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物体的沉与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知道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可能出现的状态。 2.通过探究了解控制物体浮沉的方法。 3.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物体浮沉的条件,并能通过交流与合作得出结论。 4.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学会判断物体的沉浮 2.知道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观察思考 铁钉放入水中出现下沉、轮船能漂在水面上、热带鱼能悬停在水中任何地方、河豚能附在水面上。 思考:为什么将物体放入水中后,有的下沉,有的漂浮,有的可以悬停在水里面呢? 二、活动:探究物体放入水中后,哪些会上浮,哪些会下沉呢? 实验:把一些物体,如橡皮泥、硬币、木块、小玻璃瓶等,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将如何运动? 上浮的物体有: 下沉的物体有: 思考:决定物体浮与沉的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将物体放入水中后,有的下沉,有的漂浮,有的可以悬停在水里面呢? 思考回答:物体的沉浮是由物体的重力和浮力共同决定的。所以我们要判断物体的浮与沉,就是比较物体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 实验:(展示器材)实验前问:(1)怎样测量物体的重力? (2)怎样测量物体的浮力?实验并记录数据 物体的状态 重力/N 浮力/N 重力与浮力的关系 示意图 下沉 上浮(浸没状态) 漂浮 悬浮 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有什么关系呢? 当物体所受重力 浮力时,物体下沉;当物体所受重力 浮力时,物体上浮;当物体所受重力 浮力时,物体漂浮。这就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同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若它的重力等于浮力是,既不下沉也不上浮,可以静止在液体中的任何位置,即悬浮。 公式总结如下: 当F浮>G物,物体上浮,最终漂浮。 当F浮= G物,物体悬浮、物体漂浮 当F浮<G物 ,物体下沉,最终沉底。 三、活动:怎样使下沉的物体上浮,使上浮的物体下沉? 思考:怎样改变物体的重力?怎样改变物体的浮力? 实验探究: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1)孔明灯升空,通过改变物体的重力实现了上浮; (2)往装有鸡蛋的清水中加盐,鸡蛋所受浮力增大,鸡蛋会出现上浮、悬浮和漂浮的情况。 (3)实心橡皮泥放入水中会下沉,但将橡皮泥做成空心的小船,改变橡皮泥排开液体的体积,从而改变了橡皮泥所受的浮力,橡皮泥就能漂浮在水面上。 四、总结: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 1.改变物体的重力 2.改变物体所受的浮力 (1)改变液体密度 (2)改变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 五、阅读“生活 物理 社会”,感知物体的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布置】学案《物体的浮与沉》(第一课时)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浮力的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对物体的浮与沉进行的探究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改变了以往老师“一言堂”的现象,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思考问题、自己探究出决定物体浮与沉的影响因素为:物体的重力和浮力。在明确了决定物体浮与沉的影响因素后,学生就可以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改变物体所受的浮力及重力,从而总结出改变物体浮与沉的方法。物体的浮与沉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尽量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将理论联系实际,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将所学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能力。本节课是物体浮与沉的第一课时的内容,在第二课时,学生将进一步思考得出另一种判断物体浮与沉的方法,即通过比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这种方法在解有关选择和填空题时非常有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