气,这些杂质可采用吹气精炼法除去,产生的尾气经处理后可用钢材镀铝。工艺流程如下:(注:NaCl熔点为801℃;AlCl3在181℃升华)(1)精炼前,需清除坩埚表面的氧化铁和石英砂,防止精炼时它们分别与铝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新的杂质,相关的化学方程式为① 和②(2)将Cl2连续通入坩埚中的粗铝熔体,杂质随气泡上浮除去。气泡的主要成分除Cl2外还含有 ;固态杂质粘附于气泡上,在熔体表面形成浮渣,浮渣中肯定存在(3)在用废碱液处理A的过程中,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4)镀铝电解池中,金属铝为 极,熔融盐电镀中铝元素和氯元素主要以AlCl4― 和Al2Cl7―形式存在,铝电极的主要电极反应式为(5)钢材镀铝后,表面形成的致密氧化铝膜能防止钢材腐蚀,其原因是【答案】((16分)(1)2Al+2Fe2O3 Al2O3+2Fe 4Al+3SiO2 2Al2O3+3Si(2)HCl,氯化铝;NaCl(3)Cl2+2OH-=Cl-+ClO-+H2O,H++OH-=H2O(4)阳、Al-3e-+7AlCl-4===4Al2Cl-7(5)致密的氧化铝膜能隔绝钢材与空气中的O2、CO2和H2O等接触,使电化学腐蚀和化学腐蚀不能发生。(江苏卷)20.(14分)氢气是一种清洁能源,氢气的制取与储存是氢能源利用领域的研究热点。已知: CH4(g)+H2O(g)=CO(g)+3H2(g) △H=206.2kJ·mol-1CH4(g)+CO2(g)=2CO(g)+2H2(g) △H=247.4 kJ·mol-12H2S(g)=2H2(g)+S2(g) △H=169.8 kJ·mol-1(1)以甲烷为原料制取氢气是工业上常用的制氢方法。CH4(g)与H2O(g)反应生成CO2(g)和H2(g)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2)H2S热分解制氢时,常向反应器中通入一定比例空气,使部分H2S燃烧,其目的是。燃烧生成的SO2与H2S进一步反应,生成物在常温下均非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H2O的热分解也可得到H2,高温下水分解体系中主要气体的体积分数与温度的关系如图11所示。图中A、B表示的物质依次是 。(4)电解尿素[CO(NH2)2]的碱性溶液制氢的装置示意图见图12(电解池中隔膜仅阻止气体通过,阴、阳极均为惰性电极)。电解时,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5)Mg2Cu是一种储氢合金。350℃时,Mg2Cu与H2反应,生成MgCu2和仅含一种金属元素的氢化物(其中氢的质量分数为0.077)。Mg2Cu与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4分)(1)CH 4(g)+2H2O(g) =CO 2(g) +4H2(g) △H=165.0 kJ·mol-1(2)为H2S热分解反应提供热量2H2S+SO2 =2H2O+3S (或4H2S+2SO2=4H2O+3S 2)(3)H、O(或氢原子、氧原子)(4)CO(NH2)2+8OH--6e-=CO32-+N2↑+6H2O(5)2Mg2Cu+3H2 MgCu2+3MgH2【分析】本题以新能源为背景涉及元素化合物性质、热化学方程式和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读图读表的综合题,是以化学知识具体运用的典型试题。【备考提示】高三复习一定要关注生活,适度加强综合训练与提升。(山东卷)29.(14分)科研、生产中常涉及钠、硫及其化合物。(1)实验室可用无水乙醇处理少量残留的金属钠,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要清洗附着在试管壁上的硫,可用的试剂是 。(2)右图为钠硫高能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该电池的工作温度为320℃左右,电池反应为2Na+S=Na2,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M(由Na2O和Al2O3制得)的两个作用是 。与铅蓄电池相比,当消耗相同质量的负极活性物质时,钠硫电池的理论放电量是铅蓄电池的 倍。(3)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向该溶液中加入少量固体,溶液Ph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溶液长期放置有硫析出,原因为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解析】(1)乙醇与钠反应的方程式为:2CH3CH2OH + 2Na2CH3CH2ONa + H2↑;要除去硫,常用能溶解硫的二硫化碳清洗。(2)正极上是S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xS+2e- == Sx2-;要形成闭合回路,M必须是能使离子在其中定向移动的,故M的两个作用是导电和隔膜;假设消耗的质量都是207 g,则铅蓄电池能提供的电子为2 mol,而钠硫电池提供的电子为1 mol,故钠硫电池的放电量是铅蓄电池的4.5倍。(3) Na2S溶液中,存在的水解反应为:H2O + S2- HS- + OH-,HS- + H2O H2S + OH-,其中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c(Na+)>c(S2-)>c(OH-)>c(HS-)>c(H+)。加入CuSO4,发生的离子反应为Cu2++ S2-==CuS,使水解平衡向左移动,碱性减弱,pH减小;Na2S溶液长期放置会析出硫,是因为O2将其氧化的原因,离子方程式为:2S2-+ 2H2O+O2==2S+ 4OH-。【答案】(1)2CH3CH2OH+2Na→2CH3CH2ONa+H2↑;CS2(或(热)NaOH溶液)(2)xS+2e—=S32—(或2Na++xS+2e— Na2S2);离子导电(导电或电解质)和隔离钠与硫;4.5(3)c(Na+)>c(S2—)>c(OH—)>c(HS—)>c(H+);减小2S2—+O2+2H2O 2S↓+4OH—(天津卷)10.(14分)工业废水中常含有一定量的和,它们会对人类及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伤害,必须进行处理。常用的处理方法有两种。方法1:还原沉淀法该法的工艺流程为其中第①步存在平衡:(1)若平衡体系的pH=2,则溶液显 色.(2)能说明第①步反应达平衡状态的是 。a.CrO和CrO的浓度相同b.2v (CrO) =v (CrO)c.溶液的颜色不变(3)第②步中,还原1mol CrO离子,需要 mol的FeSO·7HO。(4)第③步生成的Cr(OH)在溶液中存在以下沉淀溶解平衡:常温下,Cr(OH)的溶度积,要使降至10mol/L,溶液的pH应调至 。方法2:电解法该法用Fe做电极电解含的酸性废水,随着电解进行,在阴极附近溶液pH升高,产生Cr(OH)沉淀。(5)用Fe做电极的原因为 。(6)在阴极附近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用电极反应解释) 。溶液中同时生成的沉淀还有 。【解析】(1) c (H+)增大,平衡2CrO42-(黄色)+2H+Cr2O72-(橙色)+H2O向右移动,溶液呈橙色;(2) Cr2O72-和CrO42-的浓度相同时,并不能说明各组分的浓度不再改变了,故a不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Cr2O72-)和(CrO42-)表示的都是正反应或都是逆反应,2(Cr2O72-)=(CrO42-)并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溶液的颜色不再改变,也就是各物质的浓度不再改变,是平衡状态,故选c;(3)还原1 molCr2O72-离子生成2 mol Cr3+,得到的电子数为6 mol,根据电子得失守恒可知,需要6 mol的FeSO47H2O;(4)当c(Cr3+)=10-5 mol/L时,溶液的c(OH―)= mol/L,pH=5,即要使c(Cr3+)降至10-5 mol/L,溶液的pH应调至5。(5)在电解法除铬中,铁作阳极,铁优先失去电子生成Fe2+,以提供还原剂;(6)在阴极附近溶液pH升高的原因是H+放电生成H2的同时,降低了溶液的酸性;Fe2+与Cr2O72-反应生成了Fe3+,Fe3+转化为Fe(OH)3沉淀。【答案】(共14分)(1)橙 (2)c (3)6 (4)5(5)阳原反应为Fe—2e— Fe2+,提供还原剂Fe2+(6)2H++2e— H2↑ Fe(OH)3(湖北卷)26.(15分)甲、乙、丙、丁、戊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甲、丙处于同一主族,丙、丁、戊处于同一周期,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甲、乙、丙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甲、乙组成的成见气体X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戊的单质与X反应能生成乙的单质,同时生成两种溶于水均呈酸性的化合物Y和Z,0.1 mol/L的Y溶液pH>1;丁的单质既能与丙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溶液反应生成盐L也能与Z的水溶液反应生成盐;丙、戊可组成化合物M。请回答下列问题:⑴戊离子的结构示意图为_______。⑵写出乙的单质的电子式:_______。⑶戊的单质与X反应生成的Y和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4,反应中被氧化的物质与被还原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⑷写出少量Z的稀溶液滴入过量L的稀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⑸按右图电解M的饱和溶液,写出该电解池中发生反应的总反应方程式:_______。将充分电解后所得溶液逐滴加入到酚酞试液中,观察到得现象是__________。【解析】甲、乙组成的常见气体X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则X是NH3,甲是H,乙是N。甲、丙处于同一主族,并且丙的原子序数大于N,则丙是Na。根据戊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甲、乙、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则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1+1+5=7,则戊是Cl。戊的单质是Cl2,与NH3反应生成乙的单质N2和NH4Cl、HCl;并且0.1 mol·L-1的Y溶液的pH>1,则Y是NH4Cl,Z是HCl。丁的单质能与NaOH溶液反应,也能与HCl水溶液反应,则丁是Na,生成的盐L是NaAlO2。丙、戊组成的化合物M为NaCl。(1)Cl-的结构示意图为: 。(2)乙单质N2的电子式为:(3)NH3与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NH3+3Cl2=N2+2NH4Cl+4HCl,在反应中氨气做还原剂,氯气做氧化剂,被氧化的物质与被还原的物质之比为:2:3。(4)将少量的盐酸滴入过量NaAlO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O2- +H++H2O=Al(OH)3↓。(5)按右图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反应的方程式为:2NaCl+2H2O2NaOH+Cl2↑+H2↑。电解后得到NaOH溶液,滴入酚酞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答案】(1) (2) (3)2:3 ⑷AlO2- +H++H2O=Al(OH)3↓(5)2NaCl+2H2O2NaOH+Cl2↑+H2↑ 酚酞溶液溶液变红====高温====高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