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21课 伯牙鼓琴 一、积累运用 1.按原文内容填空。 (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锤子期死,____________________,终身不复鼓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方鼓琴而志在泰山( )( ) ②终身不复鼓琴( )( ) ③巍巍乎若泰山( )( ) ④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 ) ⑤汤汤乎若流水( ) ⑥少选之间( ) 3.翻译下面句子。 (1)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2)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善哉乎鼓琴!汤汤平若流水。”这里弹奏的琴曲是( ) A.《高山流水》 B.《阳关三叠》 C.《十面埋伏》 D.《霸王卸甲》 5.伯牙为什么“终身不复鼓琴”?( ) A.因为他已经把琴了,无琴可弹。 B.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 C.因为他觉得世界上已经没有配得上听他的琴的人了。 D.因为他太悲伤了,每次弹琴都控制不住自己。 二、阅读提升 (一)(2019·柳州)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乙】 董源①善画,尤工秋岚远景,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其后建业僧巨然②祖述③源法,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其用笔甚草草,近视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④然,幽情远思,如睹异境。如源画《落照图》,近视无功;远观村落杳然深远,悉是晚景,远峰之顶宛有反照之色,此妙处也。 (节选自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书画》) [注]①董源:五代南唐画家,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②巨然:建业(今南京)僧人,五代宋初画家,师承董源。③祖述:效法、遵循前人的学说或行为。④粲:鲜明。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B.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C.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D.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7.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凡是伯牙想到的人,钟子期一定能找得到 B.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士兵遇到暴雨,被困在山岩下 C.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心里悲愁,于是弹起琴来鼓励他 D.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起先弹奏雨水连绵的乐曲,再奏出山岩崩塌的音乐 8.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讲述了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因为知音难遇,所以一定要珍惜好友,要保持友谊长存。 B.【乙】文记述了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董源画作工于雾霭远景,描绘真山真水的特点。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山水画技法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C.两文内容上均着眼于“善”,【甲】文伯牙“善弹”,一把琴就可弹奏出高山流水的意境,造出崩山之音;而子期“善听”,从伯牙的琴声中就可读出他的旨趣。【乙】文“善画”,他的画作奇妙,宜“远观”不宜“近视”。 D.两文都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甲】文正面描写了伯牙鼓琴之“善”,侧面写子期对琴声的评价,突出伯牙琴技之高;【乙】文正面描写了董源画作“远观”景物鲜明之状,而侧面描写《落照图》,突出董源画技高妙。 9.把【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体源及巨然画笔,皆宜远观。 (二)(2019·东莞)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勿古。”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之朝。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选自刘基《郁离子》) 10.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期年出之___________________ ②莫不然矣___________________ 11.工之侨的琴最初不被国工认可,后来为什么又被众人视为珍宝?这一故事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1)善哉乎鼓琴 巍巍乎若太山 (2)少选之间 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 (3)伯牙破琴绝弦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①正在 心志,情志 ②再 弹 ③高大的样子 像 ④认为 值得 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⑥一会儿,不久 3.(1)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 (2)伯牙摔破琴,拉断弦,终身不再弹琴。 (3)他认为这个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 A 5. B 二、阅读提升 6.C 解析: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你听琴时心里想象的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故断句为: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7.D 解析:本题考查对翻译语句的辨析能力。解答时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然后分析各个选项翻译是否正确即可。A.念,思念;正确的翻译为: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B.卒,突然;正确的翻译为:突然遇到暴雨,被困在岩石下。C.鼓,弹奏;正确的翻译为: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8.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D.描写《落照图》属于正面描写 9.大体董源及巨然的水墨画作,都应该远观。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画笔,水墨画;皆,都;宜,应该。 10.①满一年 ②如此,这样 11.原因:工之侨把他的琴仿古化制作了,他人以为此琴为稀世珍宝。 揭示现象:很多人都习惯从事物外表判定事物好坏,而不看本质。 _21?????????è?????(www.21cnjy.com)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